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寫作文總是乾乾巴巴,不懂如何表達,或者乾脆不知從何下筆;老師佈置一篇作文,咬斷筆頭也蹦不出一個字來,這實在是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
《豐子愷給孩子的閱讀寫作課》一套五本,依據中高考作文分類方法,分為寫景、記事、寫人狀物、遊記、生活啟示五大類,收錄了豐子愷近百篇文章,並配有豐子愷經典畫作300多幅,不僅可以作為中小學生寫作的參考材料,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範本。
豐子愷不僅在音樂,美術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寫作也是他的強項之一。他的漫畫和散文一樣很受大眾喜愛,曾經出版的漫畫集和散文集都很暢銷。
透過豐子愷先生這一系列的文字和畫面,讓我們明白,寫好作文,其實並不難。
01.留心觀察:細膩傳神之處全都在生活裡
當他熱衷於一種遊戲的時候,吃飯要到五六遍才來,吃了兩三口就走,遊戲中不得已出去小便,常常放了半場,勒住褲腰,走回來參加一些遊戲,再去放出後半場。
短短兩行字,把小孩子貪念遊戲的那種痴迷勁兒寫得生動傳神,彷彿人物就在眼前一般。
沒有對生活的用心觀察,怎麼會得來如此細膩的筆觸。
巴甫洛夫說:觀察,觀察,再觀察。
當你用心觀察生活時,就會發現很多生活的細枝末節。而寫作,寫得越細緻,文章就會越傳神。
新點燃一支菸,吸了三四口,拿到痰盂上敲菸灰。敲得重了些,雪白而長長的一支大美麗香菸落在痰盂中,”吱“的一聲叫,溺死在汙水裡了。
點菸,磕菸灰,不小心把半支菸掉落痰盂內,特別最後一句象聲詞的運用,更加傳神,彷彿賦予了一支菸以生命力,更讓我們感受到這件事情就真切發生在眼前。
生活裡的一顰一笑,一草一木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做生活的有心人,處處留意,認真觀察,寫出特點,文章就會生動吸引人。
02.擁有個性:讓語言輕鬆詼諧,溫暖心靈
在從孩子身上得到的啟示一文裡,發現了一個特別有趣的描寫“晚飯後,閒來無事,也不想睡覺,於是就找來一個小孩聊天,但豐子愷卻寫成,”捉“一個小孩騎在膝上。
後面在寫逃難前,與鄰人商議,僱汽車,逃到楊樹浦的滬江大學。他並沒有寫接孩子,找孩子,告訴孩子之類的文字,而是又用了一個”捉“字,把孩子們從假山中,欄杆內捉出來,裝進汽車內。
這樣的寫法,不僅突出了自己的語言的個性,還會給人親切的感覺。
接地氣的語言,更有魅力,並且容易打動人心。
癩六伯在橋上罵人,似乎是一種自然現象,彷彿雞啼之類。我母親聽見了,就對陳媽說:”好燒飯了,癩六伯罵過了。“時間大約在十點鐘光景,很準確的。
罵人竟然成了自然現象,猶如雞啼一般,就像我們用的鬧鐘,會準時叫醒一個沉睡的人。這樣的語言實在詼諧生動。把癩六伯的人物形象也暴露無遺,實在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語言詼諧幽默,容易讓讀者產生共情,從而更願意閱讀你的文章,並且對你產生好感,記住你這個人。
自己的文章被人喜愛,這又怎麼能說不是一件幸事呢?
03.有所感悟:心若向陽,人生處處皆喜樂
生病吃藥,本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在豐子愷筆下,卻大有逆轉乾坤之勢,讓抓藥彷彿也變成了一件樂事,把看藥方當成一種消遣。
在《豐子愷給孩子們的閱讀寫作課》的隨感十三則裡面第八個小文中,豐子愷這樣表達:買回來的中藥,孩子們竟然圍過來彷彿是在拆生日禮物一般,時而驚呼大叫,時而嚇一跳,每開啟一包,就有拆盲盒般的喜悅溢於言表。
網上讀到過這樣一句話:
每個人的一生都只有這麼幾十年,唯一不同的是每個人的心靈走過的過程。
生活給予每個人的都不同,或喜或悲。
心若向陽,人生處處皆喜樂。而這喜樂,寫出來就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生活啟示卷,第一篇文章,從小孩那裡得到的啟示一文中,豐子愷閒來無事,找一個孩子聊天,當他問起那個孩子最喜歡什麼事時,那個孩子竟然回答是逃難。”就是爸爸、媽媽、寶姐姐、軟軟……姨娘,大家坐汽車,去看大輪船。“這就是孩子眼中的逃難,竟然是這般美好。
這也恰恰激起作者的感悟,如果自己能夠預知那是虛驚一場,那麼逃難也一定變得十分有趣。全家很少有一起出行,一起做汽車遊覽的機會,而那次逃難就當做一次”奢侈“的全家出遊吧。
”不論時,不論錢,浪漫地、豪爽地,痛快地“舉行這遊歷,這是何等快樂的一件事兒。
當事情發展難以控制,或者遭遇苦難,換一種思維去寫,你快樂,讀者也有所收穫,這就是成功的寫作。
04.
郁達夫這樣評價:
人家只曉得她的漫畫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靈達處反遠在他的畫筆之上。
豐子愷在我曾經的印象中也單單是一位畫家,卻真不知他“能文能武”才華出眾。無論寫人,敘事、寫景和生活感悟等等,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無不透露出其對生活的感知能力。
或許畫家所具備的敏銳洞察力也助推了他行文的能力。
不管怎樣,寫作沒有捷徑:
只要留心觀察,生活處處皆文章。
擁有個性化的語言,容易讓讀者記住你,愛上你寫的文。
最後壓軸“好戲”,需要能夠從一件事情或者一個人,一件物品當中感悟到一些道理,引人思考,給人積極向上的力量。
《豐子愷給孩子們的閱讀寫作課》不僅會對孩子寫作有所幫助,提升寫作和閱讀質量也很有幫助,值得每一個想提高寫作能力的人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