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上半葉,中國飽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的壓迫,民眾的生活困苦不堪。為擺脫被壓迫的噩夢,革命事業紛紛成為無數愛國人士畢生所追求。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在所不惜,只為心中的家園能夠恢復安康的生活。黃開湘就是其中之一。
黃開湘,他是飛奪瀘定橋的英雄團長,率領紅四團勇戰天險、敢為人先;毛主席曾親點將,讓其率先過草地;一手戴著周恩來贈送的表,一手拿著朱德贈予的左輪手槍……他的英雄才略為多少紅軍所讚賞。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令人欽佩的英雄團長,竟被誣陷為逃兵數十餘年,他的女兒50年後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飛奪瀘定橋的英雄團長。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下面,我們就來講講黃開湘的英雄事蹟。
一、“仗斧走天涯”,霹靂暴動幹革命
都說新年新氣象,但是歷史的齒輪對於剛剛步入二十世紀的中國來講,並沒給予太多的仁慈,甚至用殘暴來講一點都不為過。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他們在我中國北京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次年,懦弱的清政府還和這些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時勢造英雄。1901年,在江西省弋陽縣的一個貧苦農家裡,黃開湘出生了。
由於生不逢時,黃開湘在亂世年代成長的同時,中國的革命也在轟轟烈烈地進行著。
在他十歲時,辛亥革命爆發了,清王朝被推翻。或許家庭的貧困,村中的人們思想還沒有轉變過來,國民意識還沒能夠全部迅速地覺醒,小小的黃開湘此時和大部分貧困人民一樣,還在為著生活而惆悵。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為了活下去,黃開湘在少年時期,成為一名木匠學徒,整天與斧頭為伴,著眼於手下的木活,兩耳不聞外事。
但是身處一個動盪的年代,外面風雲變幻的一切,關乎著國家的命運,作為國家的一個個體,自然先鮮有人能夠置身事外,黃開湘也不例外。
很多人不瞭解黃開湘,但一定聽過方誌敏,黃開湘就是方誌敏的表弟。
和黃開湘的經歷有所不同,方誌敏家境雖然貧困,12歲時被迫輟學,但是他並放棄學業。五年後,透過各方資助,又重新走進校園開始學習。高等小學、專科學校以及到大學當旁聽生,他都沒落下。
方誌敏在努力學習的同時,也受到了當時現今的革命思潮的影響,尤其對陳獨秀等人建立的中國共產黨非常熱衷敬佩,並在自身的努力下,1924年成功加入中國共產黨。
作為早期的共產黨人,方誌敏參與建立江西的黨組織,他對家鄉江西的一些革命思潮引領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本以手藝謀生的黃開湘在此期間,深受表哥方誌敏的影響,心中從此不只有了“眼前的苟且”,還有國家和人民。
他下定決心追隨方誌敏一同幹革命後,明面上他是一位整天和斧頭、木頭相伴,幹著自己本職工作的箍桶匠,暗地裡他經常配合方誌敏在江西宣傳革命,宣傳共產黨。
1927年,南昌起義爆發之後,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為全國各地的起義反抗做出了榜樣。在此推動下,我黨“八七會議”召開,明確提出“政權是在槍桿子中取得的”,並且決定各地的黨組織要順應潮流,進行暴動起義。
作為江西黨組織的建立人之一,方誌敏參與了這場會議。回來後,方誌敏就開始和相關人員商量發動弋陽九區暴動的事宜,黃開湘也參與其中。
說起暴動,難免讓人聯想到毛主席寫秋收起義的一句詞:
“……旗號鐮刀斧頭……霹靂一生暴動”。
當時的每一場暴動都是驚天動地的,它標誌著底層人民反抗的決心,絕對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與這首詞非常應景的是,黃開湘在暴動中手握斧頭做兵器,順應我黨的響應,加入到這場暴動中。古有俠義人士仗劍走天涯,今有黃開湘“仗斧走天涯”,一個字:絕!
二、“天兵神將”紅四團,主席親自點將衝先鋒
在方誌敏等人的領導下,弋陽九區的暴動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般,從1928年1月開始暴動,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有多達七八萬的農民參與到其中,暴動規模之大,為後來的贛東北根據地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黃開湘在暴動中,表現優異,隨後根據方誌敏的指示,到上饒縣開闢新的根據地。黃開湘不負所望,領導上饒縣的茗洋關暴動,併成立了縣蘇維埃政府,他還被推選為政府主席,足以見得其領導能力非同一般。
隨著弋陽暴動一起產生的,還有一支工農革命軍的武裝力量。這隻武裝力量,從1928年4月的20餘人擴充到1930年9月的3萬餘人,這支部隊就是紅十軍的雛形。
隊伍的擴編需要提拔相應的領導幹部,黃開湘就是被提拔的幹部之一,從此,由此,黃開湘開啟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1930年可以說是擴充紅十軍最為瘋狂的一年。這一年,國民黨內部發生內戰,閻錫山、蔣介石等軍閥為爭奪勢力,進行了中原大戰。我軍根據當前形勢,決定趁此機會,跳出內線,到外線主動出擊,給敵人以措手不及地打擊。
贛東北的紅軍獨立團在方誌敏等人的領導下,重拳出擊,大敗敵軍,途中,黃開湘更是憑藉手中的斧子,屢立奇功。
攻打景德鎮時,敵軍察覺我軍攻打意圖,準備關城門之際,黃開湘快、準、狠的將斧頭插在城門匯合處,讓城門不能及時關閉,減少了我軍攻城的損失。
在此過程中,贛東北的部隊除繳獲大量軍備物資之外,還有黃金2000兩,白銀50萬。部隊的人馬如同“貪吃蛇”一般,越來越大,到9月份已有3萬餘人,部隊改編為紅十軍。
此時,黃開湘憑藉卓越的指揮能力,已經成為紅十軍的一個師長。
1933年初,隨著根據地的不斷擴大,贛東北根據地和中央蘇區根據地連成一片,兩根據地之間的往來自然必不可少。
根據中央蘇區的要求,紅十軍改編為紅十一軍,離開贛東北地區,來到了中央蘇區,進行保衛中央蘇區根據地。紅十一軍的到來,還為中央蘇區帶去了之前在戰爭中繳獲的千兩黃金和百萬白銀。中央領導自然非常高興,這些錢財,足以解決中央蘇區的燃眉之急。
領導高興之餘,在聽說黃開湘的事蹟之後,還對他仗斧立奇功進行了高度表揚。為表嘉獎的誠意,周恩來贈送了黃開湘一塊表,朱德給了他一把左輪手槍。黃開湘還被親切地稱為“斧頭將軍”,這讓他更是聲名鵲起,名聲大噪。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開始長征進行戰略上的大會轉移,以此來擺脫敵軍的圍追堵截。
長征途中,我軍面臨的第一個難關就是橫渡大渡河。想要北上,必經大渡河。於是,中央決定讓紅一師紅一團擔任先鋒團,為大部隊開路。
根據指示,紅一團以安順場為渡口,強渡大渡河。但是事實往往比理想更殘酷。就在紅一團艱難渡過大渡河後,他們這才發現忽略了大渡正處於洪期的事實,水急河寬,想要架橋,幾乎有些不可能。乘船的話,附近只有小船,承載人數少,往返時間長,同時後面還有敵軍的阻擊……想要在安順場橫渡大渡河,對我軍來講,絕非良策。
重新讓紅一團開闢一新的通道已經來不及了。是以,中央決定,讓紅四團接過先鋒團的大旗,不惜任何代價,三天內,一定要奪得瀘定橋,為我軍開闢新的渡河通道。
紅四團的團長正是黃開湘。中央在臨危之際將先鋒團的重任交給紅四團,黃開湘半分不敢馬虎,和政委楊成武一起,率部全速前進。
科學資料顯示,正常人類的行軍速度是5公里/小時。一天人最多能走七八個小時,照這樣算下來,一天撐死走40公里。三天下來,可以走120公里。
從安順場到盧溝橋的有320華里,相當於160公里。軍人的忍耐力要比普通人好一些,但是要一天走五十多公里,紅四團的任務量著實不小。
而且,他們要走的路,全程都是羊腸小道。受到地勢影響,一路上,紅軍右側是波濤洶湧的大渡河,左側緊鄰峭壁,前方還有敵軍的阻擊。戰士們一面要注意腳下安全,一面還要與敵軍作戰,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但是前進的步伐卻是遠遠沒有到達預訂計劃。第一天,紅四軍只走了40公里,距離目的地還有120公里。
第二天,紅四軍正在極速前進中,收到了中央的來電,要求他們必須在明天早上拿下瀘定橋。
這樣的命令對於紅四軍來講無疑是晴天霹靂。按照昨日的行軍經驗,要走完剩下路程,最少還需要兩天的時間才能完成,現在竟然要在一天內走完兩天的路,馬拉松都比這要輕鬆。
但是沒有辦法,全軍上下就等著紅四團能夠開闢新的通道,容不得黃開湘抱怨。簡單傳達完軍令後,全團上下一條心,火速前往瀘定橋。
一路上,戰士們以大霧天氣做掩護,對前方的敵軍進行突襲,一邊瓦解清除敵軍,一邊全力奔跑,馬不停蹄。終於,在連夜趕路下,紅四團在行軍第三天的早上到達了瀘定橋。
黃開湘率隊抵達瀘定橋時,雙方部隊都驚呆了。敵軍沒想到紅軍能這麼快抵達瀘定橋,黃開湘沒想到敵軍為不讓紅軍過河,將橋上的木板全拆了。
瀘定橋距離大渡河的水面有三十多丈,相當於100多米,沒有木板的瀘定橋只剩下鐵鏈子,橋的對岸還有敵軍的兩個團的火力做阻撓,對於紅軍來講,躲避敵人的槍林彈雨,鋪木板,既要眼觀八路,又要耳聽四方,就算是三頭六臂也不夠用啊。
面對這樣的窘境,黃開湘毫不畏懼,運籌帷幄之下,組建22名勇士衝在前端,在鐵鏈上與敵軍正面交鋒;在其身後,楊成武帶領一小支部隊邊鋪板,邊衝擊;黃開湘緊隨其後,邊指揮,邊前進;河西岸兩側還有我軍的兩個營打輔助,重火壓制在河東岸的敵軍兩側的援軍。
在這樣的不部署下,面對敵軍的瘋狂火力,我軍戰士毫不退縮,英勇進擊。即便敵軍在河對岸擁有堅不可摧的碉堡,還是被我軍的火力完全壓制,在19名勇士成功抵達對岸時,這場戰鬥已經勝負分明,國民黨的兩個團在紅四團的頑強進攻下,四處潰散。
這場在敵軍看來,集天時地利、毫無懸念的戰爭,竟然敗了。紅軍如同“神兵天降”一般,頂著槍林彈雨,在百米空中僅僅憑藉幾條鐵鏈,就氣勢洶洶的“飛”到他們面前,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他們絕對不會相信世上竟有這樣的軍隊。
這樣一支“神兵天降”,在紅軍長征中,出奇制勝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臘子口戰役中,在我軍所有人為敵軍的堡壘無可奈何時,黃開湘率領小部人馬,繞開堡壘正面,爬到堡壘後方的懸崖峭壁上,從天而降,用炸藥炸了沒有封頂的頑強堡壘,為我軍取得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就連毛主席都忍不住讚歎道:
“有斧頭將軍(指黃開湘)和白袍小將(指楊成武)為先鋒,就沒有過不了的火焰山。”
三、真相:“王開湘”就是“黃開湘”
黃開湘的名字在長征拾起可以說是如雷貫耳,然而這樣一位鼎鼎有名的大英雄,在新中國成立後,卻被在檔案中寫到:
“此人在長征途中吃不了苦,逃離革命隊伍,現下落不明。”
從英雄到逃兵,這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
原來,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對全國各地的人口進行了大排查。黃開湘自從離開家鄉後,就再也沒有回來。他的女兒黃菊花被送人,妻子改嫁,母親在外乞討為生,四個弟弟全都戰死沙場,家裡的親戚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當時的排查人員犯懶,在黃開湘的檔案上寫下了“逃兵”……
直到1985年,原紅四團政委楊成武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了一個名為“王開湘”的斧頭將軍,書中對於“王開湘”的描述和黃開湘極為相似,這才引起了眾人的猜測:“王開湘”就是“黃開湘”。
經過楊成武的證實,塵封多年的冤案重新被翻案。黃菊花也是這個時候,才知道寫在小學課本中的《飛奪瀘定橋》的英雄事蹟,是自己的父親親自指揮。他不是人們口中的貪生怕死之徒,他沒有當逃兵,他是大英雄,他沒有消失匿跡,他沒有拋棄家人、沒有獨自享清福,他……只是在1935年的一場大病中,去世了……
1935年,因為一次意外,黃開湘生病住院。長時間的發燒,導致他神識不清,失手扣動枕頭下的左輪手槍,子彈穿過枕芯,又穿過了他的頭顱,一代英雄,就此長眠於世。
心酸、唏噓、心疼、無言、意難平……
雖意難平,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