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書單裡多了一類關於人生教育的書。比如《被討厭的勇氣》、《當下的力量》、以及哲學家羅素的《幸福之路》等。
大體上,我是一個比較容易知足的人。但我總覺得內心深處力量不大,不能堅定地做自己。
人一旦過多關注外界的聲音,就容易感到“不幸福”。
當我開啟羅素的《幸福之路》,讀了一章以後我就知道,這才是我一直想要找的好書。
對於有讀書習慣的人來說,讀到一本好書就好比遇到一個知己,那種快樂是無以復加的。我立馬拍了照片,發到了我的微信僅自己可見裡。
《幸福之路》是一個偉大哲學家為“人們日常感到不幸”開出的處方,滿滿都是人間清醒的話:
“虛妄感來自活得太輕鬆…”
“你的動機並不總像你想象的那麼無私…”
“我們不能期望別人評價我們高過我們評價他們,因為我們總是自視甚高,而別人呢,如果有優點的話,也只是寬厚之眼才能看得到。”
“幸福的本質在於我們能夠從心所欲地生活,而不是聽命於我們的鄰居,甚或我們的親戚的想法和願望。”
……
伯蘭特·羅素不僅是享譽世界的大哲學家,也是195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我本以為大師的著作讀起來必是晦澀難懂,誰知道卻是這般通俗深刻。
這本薄薄的《幸福之路》,濃縮的都是羅素的人生智慧,就算被雞湯書稀釋成100本都怕稀釋不完。
我十分慶幸自己讀到了這本書,現在把它分享給愛讀書的你們,希望我們都可以走上“幸福之路”。
一、羅素談不幸福的原因之“時常感到人生虛妄”
在我們生活中,總有一群人以舔舐痛苦為榮。我碰到過好幾個這樣的人,他們無外乎都是從事文藝工作的社會精英。
那會,我特別不明白,什麼都不缺的人,怎麼就有那麼多“人生虛妄”的感慨?他們不是應該好好地享受自己所擁有的美好生活嗎?
對於這個問題,羅素一針見血。
人之所以愛上咀嚼痛苦,是因為他們覺得“痛苦是宇宙的本質,是被啟蒙的人唯一明智的態度…痛苦的人會感到自己高人一等、富有洞見…”。
李誕的那句“人間不值得”引起的共鳴有多少,人們的虛妄感就有多深。如今不管是社會精英還是普通打工人,動不動就喜歡來一句“人間不值得”,好像已是看穿世事一般。
按照羅素的話來說,你們就是活得太輕鬆了。
畢竟那些為了生活拼盡全力的人,都沒有時間去想什麼“人間值不值得”。他們只想好好謀生。
因此,針對虛妄感,羅素的建議是“保持對一些東西的渴望是幸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羅素談不幸福的原因之“競爭”
競爭無處不在。在吃不飽飯的年代,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更多是為了生存下去。
但是文明發展到如今,羅素認為我們的“生存鬥爭”實際上演變成了一種“成功競爭”。
“人們在進行這種競爭時,擔心的不是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在哪裡,而是不能比鄰居吃得更好。”
但凡有了這種心態,人是很難幸福的。因為就算你再成功,總會有人比你更成功。
針對這種引起不幸福的“成功競爭”,羅素給出的建議就是,在平衡生活的理念下,接受清醒而寧靜的娛樂。
放棄那些不必要的成功競爭,過一個平和的人生。畢竟幸福才是衡量人生成功的終極目標,不是嗎?
三、羅素談不幸福的原因之“疲勞”
羅素在書裡講的疲勞主要指“情緒性疲勞”。
因為身體的疲勞是可以透過休息恢復的,不足以懼,但是情緒性疲勞是扼殺幸福的一大主要因素。
什麼是情緒性疲勞呢?
簡言之,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困擾情緒的問題,都可引起情緒性疲勞。比如複雜的人際關係、陌生的環境給人的不舒適感、不絕於耳的城市噪音、還有來自身邊人的不認可等等。
看到書中這裡,我感覺說的就是我啊!我一直都覺得,上班讓人最累的事情,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複雜的同事關係以及上下級關係。
羅素認為,人產生這種情緒性疲勞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們過度關注自己,以及沒學會在恰當的時間操心恰當的事。
“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為之憂慮的事情其實並不重要,我們的憂慮就會大大減少。”
用此心態對待生活,就可以超越自我去看待問題,也就沒那麼容易焦慮。
四、羅素談不幸福的原因之“嫉妒”
嫉妒,某種程度上是由成功競爭引起的。只要存在著成功競爭,就會有嫉妒產生。
羅素說:“嫉妒,是一種惡習,部分關乎道德,部分關乎智力,它觀察事物的著眼點從來都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彼此間的關係。”
我曾在公司拿著一個月一萬多的薪水,感到還挺滿意。但後來我聽說另一個海外留學歸來的同事,比我小几歲,業務能力很一般,卻拿著比我少不了多少的薪水。
我至今還記得自己生了好長一段時間的悶氣。原本的滿足感消失了,不公平的感覺油然而生。
你看看,所有的情況都沒有變,我的嫉妒心卻讓我感覺不再知足和幸福,也導致我在和同事對接工作時產生一些小摩擦。
諸如之類的事情太多了。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恰到好處的嫉妒,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如若嫉妒之心影響到了我們的幸福感,那就要不得了。
針對嫉妒,羅素認為,治療這類病症的正確方法是使用心理戒律,即養成不做無益之思的習慣。
五、羅素談不幸福的原因之“受害妄想”
說起受害妄想,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某種精神疾病。但是,經過羅素的分析之後,我發現,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存在受害妄想的傾向。只是我們從來沒意識到這種傾向,會成為影響獲得幸福感的障礙之一。
“非理性最普遍的表現之一是人們對待惡意流言的態度…比如當某個人聽到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而不禁感到光火…好像他們從來不曾想到被人會在背後議論他們…如果將這種溫和的態度加以誇大,便可成為受害妄想。”
就好比當你從第三者那裡聽到,你好朋友對你偶然的不好評價,然後你開始認為你的好朋友是不值得深交的,遠離他們。
當然,如果好朋友的惡意流言,確實觸及到原則和底線,那麼這樣的朋友不要也罷。
但大多數時候,可能是我們故意誇大了被好友背叛的情緒。長此以往,受害妄想會讓我們陷入一種眾叛親離的困境。
因此,針對這種常見的受害者妄想,羅素提出了四條準則:
1、 你的動機,並不是總像你想象的那麼無私
2、 不要高估自己的價值
3、 不要指望他人能像你關注自己那樣關注你
4、 不要以為大多數人都懷有特別的意圖去設法迫害你
六、羅素談不幸福的原因之“輿論恐懼”
俗話說,流言猛於虎。
相信每一個人都感受過,來自他人的輿論壓力。而在所有的輿論壓力中,來自身邊人的意見常常是阻礙我們尋找幸福的要素之一。
如果沒有身邊重要的人的認可,人是很難真正感到幸福的,除非是那些心臟極度強大的人。
所以,我們才會那麼在乎家人的看法,才會想盡辦法讓他們滿意。如此以來,輿論壓力就來了。
那種壓力來自於傳統觀念以及他們感受到的外界壓力,比如女人怎麼可以不結婚,比如找物件要找個有房有車的,不然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比如去考公務員,找個穩定的工作等等。
如果我們不能按照身邊人的期望活著,就是我們過得不好,做得不成功。
對此輿論恐懼,羅素的建議是,原則上一個人對輿論的尊重程度應在自我生存和不傷害他人為限,過度的尊重其實是自甘臣服不必要的專制,而這會從方方面面影響幸福感。
小結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到不幸福有客觀的因素,但更多可能是出在自己身上。人能認識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人的本性都是希望他人來適應自己,而非自己去超越自己。
這本《幸福之路》,帶著哲學家的悲憫和理性,幫助我們認識到什麼是客觀存在,什麼是我們的主觀能動。
按照羅素的方法,幸福有跡可循。
—END—
作者:大霸,一個眼裡有光、走路帶風的碼字女青年~ 立志靠寫作實現經濟獨立,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