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歷史上的水利工程,能夠儲存幾千年,至今仍在使用的並不多,素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之稱的靈渠,在眾多古代水利工程之中擁有著重要地位。作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靈渠如何貫通長江珠江兩大水系?往來船隻爬山越嶺的奇觀背後,又體現了哪些超前的水利設計?
《水的智慧》——靈渠,10月2日(本週六)晚 21:25,深圳衛視即將播出。
靈渠,地處廣西桂林市興安縣,自東向西人工打通和連線了北之湘江、南之灕江,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被譽為“世界古代水利建築的明珠”。
嶺南,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座山嶺以南的區域,囊括今天的廣東廣西、雲南東北和福建西南地區,先秦時期,這裡生活著南越、西甌、駱越等眾多部族,統稱為“百越”。
公元前221年,橫掃六國的秦王嬴政,建立起空前龐大的秦帝國,他雄心勃勃,把目光投向更遙遠的嶺南。
由於嶺南山路崎嶇、糧草運輸十分困難,因此,探索一條直達嶺南的水路通道,成為秦軍當時的首要任務。史料記載:“秦始皇遂使監祿鑿靈渠運糧,以使深入百越”。而鑿渠的地點,就選在了今天的興安縣內。
始安水是灕江的一條支流,跟湘江的直線距離最近只有1.5公里,從理論上講,只要挖通這1.5公里,引湘江水到始安水,就可以連線湘漓二水。然而,史祿最後卻舍近取遠,選擇距離湘江4.2公里的南陡村進行水利施工,種種權衡背後,有著哪些科學的原理?
在南陡村渠首位置,精確控制兩渠水量的“人”字壩,由大小天平和鏵嘴組成,是靈渠的精妙所在。
橫亙於湘江中間的天平堰壩,不是傳統的“一”字形,而是“人”字形,夾角為108度。與北渠相連的部分,稱為大天平;為344米;與南渠相連的部分,稱為小天平。為130米。俗稱“七分湘水三分漓”。
大小天平的設計,還有另外一個特殊的講究。天平堰壩建造得寬而矮,河床以上的迎水面僅高1.7米,寬度則達到12.5米至24.3米。到了洪水季節,高出壩面的洪水就可以從水壩流入湘江故道,從而使南北渠的水始終保持適當且穩定的流量。
靈渠總長36.4公里,以南陡村為界,分為南渠和北渠。她東接湘江、西連灕江,將長江、珠江兩大水系連線在一起,南渠是一條利用原有天然小河道修整相連而成的人工運河,為湘江入漓的主航道。全長33.15公里,河道最寬的地方達到了50米,最窄的只有6米,所經之地大多為喀斯特地貌,風景優美。
北渠則是全程為人工開鑿的渠道,雖然從渠首到渠尾直線距離僅4公里,但其渠道的實際長度卻達到了8公里。雖然航程增加,但航道內水流更加平緩,容易行船。這和山區修路時,陡坡路段刻意做成“之”字形,是相同的道理。
鄭連第 (著名水利史專家)
北渠是一個科技含量很高的渠道,學問太大了。我認為北渠是靈渠裡面最靈魂最關鍵的工程,北渠,你看不出來它怎麼樣,就是灘地上彎彎曲曲挖出的一個渠道,可學問就在彎曲的情況,彎曲決定了它的長度,它的長度決定了它的坡度,它的坡度和南渠坡度協調了,三七分水就成了。
靈渠一些地段灘陡、流急、水淺,航行困難。為解決這個問題,古人在水流較急或渠水較淺的地方,設立了陡門。
陡門,是在南北渠上用於壅高水位,蓄水通航,具有船閘作用的建築物。相當於現代的船閘。
當船隻逆流而上,封閉船後的陡門,則水漲船高,船體抬升,可以輕鬆地爬到上游水位的高度。當船隻順流而下,封閉船後的陡門,則船體下降,可以平順地降到下游水位的高度。
全盛時期,靈渠共設有陡門36處,出現了往來船隻爬山越嶺的奇觀。1986年11月,國際大壩委員會的專家到靈渠考察,稱讚“靈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築的明珠,陡門是世界船閘之父”。
公元前214年,靈渠鑿成,一條人工河道在崇山峻嶺中蜿蜒而過,它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秦軍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軍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秦國將嶺南地區納入版圖後,靈渠並未就此沉寂,而是在之後的兩千多年中大放光彩。
人與渠相生相伴,兩千年來興安人利用靈渠,同時更加愛護靈渠。靈渠如今灌溉了4萬畝水田,2萬多畝的果園和葡萄園,興安成為桂北地區的農業大縣。2018年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更多精彩,盡在深圳衛視10月2日(本週六)晚21:25《水的智慧》,壹深圳、深影片同步熱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