潘娟,雲南建水縣人,建水紫陶班的一名學員。
筆者初識潘娟,是在素描課上,湖北美院陶藝研究生畢業的她顯然在作業上游刃有餘,但最吸引筆者的,是潘娟輕柔的氣息,一種嫻靜少女與成熟女性的雜糅感和諧又明媚。
筆者採訪潘娟的時候,她正在進行立體構成的作業,紅線與鐵絲在她手裡飛舞纏繞,動作輕巧,手指靈活,作品造型生動。筆者同樣看過她上課的書寫繪畫,極靜,更是老師所講的“全身心的投入,氣順運轉”。
隨著培訓班進入最終考核階段,潘娟除了完成日常課程,空餘時間就是進入陶藝教室做陶,為的一份“浙師記憶”。
“不知道該說是陶改變了我,還是我改變了陶,現在的我跟以前性子大不相同了。”說到最愛的陶,潘娟的神情更加柔和,她給筆者翻看以前的照片,談起那些個作品,言語間彷彿在講述自己最親愛的孩子。
無論是說話還是創作,潘娟的神情總是平靜柔和的,但筆者卻從她的作品上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一種屬於女子所特有的稜角與張力。
跟我們平常看到的建水紫陶大不相同,潘娟手下的陶,有一種向空間延伸的形態與力量,打破傳統。
“一部分陶是工藝陶,藝術陶,它們的形態跳脫出了傳統的建水紫陶,有時候是有一些爭議的聲音,但我理解,也接受的。”
“我喜歡燒窯的過程,算是一個感性的人吧,每一件作品出來都會感動流淚。”
柔軟與堅韌,是泥土兩種形態,也是潘娟的性格雙重面,泥土遇火成陶,人生淬火成金。2016年,潘娟的作品《尋找》入選第二屆中國當代陶瓷大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
白色有很多種,痕跡也各有不同,圓滿完整的,破碎空缺的,得到失去,不就是潘娟一路走來的樣子麼。
“追尋再多的,其實到最後,就回到原點了,簡單最好,我喜歡泥土跟陶器本來的紋路肌理。”
潘娟的工作室“磐鬆手作”,追求用最自然樸素的陶藝手段來表達泥土的語言與視覺的感受, 她的創新與開拓,是反傳統的,但也是尊重傳統的。我們的感受觸控,是陶的真實與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