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說:‘成千成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吧!’我願意引用毛主席這句話,與振寧共勉。希望你在國外時能經常想到我們的祖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1971年,鄧稼先在給楊振寧的信中這樣慷慨陳詞。
如今,時間過去50年,在9月22日的研討會上楊振寧再憶至交,想起對方信中那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深情回應道:“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說,我是後50年合了你‘共同途’的途,我相信你也會滿意。”
這“共同途”,是科學之途、創新之途,是信仰之途、真理之途,更是報國之途、奉獻之途。撫今追昔,兩位偉大的科學家、愛國者以國家發展定義個人座標,把人生意義嵌進時代車輪,一脈相承的價值追求生動映照著“祖國有我,我有祖國”,令人感佩。
“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紮在土裡。”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若論中華民族根植最深、影響最大的精神品質,必定是愛國情懷。在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21人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的經歷。胸懷同樣的思念與理想,還有一大批各領域才華橫溢的傑出科學家,捨棄了海外已有的優厚條件,義無反顧踏上歸途,回到了迫切需要他們的祖國。“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是他們對祖國和時代的回應。
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
從1971年回國訪問到現在的50年裡,楊振寧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發展、中國科教政策制定積極建言獻策,為籌款資助中國學者訪美、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從中國科大建立首期少年班,到在清華創立高等研究院;從多次向“保釣”組織捐款並發表支援言論,到將自己收藏的圖書資料等捐贈給清華……楊振寧為祖國帶來的,不只是他用心血和才華凝成的研究成果,更是他矢志報國的一腔熱血。
從李四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到陳景潤、黃大年、南仁東等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傑出科學家,都是愛國科學家的典範。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的結果。激揚熾熱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這是任何時代都不會褪色的使命與擔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新時代的中國適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塊活力四射的土地上,有開眼看世界的機遇、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科學創新的萬千氣象……日新月異的中國,亟需充滿創造力的仁人志士,也提供了立足中國、走向全球的底氣。創新正當其時、圓夢適得其勢,這正是科學家們可以大有作為的黃金時代。
當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心懷愛國主義精神,向著偉大復興的夢想奔跑,中華民族必將在接續奮鬥中迎來圓夢的時刻。弘揚愛國精神,汲取奮進偉力,方能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託,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閻語)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