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兩週年忌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首毛主席生前從未公開發表過的詩詞——《七律·吊羅榮桓同志》,詩歌內容如下:
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裡每相違。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縱觀毛主席的一生,筆耕不輟,所著作品繁多,散文、詩詞、論文、報告皆有涉獵。
但在這些作品中,關於毛主席對親友的悼念詩詞,卻非常有限。除了一首紀念妻子楊開慧的《蝶戀花·答李淑一》,恐怕便只有這首創作於1963年的《七律·吊羅榮桓同志》了。
羅榮桓逝世,毛主席夜不能寐
1963年12月16日夜,毛主席在和其他領導人開會,正當聶榮臻彙報關於十年科學計劃的報告時,毛主席突然收到羅榮桓逝世的噩耗。
聽到這個訊息後,毛主席腦海中浮現與羅榮桓相交幾十年的一幕幕場景。過了一會兒,毛主席才站起來,悲痛的說道:“我們敬愛的羅榮桓同志因病逝世了,在這裡,我提議,為羅榮桓同志默哀三分鐘以表達我們的懷念。”
在場的周總理、劉少奇等人聽到毛主席的話後悲痛不已,也都紛紛站了起來,用默哀的方式,懷念這位剛剛逝去的戰友。
在羅榮桓逝世後,一向開朗、健談的毛主席,變得沉默不語。到了晚上,毛主席更是徹夜難眠。
護士長吳旭君後來回憶道:“在這幾天之後,主席講話很少,像若有所思。有一天,主席服了安眠藥後仍睡不著,躺在床上寫東西,當時已是半夜了。”
面對摯友的逝世,毛主席心中的悲痛無法言語,他用幾個晚上的時間,創作了文章開頭的那首悼亡詩。正如《毛澤東詩詞選》對這首詩的註釋:“在悲痛的激情中寫成的。”
後來有學者分析毛主席原作中的書法,認為毛主席在書寫時,手有些抖,不復《龜雖壽》中的奔放與瀟灑。
可以想象,毛主席在面對羅榮桓去世時內心的震盪,甚至連筆都拿不穩。
1963年12月17日,毛主席來到北京醫院,親自出席羅榮桓的遺體告別,一進門毛主席在門口簽了名,戴上了黑色袖章,緩緩地走到羅榮桓的遺體前,深深鞠了三躬。
想起曾經並肩戰鬥的戰友,如今已安睡在鮮花翠柏叢中,毛主席悲從心來,當眾留下了眼淚。
其實,瞭解到毛主席與羅榮桓當年的點滴交往後,便不難理解羅榮桓逝世,為何會對毛主席的打擊有這麼大了。
毛主席與羅榮桓相見恨晚
1902年11月羅榮桓出生於湖南衡山縣,由於學習成績優異,17歲的羅榮桓被長沙協均中學錄取,此時的羅榮桓年紀尚輕,但已樹立起報國為民的崇高理想。
面對父母讓他回鄉當教師的想法,他在給父母回信中,是這樣說的:“敬父母,榮桓之志不在塾院之間,而在廣袤的天下,興一家之榮,卻只是一家之幸,興一國之榮,則為國家之榮。”
那如何“興一國之榮”呢?在探索救中國的道路上,羅榮桓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深深認同中國共產黨建立人民政權的主張,1927年4月羅榮桓進入武昌中山大學讀書,並於同年加入我黨。
羅榮桓與毛主席第一次見面,是他參加秋收起義時。起義失敗後,經過“三灣改編”,當時部隊只剩下幾百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了井岡山革命的火種,這其中就有羅榮桓。
在有限的資料中,難以找到兩人初次見面的情景,但羅榮桓讓毛主席刮目相看的,是在古田會議之前的一次座談會中。
1929年11月,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為做好準備工作,一向習慣調查研究的毛主席,便召集了一批久經考驗的黨代表們,與他們討論革命工作。
那時的羅榮桓,是紅四軍第三縱隊第九支隊的黨代表,面對毛主席,年輕的羅榮桓侃侃而談,反映部隊中的一些情況。其中,便提到了譚鐵匠的例子。
譚鐵匠,是羅榮桓所在特務連中的一名士兵。在秋收起義失敗後,譚鐵匠得知母親病危,便打算回家探母,但又擔心領導不給批假,於是便自作主張離開了部隊。
可譚鐵匠還沒走多遠,便被副連長張明便追上了。面對這個“逃兵”,張明非常生氣,要將譚鐵匠槍斃。就在這個緊急關頭,羅榮桓帶人趕到,不僅救了譚鐵匠一命,還給了他回家的路費。
本以為譚鐵匠會一去不返,可讓人沒想到的是,過了一段時間,譚鐵匠不僅返回了部隊,還帶來了好幾個老鄉。這件事,給羅榮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於是,羅榮桓在這次會議中,單獨將這個事例拿出來討論:如果我們能採取懷柔政策,讓大家感受到紅軍的包容,更能增強部隊的凝聚力。
所以,羅榮桓大膽提出了“廢除肉刑,反對打罵士兵”的建議。而這個提議,也說到了毛主席的心坎裡。
12月28日,古田會議召開,包括毛主席、羅榮桓在內的11位黨代表,當選為正式委員,羅榮桓此前提的建議也被採納。此時的羅榮桓才27歲,但他對政治工作的敏銳嗅覺,得到毛主席等人的一致稱讚。
在古田會議召開後,毛主席對秘書馮文彬說道:“這個同志是個人才,是一位很好的幹部,對這個同志, 我們發現晚了。”
會後不久,毛主席改組了紅四軍第二縱隊領導機構,在這次人員變動中,羅榮桓被提任為第二縱隊政治委員,從此開啟了他傳奇元帥的大幕。
毛主席對羅榮桓如此重視,難道只是因為羅榮桓與他有著共同的革命看法嗎?回顧羅榮桓的經歷,以及毛主席對他的評價,其實不難發現,毛主席最欣賞羅榮桓的是——老實。
羅榮桓有何過人之處?
在毛主席對羅榮桓的評價中,“老實”這個詞,不止一次被毛主席提到。在井岡山的時候,毛主席提名羅榮桓為第二縱隊黨代表。
當著大家的面,毛主席說道:“為什麼讓他當黨代表呢?就是因為他老實。”
有一次,毛主席在與羅榮桓的妻子林月琴談話時,也兩次提到後者的“老實”;林月琴聽了這話,忍俊不禁,給毛主席講了一件羅榮桓因老實被騙的事。
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後,羅榮桓加入農民自衛軍中,準備參加通城暴動,軍中領導看他是個大學生,戴著個眼鏡,於是便讓他幹財務工作,給了他一個皮箱子,讓他掌管現金。
在部隊轉移的時候,羅榮桓一直提著這個皮箱子奔波。羅榮桓革命前是學生出身,用手無縛雞之力形容也不為過,提著這個沉重的皮箱子行軍,羅榮桓很是吃力。
有一次,部隊在修水轉移的過程中,有兩個同志看他這麼辛苦,便熱情地說:“哎呀,同志你辛苦了,我們幫你拿吧!”
羅榮桓也沒多想,以為是兩個熱心的同志,沒想到這兩人拿著皮箱子一溜煙就跑了,再也沒有回來。等到宿營的時候,羅榮桓才發現大事不妙。
後來,羅榮桓將這件事講給妻子林月琴,說道:“當時參加起義的隊伍成員很複雜,很多人並不單純是搞革命的!”
毛主席聽完林月琴說完之後,哈哈大笑,“你看,從這件事上,他這個老實人也悟出了一條真理呢!”
當然,一個人老實,不代表他就死板。羅榮桓為人老實,但在遇到突發問題時,他又能表現出靈活的頭腦來。
毛主席在《七律·吊羅榮桓同志》中寫道:“記得當年草上飛。”這裡提到的“草上飛”,化用了一句古詩,但說的是羅榮桓。
1928年8月中旬,毛主席得知朱德、陳毅率領的第28、29團在郴州起義失敗後,損失了一個團的兵力,已退到桂東的情況。
於是,毛主席帶領紅四軍31團中的第三營,前往桂東與大部隊匯合。因為井岡山山多路陡,還長了又高又厚的野草,導致紅軍的行軍速度提不起來。
時間就是生命,前有同志需要支援,後有國民黨軍隊的追堵。時任第三營黨代表的羅榮桓,靈機一動,坐在草上直接從半山腰上滑了下去。
紅軍戰士見狀,也紛紛效仿,一個個從山上“飛”了下去。見到這一幕,毛主席想到唐代黃巢《自題像》中的“記得當年草上飛”,便情不自禁脫口而出道:“草上飛。”
羅榮桓老實又不呆板的性格,讓毛主席對羅榮桓更加器重。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黨中央任命羅榮恆為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即刻奔赴山東抗日前線,就在臨行前,毛主席找到他的妻子林月琴拉起了家常。
毛主席回顧了和羅榮桓並肩戰鬥的光輝歷史,並語重心長的說:“榮桓同志是個老實人,可又有很強的原則性,能顧全大局,一向對己嚴,待人寬。做政治工作就需要這樣的幹部。當然,老實人免不了受人欺負,這也沒有什麼,歷史總會正確評定人們的功過是非。在世界上要辦成幾件事,沒有老老實實的態度是不行的,我們共產黨人都要做老實人。”
聽到毛主席對丈夫這麼認可,林月琴心裡暖暖的,但作為妻子哪有不擔心丈夫安危的,更何況剛結婚的新婚燕爾,這一去可能就是永別啊!
毛主席沒有逃避這些話題,關切地問到:“你們新婚不久就要離別,我是不是有點殘酷?”
革命者誰不是將生死已置之度外,當面對毛主席這樣的關心,林月琴不假思索地答道:“這是革命的需要嘛!”
毛主席這才放心的點了點頭:“好,以前你當宣傳員,提著石灰桶刷標語,動員人家送郎當紅軍,今天你自己送郎上前線!”
當林月琴把毛主席的話,向羅榮桓轉述時,羅榮桓非常感動,他將毛主席的關懷和讚譽埋在心底,並暗自下了決心:一定不能辜負毛主席和人民的重託。
事實上羅榮桓確實做到了,在羅榮桓的領導下,山東軍民團結一致,抗日戰術靈活機動,他領導下的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面積超過了以往最多時期。
到1944年,日軍在山東被迫只能守在鐵路沿線以及重要廠礦附近,日軍的兵力也只剩下2.5萬人,反觀山東八路軍不斷壯大,正規軍達到15萬人,算上民兵和游擊隊,羅榮桓此時的總兵力,共有52萬之多。
在抗戰勝利後,1945年10月,羅榮桓領導的山東正規軍人數,達到27萬,佔我軍所有軍隊人數的三分之一。
就連一向低調的羅榮桓也難得豪邁的說道:“山東有了屹立不可動搖的基礎,一如泰山之不可拔一樣。”
肉眼可見,羅榮桓在山東的工作是功勳卓著的。
對於羅榮桓在山東的功績,毛主席在1962年曾有過高度評價:“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域性的棋就下活了。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
當面對著巨大榮耀,羅榮桓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始終保持初心,恪守本分。
有一次,羅榮桓回到家,發現屋內多了四張躺椅,便詢問秘書道:“這是哪來的躺椅?”秘書回答說:“解放軍總後勤部送來的。”
原來,羅榮桓常年帶病作戰,每天超負荷的工作,讓他的身體已經不堪重負。當組織上了解到羅榮桓的情況後,便派人給他送了這四張躺椅。
面對後勤部的好意,羅榮桓想了想,又繼續問秘書:“給錢了嗎?”
秘書一愣,只好回答道:“沒。”
不料羅榮桓聽了之後,擺了擺手,要求秘書立即將這四張躺椅送回去。
秘書見羅榮桓態度堅決,只好對他解釋說:“總後勤部首長說,因為您有病,辦完公好靠著休息休息。”
聽了這話,羅榮桓本打算拒絕,可他又想到,幾張躺椅搬來搬去也確實麻煩,於是,乾脆對秘書說:“不退也成,一定要照原價給錢,用我的薪金。”
秘書沒辦法,只好照價把躺椅的錢給付了。
羅榮桓不僅對自己,對待家人他的要求同樣如此。工作和家庭,羅榮桓一直分得很清楚。
解放後的一天,羅榮桓的孩子因為放學晚了,家人便派車去接。羅榮桓知道後,把全家人都叫到了一起,並囑咐孩子:“這樣不好,汽車是組織上給我工作用的,不是接送你們上學的,如果再不自覺就不好了,那樣會害了你們。”
接著,羅榮桓又專門對司機強調了此事。從這以後,他的公車便再也沒有為自己的家人服務過。這也難怪,毛主席把羅榮桓譽為“黨內聖人”,其實是有根據的。
毛主席對羅榮桓的深遠影響
當然,羅榮桓能一步步成長為新中國的元帥,離不開毛主席對他的影響。
眾所周知,毛主席在發表看法之前,喜歡調查和研究。他曾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毛主席身邊的衛士李家驥,曾回鄉探親,毛主席得知後,便親自為他擬定了調查提綱。
羅榮桓做事腳踏實地,同樣愛調查研究。之所以有這樣的習慣,便是羅榮桓學習毛主席思想後提煉出來的,毛主席平時的講話、報告、文章,羅榮桓都花心思仔細研讀,比如1936年,毛主席在紅軍大學講課的講義,被羅榮桓一直儲存著。
這份講義,是用敵人的傳單反面印的,紙面非常毛糙,上面的字跡讀起來也有些費力。即便如此,羅榮桓視若珍寶,有空就會拿出來讀一讀,並在上面作了不少的批註。
不僅是革命思想上羅榮桓學習毛主席,就連生活細節方面羅榮桓對毛主席也非常崇敬。
1937年,羅榮桓接到訊息,有一個外國人即將來到延安。時任後方政治部主任羅榮桓,見毛主席的被子很舊,上面打滿了補丁,便自作主張,讓供給部的同志給毛主席換了一床新被子。
不曾想到,毛主席卻因此發了脾氣,他當即與羅榮桓通了電話:“為什麼要換被子?我們就是這個條件,吃的是小米、高粱米,還是帶殼的,穿的就是破舊的衣服,為什麼蓋舊被子的不能見洋人,要另搞一套?”
毛主席在電話裡的聲音非常大,面對毛主席的火冒三丈的責問,羅榮桓覺得毛主席說得在理,便立即讓供給部把原來那床舊被子再換上。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件事,給了羅榮桓不小的觸動。在革命歲月中,毛主席是羅榮桓學習的榜樣,而毛主席的思想主張,也是羅榮桓的動力源泉。
在那段革命艱苦歲月中,無論毛主席是起是落,羅榮桓都始終支援毛主席的決策,從未動搖。後來,毛主席在回想革命年代時,不無內疚的說道:“凡是我倒黴的時候,羅榮桓都是跟我倒黴。”
由於長期的戰爭生涯,讓羅榮桓多次負傷。1942年,羅榮桓積勞成疾,得了尿血病。
羅榮桓患病,毛主席牽腸掛肚,多次詢問其病情,還催促他前往莫斯科治病。
為了確保無誤,毛主席以自己的名義,親自寫信給斯大林,希望羅榮桓能在蘇聯得到最好的治療。1946年,羅榮桓在蘇聯摘除了左側腎臟。
由於只剩右腎,又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和動脈硬化等疾病,1949年4月,羅榮桓在天津視察時,突然暈倒,毛主席知道情況後,當即寫信安慰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並囑咐他,在天津安心養病,暫時不要南下。經過療養後,羅榮桓的身體有所恢復。
1949年8月,黨中央決定,新中國成立後將由羅榮桓擔任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
聽到訊息後的羅榮桓,心裡既欣慰又有顧慮,欣慰的是黨中央賦予他這個重要的職位,是對他長期以來工作的肯定。顧慮的是自己的身體能否勝任這個工作。
最後羅榮桓,不顧身染重病,毅然挑起了總檢察長這個重擔。羅榮桓時常對身邊的同志說,“有一份精力,就要為黨多做一點工作”。
1949年11月,羅榮桓病情加重。撐不住的羅榮桓給毛主席寫了信:“據蘇聯大夫診斷,還要一個時期不能工作。檢察署長之職務是否可以由李六如同志代理,以便其主持一切,請指示。”
面對老友病情惡化,毛主席直接批示:“安心休養,李六如代理檢察長。”
由於長期大量工作,羅榮桓的病時常發作,有時只能在沙發上躺一會才能緩解,毛主席瞭解到這一情況後在羅榮桓上報的一份幹部任免書 上寫道:“榮桓同志,你宜少開會,甚至不開會,只和若干幹部談話及批閱檔案,對你身體好些,否則難於持久,請考慮。”
經過幾年的帶病工作後,1963年12月16日,鞠躬盡瘁的羅榮桓舊病復發,逝世於北京,享年61歲。
在羅榮桓病逝前夕,他把妻子叫到了身邊:“我死以後,分給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
又囑咐著孩子:“我一生選擇了革命的道路,這一步是走對了,你們要記住這一點。我沒有遺產留給你們,沒有什麼可以分給你們的。爸爸就留給你們一句話,堅信共產主義這一偉大真理,永遠幹革命。”
彌留之際的他不斷地重複著說:“我革命這麼多年,選定一條,就是要跟著毛主席走。”在場人員無不熱淚盈眶。
毛主席對羅榮桓的一生做了高度評價:“羅榮桓同志是1902年生的,他這個同志,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對敵人狠,對同志親,從不背後議論人,有話講在當面,原則性、紀律性很強。……這是一個好同志啊,永遠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啊!”
從秋收起義的不離不棄,到井岡山大會師;從艱苦的兩萬五千里長徵,到大西北的紮根;從抗戰歲月,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互相幫扶。
對羅榮桓來說,毛主席是他人生的導師,是他最尊敬的領路人;對毛主席來說,羅榮桓是值得信賴的戰友,也是他可靠的朋友、知己。
羅榮桓去世後,毛主席在寫下《七律·吊羅榮桓同志》的當天,吃了兩次安眠藥,破例寫下了這首律詩,以此來悼念昔日的戰友。
最後那一句 “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哪怕是現在我們讀起來,也不禁為毛主席和羅榮桓的偉大友情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