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歷史上,有許多英勇的烈士值得我們銘記。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忘記的,許多渺小卻偉大的普通民眾,正是他們在侵略者面前毫不放棄,用鮮血換來了我們今日的和平。
其中,也有許多少年在此期間湧現出來,其英雄氣概絲毫不輸給大人半分,而最在人們之間廣為流傳的,則是一名叫做“王二小”的少年英雄。
可是,“王二小”是真有其人,還只是一個傳說中的英雄形象呢?其實,這背後隱藏著很多動人的故事。
抗日英雄王二小年幼犧牲,方冰劫夫為其譜曲
許多人對王二小的第一印象,是一首叫做《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這首歌所講述的是一個少年英雄的故事。
一個13歲的少年,叫做王二小,於1941年9月16日,發現日軍在山溝中四處掃蕩。而當時,他正在放牛。
山溝裡有著當時根據地的機要所在,也掩護了幾千個鄉親。正在掃蕩的日軍發現了放牛的王二小,將他抓住,讓他帶路去根據地。
但是王二小為了保護其他人,選擇了將日軍帶入了我軍早就埋伏好的圈層內。於是日軍被我軍偷襲。得知上當受騙的日軍,便將王二小當場殺害。
最後日軍被根據地的我軍所殲滅,王二小的生命卻永遠停滯在了13歲。
之後在小學課文上,出現了有關於王二小的文章,這使得王二小的事蹟在許多孩子心目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許多人對他的生平十分感興趣。
也正是如此,有許多史學工作者便開始著手研究和實地考察,有關於王二小的事蹟和生平。他們發現在河北滾龍溝的南滾龍溝村,有一個村史館。
該村史館於1960年建成,是為了紀念小英雄閆富華。
閆富華的故事和王二小的故事極其相似,從他的經歷來看,他極有可能就是“王二小”。且該村有一個當時的見證人史林山。
史林山是閆富華的兒時玩伴,他親眼看到閆富華被日軍所殺害。
當時他和閆富華都是兒童團的成員,閆富華更是兒童團的團長。新華電臺(中央廣播電視臺前身)、《晉察冀日報》(《人民日報》前身)以及部分的根據地的後方武裝力量,都在滾龍溝附近駐紮。
為了讓這些根據地後方不被暴露,閆富華和史林山接到任務:在山上邊放牛為掩護,檢視路過的人的“路條”。當時他們在三道壕處放哨。
這時,他們發現了不對勁。
閆富華便讓史林山去送信,自己則去引開那些掃蕩的日軍。史林山匆忙送完信後,不放心閆富華,偷偷跑去檢視情況。
果然,閆富華被日本兵抓了起來,並且帶著他們周旋于山中,最終帶他們進了伏擊圈,就在二道泉附近。最終閆富華被日本兵當場刺死。
兒時玩伴義務守墓多年,向別人宣揚其事蹟
當天晚上,史林山帶著其他村民,將閆富華的屍體從山谷裡抬了出來,埋在了一個樹坑之中。
史林山回憶道,當時條件限制,沒有棺材,只能給閆富華蓋上一個木片,權當安葬。
閆富華的犧牲給了史林山很大的衝擊。自此之後,史林山便以閆富華為榜樣,做兒童團長,做團支書,村支書……
在史林山的推動下,閆富華得到了政府的資助,得以重新安葬。
自此之後的59年,史林山便成了閆富華的守墓人,他一直沒有離開過南滾龍溝村。
他表示,從他八歲和母親逃難來到這裡,南滾龍溝村已經相當於他第二個家,且這裡還有閆富華,以及曾經犧牲的兄弟姐妹。
每隔十天半個月,他便去閆富華的墓前看看,每逢清明,都會去掃墓。隨著閆富華是王二小的訊息傳播,越來越多人都慕名來到南滾龍溝村。
作為事件的親歷者,史林山常給來村史館的人做免費講解,沒有稿子,全都是史林山自己憑著記憶親口講述。
他說曾經在根據地的時候,有個叔叔過來找他,詢問了有關閆富華犧牲的事情。之後,《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就開始在根據地傳唱。
史林山從歌詞中看到了閆富華的事情,猜測那個詢問的叔叔可能就是詞作者方冰。而史林山提及閆富華可能叫“王二小”的原因,在於閆富華在家中排名老二,史林山都叫他二哥。
史林山表示,很高興過了這麼多年大家還記得二哥,以及“王二小”的精神。他說,他已經不記得跟多少人講過閆富華的故事了。
為了能夠讓更多人知道閆富華的事蹟,史林山還專門學習了普通話,由此他也成為了村子裡,少數幾個會普通話的老人之一。
多年來,他一直在全國各地進行紅色宣講,把閆富華的故事帶給了更多人。
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第90週年紀念日。史林山作為抗戰老兵的代表,參與到閱兵式的老兵方陣隊中。
史林山對此覺得羞愧,他認為他是代替閆富華和其他犧牲在南滾龍溝村的兄弟姐妹們前來的。但是他一直在歲月中,堅守著王二小和其他革命烈士的信念,這種精神也十分可貴。
隨著史學工作者的進一步挖掘和深究,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們發現被稱作“王二小”的少年英雄,並不止閆富華一個,還尚存著三個有可能是王小二紀念碑。
河北順平縣野場村,曾發生過一起令人髮指的屠殺事件,被稱作“野場慘案”——日軍屠殺了118個野場村民。
當時,日軍想要得知我軍藏匿彈藥的位置,在野場村展開了屠殺。
其中有一個14歲的少年,叫做王璞。
在日軍的威脅之下,王璞絲毫沒有因為死亡而恐懼,他用洪亮的少年音大聲道:“我死也不做漢奸!”最終死於日軍的刀下。
之後,王璞被授予了“抗日小英雄”的稱號。由於他姓王,是兒童團團長,所以很多人都認為他便是“王二小”。
第三個被當作“王二小”的少年英雄來自行唐縣。
他從小聽大人說游擊隊抗日的故事,於是當村裡成立了兒童團的時候,他第一個報名參加成為了兒童團的組織委員。
當時,日本兵對村落進行突襲,張六子為了幫助村民轉移,不幸落入日軍手中,日軍對其施以種種酷刑,其中包括吊打、火燒。
張六子打死也不說出幹部們和村民們的藏身之處,最後英勇就義,時年14歲。
人們把他稱作“行唐縣的王二小”。
淶源縣也有一個“王二小”,其生平和閆富華幾乎一致,且其事蹟也被淶源縣青年救助會幹部張士奎,上報給了邊區青救會。
在淶源縣還有一塊“血石”,據傳他犧牲時,鮮血染紅了這塊石頭。
被主流所認為是王二小的便是這四個人。其中,閆富華和淶源縣的王二小,有更多的史料和實際物品證明其存在:
除了史林山能證明閆富華存在,之外還有他曾經放牛的牛棚,以及舊居儲存至今;而淶源縣的王二小,也有其英雄碑和張士奎、徐光等人證。
除此之外,還有山東靈丘等縣市也出現了名為“王二小”的少年英雄。這麼多“王二小”,到底誰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個王二小呢?
詞曲後代解釋真正王二小,創作背後令人感佩
其實有關於誰才是真正的“王二小”這個問題,詞作者方冰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給出了答案。他在1995年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名字叫作《<歌唱二小放牛郎>故事歌的產生》。
在文章裡,他表明王二小隻是一個虛構人物:“王二小”所指代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在日軍掃蕩的歷史背景下,冀中的老百姓們為了躲避日軍的追捕,同時也為了保護我軍的戰士們,就在山頭上種上一顆小樹,當樹被放倒的時候,就代表日軍要來了。
他們把這種樹叫做“訊息樹”,而負責看護訊息樹的,就是當時村子裡放牧的小孩。他們當中大多數都加入了兒童團,常幫助我軍傳遞資訊。
抗戰時期,集結這些有著熊熊愛國之心的少年的團隊,就是兒童團。
兒童團主要是在全國各地的黨組織和青救會的指導下成立的,而在全國表現最出色、最活躍的兒童團,便是“王二小”們所待的晉察冀邊區的兒童團。
在當時,“王二小”兒童團展開了“五不運動”:不給敵人帶路、不給敵人送信、不吃敵人的糖、不念敵人的書、不告訴敵人藏糧的地方。
孩子們在本該備受呵護的年紀,卻用小小的肩膀承擔起了和大人一樣的重擔。在這種反差的對比之下,他們身上的英雄色彩更為濃厚。所以,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英雄故事,才會更讓人感動。
方冰表示,當時他和李劫夫在根據地後方的時候,李劫夫提議寫一個故事歌來歌頌那些在戰爭中犧牲的英雄。
方冰便聯想到了根據地的兒童團,他聽說過一些孩子們,為了保護根據地,保護村民,和日軍周旋,最後死於日軍刀下的英雄事蹟。於是方冰想到了讓兒童團成為故事的主角。
方冰將這些孩子的化身,取名為“王二小”,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在當時的農村,“二小”一詞特指的是第二個兒子,常是農村裡小孩子的小名。二是,“王”姓是中國的大姓,更具普遍性。
方冰希望這個“王二小”的名字,能夠讓更多人民具有代入感。
方冰的想法,獲得李劫夫的贊同,二人便著手開始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創作。二人對這首歌的熱愛之情傳遞給了下一代。
方冰和李劫夫的後代,從小到大都是聽著父輩創作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長大的,他們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下,對《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創作理念都已經爛熟於心。
2015年,方冰之女方青卓回憶起父親創作的“王二小”時,表示“王二小”並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而由很多人組成的集合體。
同時,李劫夫之女李丹丹也說:“歌中的王二小不過是那個年代千百個英雄的化身,是一個真實生活基礎上的藝術典型”。
可以說,方冰和李劫夫對王二小的創作初衷,在之後的歲月裡得以實現。許多人民在歌曲傳唱之後,更加打心眼裡敬佩“王二小”這一個少年英雄。
因為“王二小”的形象深入人心,讓群眾們都對“王二小”的身世背景更加好奇。
在建國之後,許多讀者紛紛寫信給方冰和李劫夫,希望他們能夠提供王二小的家庭住址,其中一部分人還不願意相信王二小犧牲了,要求創作者提供王二小的生活情況。
可以看出,身為中國人民,對王二小這一形象的認同感十分之高。
在中國還有很多王二小們,是抗日的年輕力量。
其實,除了王二小之外,還有一些文藝作品都塑造了不為日軍屈服的少年英雄形象。《小英雄雨來》中的雨來、《小兵張嘎》中的張嘎、《雞毛信》中的海娃,都是家喻戶曉的少年英雄。
這些小英雄,都是戰爭年代中為國為民的少年的縮影。正是這些兒童團的年輕力量,推動著抗日戰爭時期革命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