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楊鴻 黃小栩 李永有
革命傷殘軍人、新四軍老戰士吳成
在江蘇無錫,很多人都聽過革命傷殘軍人、新四軍老戰士吳成的革命傳統教育講座。從1952年以來,吳成把自己在戰爭年代的經歷和故事,講給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聽。迄今為止,他已經作了8000多場次的教育報告,聽眾達500萬人次。聽眾最小的年僅6歲,最大的已經70多歲了。持續60多年的宣講,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人。
吳成:我想透過校外輔導的方式,來向廣大青少年講述烈士們的英雄事蹟,讓孩子們明白新中國的勝利來之不易。我覺得,做這件事很光榮,也很神聖。
1929年,吳成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的一個貧苦家庭,8歲時父母相繼離世。在苦難中成長的他,一心向黨,追求光明。1942年,吳成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民兵組織,1944年正式加入新四軍。因表現積極勇敢,1945年,吳成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吳成:當時,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來到我的家鄉開闢抗日根據地。新四軍是我的救命恩人,讓我有了家,因此,我熱愛新四軍、擁護新四軍。
青年時期的吳成
懷著這份樸素的情感,吳成在戰場上不怕犧牲,英勇作戰。在1946年的“蘇中戰役”(即七戰七捷)中,他不幸負傷,右下臂截肢。傷愈出院後,因為失去了右臂,吳成不能再上戰場殺敵,但他也不願意“躺”在功勞簿上養老,一直在琢磨如何才能為國效力、發揮自己的餘熱。
吳成:傷殘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新戰鬥的開始。
1950年,吳成被分配到揚州市的蘇北榮譽軍人療養所擔任文化幹事,負責宣傳教育和文化學習。1952年,他被揚州市城北中心小學聘請為校外輔導員,從此走上了義務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道路。後來,他先後擔任80多所大中小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小女兒吳萍記憶中的父親,不是在忙工作,就是在去學校作報告的路上。
吳萍:不管下雨還是下雪,只要別人有需求,他都儘量協調時間,自己坐公交車過去。不管什麼時候,哪所學校邀請他,他一定會趕過去作報告。
吳成在講臺上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
剛剛走上講臺時,為了講好革命歷史,吳成不斷學習黨史知識和演講稿的寫作。白天忙於工作和外出作報告,晚上就抽空去夜校讀書,並結合黨和軍隊歷史以及國內外形勢撰寫講稿,不斷豐富講課內容、創新講課形式。
吳萍:他堅持晚上抽空去夜大上課,三四年雷打不動,並如願獲得了大專文憑。實際上,我們家到他上夜大的地方,距離還是很遠的。因為交通不方便,也沒有汽車,他就用一隻手騎著簡易的三輪車去聽課。
1959年,吳成與揚州城北中心小學學生合影
由於當年在戰鬥中失去了右手小臂,只有左手的他行動非常不便。有一次在外出作報告的途中,由於公交車急剎車,他一隻手沒扶穩,頭重重地撞在了路邊的欄杆上。強忍著疼痛,吳成還是按時到達學校,堅持作完了報告。回家後,因為頭痛加劇,他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已經顱內出血,非常危險。
吳萍:他回來以後,才跟我們說撞到頭了,出現頭昏的症狀,於是我們就帶他到醫院做CT檢查,檢查結果是顱內出血,需要開刀手術。
吳成給孩子們講延河水背後的故事
為了讓自己的宣講更能打動人心,真正能觸動孩子們的思想,吳成每次作報告時都堅持脫稿演講,這就要求他具備很強的記憶力。他的右臂當年截肢後留下了一個後遺症,一到陰雨天就疼得厲害。為了不影響記憶力,他停掉了止痛藥,寧願忍受疼痛,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把講課的最佳狀態留給聽眾。
吳萍:他每次講課,都是脫稿講的,這對他記憶力的要求非常高。由於吃藥會損傷記憶力,所以他疼痛時儘量不吃藥,實在忍受不了,才吃一點止疼藥。聽我媽說,我爸疼痛發作時,有時候整個晚上都渾身發抖。
1995年,吳成在旺莊中心小學做校外輔導
每次作完報告後,吳成還注重與孩子們互動,在一言一行中培養孩子們愛黨愛國的理想信念。多年來,他靠著一隻左手和天南地北的孩子們寫信互動,總共收到青少年寄來的書信賀卡4000多封。
吳成正在給青少年寫信
1989年,年滿60歲的吳成光榮離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他又把革命傳統教育擴充套件到了少管所、戒毒所、收教所和監獄,走上了挽救迷途青少年的幫教之路。外孫馮寅說,外公認為,不能因為這些孩子栽過跟頭就放棄他們,要和他們保持聯絡,用真誠換真心。這些年,他一共幫助了上千名迷途青少年,其中370名被成功轉化。
馮寅:當時,外公是無錫監獄第一批幫教輔導員,經常給那裡的服刑人員作報告。如果有的服刑人員想要和外公有進一步的交流,外公就會把自己的電話、家庭地址之類的資訊提供給他們。有的人刑滿釋放之後,還會上門來看望我外公。外公也感到很高興,除了聊天,還會留他們一起吃飯。
曾經與吳成同住榮軍醫院的劉君湘,解放前曾經長期從事地下黨的情報工作,是一位傳奇女英雄。1947年她被捕入獄後,歷經嚴刑拷打和殘酷折磨,全身致殘,精神失常。此後,她經受了30多年的傷痛折磨,於1979年5月13日溘然辭世。吳成的女兒吳萍回憶說,為了讓人們銘記英雄的犧牲與奉獻,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父親在1993年帶頭捐款1萬多元,在居委會的幫助下,為這位已故的女英雄建起了一座紀念亭。
吳萍: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劉君湘老人,當時她的精神已經錯亂了。但我們並不知道,她是一位英雄。父親總對我們說,劉君湘非常不容易,一定要把她的事蹟告訴孩子們,讓孩子們都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來之不易。
轉眼過去了數十年的光陰,已經作了數千次報告的吳成,心裡一直在琢磨怎樣更好地把革命傳統和紅色基因傳承下來。2003年,他在自家40平米的閣樓上,建了一個“家庭革命傳統教育室”,把多年來積蓄的4萬元全部投入進去。談起個人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的初心,吳成說:“我以倖存者的名義建立這個革命傳統基地,就是要讓更多的青少年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吳成:有朝一日,如果我離開這個世界了,我還可以把傳統教育基地留給青少年,供他們參觀。
10多年來,小小的閣樓接待參觀者近萬名,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一本本手抄的史冊,讓參觀者在受到心靈震撼的同時,得到了紅色文化的精神洗禮。2014年,當地黨委政府為了把吳成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事蹟發揚光大,在其所在的無錫產山社群建起了250多平米的吳成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吳成這些年獨臂寫就的部分書稿(楊鴻 攝)
據產山社群黨委副書記李妹介紹,教育基地設有陳列室、傳承室、傳統室、榮譽室和宣講室5個區域,收藏曆史文物20餘件、照片資料500多張、革命史料近千冊,以及吳成義務開展革命傳統教育60多年來與學生的往來書信4000多封,還有他親自採集的嘉興南湖水、井岡山的紅土、延安的小米……
李妹:吳老這個教育基地的核心理念,是“要想紅旗飄萬代,重在教育下一代”。他想從青少年開始抓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下去。這個教育基地裡所有的文字內容,都是吳老用左手一筆一劃寫出來的。
吳成持續近70年時間的革命傳統教育宣講,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人,他的聽眾遍佈大江南北,夏銀芬一家人就是他的聽眾。他們一家三代人都在少年時期聽過吳成的講座。這些年,每到暑假,夏銀芬就帶著女兒沈靈和外孫女周心悅來看望老人。
夏銀芬:我在11歲時,就聽過吳老的講座,他給我們講了許多他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儘管講座已經過去了幾十年,我們至今印象還特別深刻。
耄耋之年,吳成依然堅守在革命傳統教育講臺
如今,吳成年紀大了,身體也沒有之前硬朗了。但只要有學生到教育基地來,他都會很開心。吳成的外孫馮寅前幾年也回到了家鄉,現在在榮軍醫院工作,他一方面想要照顧好外公,更重要的是想把外公的這份事業傳承下去。
馮寅:外公經常說,他要把這個革命傳統報告一直講到自己心臟停止跳動為止,他是這樣說的,也是一直堅持這樣做的。哪怕現在年紀大了身體不太好,他還是希望看到有學生來教育基地參觀學習。
2012年,吳成(第一排右四)全家合影
時光無聲,歲月有痕。堅守在革命傳統教育陣地,歷經六十多載春秋,當年那位20歲出頭的帥氣士兵,已是步履蹣跚的耄耋老人。如今,雖然吳成老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已經不如以往清晰,但“一生只為傳火炬”的堅定信念和赤膽忠誠,依舊在他的心中激盪。
吳成:我是一名1944年入伍的新四軍老戰士,我在革命隊伍中只是滄海一粟,但是我要把歷史告訴“未來”,而未來的創造者就是孩子們……
央廣軍事短評:
《變換的是歲月,不變的是忠誠》
央廣軍事評論員:楊鴻
到今天為止,《中國退役軍人》欄目推出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系列節目《忠誠》就圓滿結束了。在十二期節目中,我們集中報道了十二位退役軍人忠誠於黨、服務人民的感人事蹟。他們中,有歷經戰爭年代血與火考驗的離休老幹部,也有新時期的軍隊轉業幹部和復員老兵。當年,他們在軍營犧牲奉獻,並在黨旗下許下錚錚誓言。退役後,無論是在傳承紅色基因的講堂、扶貧濟困的公益路上,還是在基層治理和社會建設的崗位,或是在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戰場,他們一直保持黨員初心和軍人本色,拼搏奉獻、勇於擔當,體現了廣大退役軍人為黨分憂、為國奉獻、為民服務的熱血忠誠。
變換的是歲月,不變的是忠誠。退役軍人的名字裡永遠閃亮著忠誠與奉獻。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他們是促進社會和諧與發展的一支堅定力量。
(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