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商丘日報-商丘網
■主講人
李樹峰,柘城縣崗王鎮李中口村人,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商丘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商丘市戲劇家協會和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歷任柘城縣文化局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劇目創作組組長等職務,現為柘城縣藝術創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創作出版電視連續劇劇本《文天祥》《歷史的回聲》,歷史文獻《柘城文史博覽》,歷史著作《柘城通史》等書籍,曲藝作品曾榮獲全國群星創作獎、全省群星獎,第二、三、四、五屆河南曲藝牡丹獎等。
【閱讀提示】
2015年,安徽阜陽出現了一方引人關注的“清文林郎陝西鞏昌府司李王公墓誌銘”。這方墓誌銘上一共出現了4個人的名字——墓主人、清首科進士王期遠,墓主人3名同科進士——墓誌銘撰文李奭棠(探花)、篆額滑文蔚、書丹王依書。這其中,完成刻石三大工序之一書丹的王依書,便是柘城人。王依書學問淵深,性格嚴毅,為官清廉,是一名被百姓追憶的好官。
才華冠一時
王依書,字幼契,號雒符,柘城伯崗人氏。他生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九月初六,卒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七月十二。王家在柘城雖算不得豪門大戶,但家道殷實,也是書香門第。王依書祖父王澤,自幼誦讀詩文,曾是縣學生員,且科甲聯芳,是鄉里很有名望的賢達之士。王依書父王試也是讀書人,且生性剛直、心地善良、仗義疏財,對外傾囊相助從不吝嗇,遇到不平之事也會拔刀相助,因此享譽鄉里。
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王依書自然深受書香沁潤。而在兄弟4人中,王依書年齡最小,但學習最為勤奮持恆,加之聰明伶俐,早早便展示出了超人的才華。受家庭影響,王依書還早早透露出報國愛民的宏偉志向。
青年時期,王依書順利成為縣學生員,有了更好向博學之士請教和交流的機會。王依書勤奮刻苦,對詩詞文賦又特別熱愛,因此很快得到老師的關注。除每天的日習內容之外,老師還向他加授詩詞歌賦等習練內容。因此,相比別的生員,王依書著文賦詩的能力進步更快。未登賢科,王依書的文采就著稱鄉里了。
明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王依書在鄉試中中舉。放榜次日,各地考中的舉子相聚鹿鳴宴。鹿鳴宴,是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是古代地方官為祝賀考中貢生或舉人而舉行的宴會。鹿鳴宴起於唐代,在唐至清的科舉和教育文化體系中延續了一千多年。在這次宴會上,王依書談笑自然,文辭暢達,滔滔不絕,幽默詼諧,一時最為矚目。
中舉之時,瀟灑倜儻的王依書已45歲。人生步入中年,但他仍以自己不凡的才情和氣質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之人,其中就包括官至禮部左侍郎,後來為其撰寫“墓誌銘”的同年舉子河南孟州人薛所蘊。
薛所蘊在所撰《參議公王依書墓誌銘》中這樣描寫王依書:“所見有磊落奇碩,望之為偉人者,叩其姓氏籍貫,為柘城王公雒符。即而與之言,聲如洪鐘,談諧指揮,矢口而出,明白洞達,略無藏匿,知其坦直君子也。迨從闈中牘,弘博奧衍,如異子書名,出一榜之上。”可見,薛所蘊眼中的王依書,人格魅力和學識淵博不同凡響。成為舉人之後,王依書不驕不躁,不改本色,依然埋頭苦讀,坦坦蕩蕩,一身浩然正氣。
命運多磨礪
按當時的制度,如果讀書人秋闈中舉,已可貴稱之為孝廉,在地方已聲名鵲起,具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並可以獲得免費到京城國子監讀書的資格。如果朝內有人舉薦,中舉後還可獲得朝廷封贈,授予知縣、縣丞、教諭等官職。在事關前途的選擇中,王依書選定了科舉考試這條路,立志在會試中進士及第,獲得皇帝的封賞,而不是追尋“捷徑”。
咱們後人做個推斷,此時的王依書應該覺得依自己的才華和所學殿試考中進士已是板上釘釘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實際情況大出王依書的意料。科舉會試、殿試每3年一考。王依書連續5次參加科考,每次都名落孫山。
科舉屢試不第,並沒有使王依書停下前行的步伐,一次次的失敗也沒有挫傷他往日的自信。他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把一切坎坷置於腦後,更加專心於攻讀詩文。經過多年努力,他文辭練達,筆翰如流,未嘗壅滯;詩氣韻豐厚,風格迥異,才氣非凡,字句之中彰顯出弘博浩蕩之氣,文筆力遒雄健,酣暢淋漓;文引經據典,有理有據,通順暢達,文采飛揚。在此期間,他完成了許多詩文創作,留下了《肅羽鳴集》《壺蘭嘯歌》等傳世作品。在光緒版《柘城縣誌·藝文志》中有一首《憶柘溝詩》,詩云:梧桐葉下報初秋,水色風聲共一樓。漠漠薄雲方卷絮,悠悠遠浪欲沈鉤。涼生金氣流星火,萍映銀河照鬥牛。正是客愁張翰日,夢魂又向故鄉遊。
從這首詩中,大家不難看出王依書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心態。
王依書一心致力於科考,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然而,就在他積極準備第6次參加明朝會試的時候,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滅亡。不久,清朝統一中國。改朝換代,異族入主中原,很多知識分子在當時為明廷守節,拒絕參加清朝的科舉考試。但王依書沒有這樣做。他認為,不管哪個民族當政,只要能為天下百姓著想,能把國家治理好,知識分子就應為其所用。於是在清順治三年(1646年)春,歷經5次科考失敗的王依書懷著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再一次走進了考場。
十多年的不斷努力終於開花結果。在清順治三年這場清朝定鼎中原之後的首次科舉考試中,王依書終於實現自己的夙願,始中甲科,成為一名丙戌榜進士。而這一年,王依書已經64歲。
這次會試中,花甲之年的王依書還給內弘文院大學士劉正宗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初次看到王依書的會試答卷,劉正宗便發現其文字宏偉富瞻、字字珠璣,且氣勢雄渾、意氣風發。到王依書按慣例前往拜見劉正宗時,劉正宗觀其人雖到年暮,但精神飽滿,更驚歎其文章所富有的進銳之氣,因此對其印象頗深。
為官守公正
會試之後,王依書參加殿試, 以二甲的成績被授予刑部四川司主事。刑部四川司主事屬六品官級,職掌稽核四川省刑名之事。凡四川省徒以上罪案題諮到部,由該司憑其供勘稽核證據是否確實、引用律例是否準確、所擬罪名及量刑是否恰當,具稿呈堂,以定準駁;秋審案更定及九卿商定之案,均由該司行文聲覆。收辦工部、工科、四川道御史、成都將軍的文移,負責刑具的管理、發放、修理、補充,並禁止各衙門違制使用刑具。
在清代,進士出身除翰林外,分部候選主事也算是較好的出路。一般在一定年限後,主事能補缺,以遞升員外、郎中。王依書也是因此例,不久升遷到湖廣司員外郎,即戶部湖廣清吏司之副長官,佐郎中掌司事,從五品。後來,他又很快上任雲南司郎中。此職務是刑部雲南清吏司之主官,掌司事,正五品。
在刑部任職4年,王依書一直堅守著公平、公正及寬大、仁慈的原則。凡是經過他審理的案件,人皆心悅誠服。有時他審理的口供向上級刑部尚書彙報,刑部尚書對其上報的案情審理經過不需要更改一字,更沒有不給批覆的情況。所以在刑部這些官員中,王依書稱得上公平公正、鐵面無私。
忠於職守的王依書因成績突出很快履任新職。清順治七年(1650 年),一封《福建按察司僉事分守道王依書敕》敕令王依書前往福建興化(現莆田)分守福建福寧道參議。新職是分守福建的道員,派駐到福建興化,協助布政使掌理地方錢穀、督課農桑、考核官吏等工作。該職位又稱參議道,為從四品。於是,王依書馬不停蹄奔赴新的崗位。
本文來自【商丘日報-商丘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