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路軍的三個師中,129師最初是人數最少的一個,115師共15000人,120師共14000人,129師只有13000人。抗戰軍興至打敗日本,129師風起雲湧般膨脹壯大,至1945年8月,129師所屬主力部隊、地方武裝已經達到30餘萬人,兵力最為雄厚。
兵力人數從最少到最多,129師是如何做到的?
本文不去探討來龍去脈非常複雜的部隊建制沿革,僅就129師發展的主要脈絡進行一番梳理。
以老部隊為骨幹,擴充部隊
1937年8月25日,紅四方面軍奉命改編為八路軍129師,紅4軍整編為385旅,紅31軍整編為386旅。此時紅4軍下轄10、12師,按順序縮編為385旅769、770團。紅31軍下轄91、93師,順序縮編為386旅771、772團。
129師開赴抗日前線時,並不是全師出動,770團及129師特務營、工兵營、輜重營和騎兵營,奉令留守陝甘寧邊區。129師帶到山西抗戰前線只是769、771、772三個團,總兵力9367人,這是129師日後發展壯大的火種。
中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給129師劃分的作戰區域是晉東南的太行山區、正太鐵路南北,這裡大多數是山地,地形雖然複雜,但腹地廣闊,易守難攻,人口眾多,有利於化整為零、分兵作戰,這正是原紅四方面軍的拿手好戲,徐總指揮素有“撒豆成兵”的本領。
129師的戰略分兵、擴軍主要分兩期進行:第一期是1937年年底至次年年中,全師向晉東南、冀豫邊、太行山區南部幾塊區域挺進。第二期是1938年4月起,向冀南平原挺進。
談到擴軍,不能不提129師教導團,這個團並非像771、772那樣的戰鬥團,而主要是紅四方面軍改編時的編余幹部和西路軍歸隊幹部組成,人員都是經過長征和西路軍戰鬥留下來的精華,日後很多幹部都作為火種撒到太行腹地,帶起一支支隊伍。
第一期分兵,正值129師全軍跨越同蒲、正太鐵路向東向南對山西日軍作戰,以師教導團及部分連隊為骨幹,組織了多支小部隊深入太谷、榆次、壽陽、和順等地,開展群眾工作,籌建抗日根據地。
當時成立的部隊很多,較有名氣的包括秦(基偉)賴(際發)支隊、汪乃貴支隊、趙(基梅)塗(錫道)獨立遊擊支隊、桂(幹生)張(貽祥)遊擊支隊,此外還組建了獨立團、先遣支隊、唐天際支隊、遊擊大隊等部隊,129師各部如星火燎原之勢迅速擴兵擴軍。
審時度勢,129師進行了部隊出兵後的第一次整編,4月份正式成立晉冀豫軍區,將各支新建部隊調整為5個軍分割槽。6月12日,129師決定新建385旅(老385旅留守陝甘寧邊區)。至9月,385旅、386旅都擴編到7000餘人。9月至12月,129師將早先成立的各支游擊隊進行合編,組建了相當於旅的3個新支隊,獨立支隊(司令員桂幹生)、先遣支隊(司令員張賢約)、獨立遊擊支隊(司令員趙基梅)。
至此,129師全師發展到5萬餘人,其中主力部隊3萬人,地方軍區武裝2萬人。
第二期分兵,是在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勝利之後發動的,此時太行山西麓山西境內的幾塊根據地初步奠定,主力部隊得以抽身向太行山以東、以南開闢和鞏固新區。
為了進軍冀南平原,129師早就作出準備,先後派出以孫繼先、胥光義為首長的挺進支隊、386旅副旅長陳再道率領769團1、5、10連、暫編騎兵連及2營機槍連組成的東進縱隊,以及129師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窮率領的騎兵團陸續進入冀南。
三支部隊達到冀南後,收編和改編當地抗日武裝,協助冀南當地中共黨組織建立游擊隊,以老連隊為骨幹擴建新部隊。
正式向冀南進軍是在1938年4月,129師決定將全師主力以平漢鐵路為線,編為路東縱隊、路西縱隊,副師長徐向前帶著769團和115師一部開赴冀南首府南宮鎮,統一領導路東縱隊。
緊隨其後,劉鄧首長率129師機關轉出太行,前出至邢臺地區指揮戰事。王新亭率771團為左翼,陳賡率772團為右翼,沿平漢路展開,支援徐向前在冀南各地的展開。
在對日偽作戰之同時,各部抓緊時機大力擴編,到1938年底,129師在冀南的擴軍成果為:組建冀南軍區(司令員宋任窮),下轄5個軍分割槽;組建新的青年抗日遊擊縱隊(司令員段海洲)、新的東進縱隊(司令員陳再道)、先遣縱隊(司令員李聚奎)三個旅級部隊。129師在冀南的部隊擴充套件到1.85萬人。
截至1940年,129師透過兩期戰略展開,部隊實現了快速發展。1940年五六月間,129師將所屬部隊進行了統一整訓,除保留原385旅(旅長陳錫聯)、386旅(旅長陳賡)之外,將各支番號的新建部隊、縱隊整編為第1、第4、第7、第8、第10、第11共六個新編旅。
經過此輪整編,129師建制更為健全,組織領導更為齊整,全師共11萬人。
建立和鞏固軍區,主力部隊地方化,藏兵於民
在主力部隊積極作戰的同時,129師還建立了各級軍區,領導和指揮地方抗日根據地建設。
經過1937年10月到1938年初與日軍的多次作戰,129師陸續在太行山南部和河南滑縣道口鎮至博愛縣清化鎮鐵路沿線收復失地,先後取得了反“六路圍攻”、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等戰役戰鬥的勝利,鞏固了擴大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1938年4月,正式成立晉冀豫軍區,設5個軍分割槽,從各團、營、連抽調骨幹與遊擊部隊合編,組成直屬軍分割槽的支隊。新的部隊經歷了血與火的錘鍊後,也都成長為了主力團。百團大戰129師出兵近40個團,就是這種不斷分兵、擴軍的輝煌成功。
1938年秋,成立冀南抗日遊擊軍區,下轄5個軍分割槽。
1940年,第386旅奉命進入太嶽地區作戰,帶著772團鞏固地方黨組織建立的太嶽根據地,形成正規軍、地方武裝、民兵的三合一作戰力量。
1940年五六月間,129師根據部隊已經形成的三大作戰區域,結合八路軍全軍整編整訓,撤銷晉冀豫軍區,成立太行、太嶽、冀南三個軍區。
1941年到1943年,抗日戰爭進入到最困難艱苦的時期。中央和八路軍總部實行精兵簡政的政策,129師對軍區進行了多次整編,除386旅之外,新385旅和各新編旅陸續與軍區、軍分割槽機關合並,各作戰團下放到軍區、軍分割槽管理或合併。
1943年10月,八路軍前方總部與129師師部實行合併(保留129師番號),原總部直屬各部隊也陸續納入129師建制內統一指揮。
經過整編,部隊減少了一級指揮層次,主力部隊實現地方化,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一部分力量,儲存了日後發展壯大的基礎。
整合各路部隊,壯大自身力量
129師在發展壯大過程中,一方面透過教導團、老連隊為骨幹擴充新部隊,一方面又以地方武裝為基礎擴大新部隊,同時還收編、整合、改造雜牌抗日部隊,使其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
比如在冀南地區,國民黨潰敗之後當地留有多夥土匪、雜牌武裝、私人勢力,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求設法改造這些武裝,避免被日軍利用。徐向前給予他們保證,改編後與八路軍主力部隊同等待遇,一視同仁,不繳槍。冀南兩支較大的雜牌武裝“青年抗日義勇軍團”和“民眾抗日自衛軍”先後加入129師。
僅在冀南一地,129師就收編各地民團、保安隊等雜牌武裝2萬餘人。129師向這些部隊派遣老紅軍幹部和中共黨員,幫助改造部隊,在政治上、組織上、軍事上確保黨對這些部隊的領導。
129師還爭取了一些原國民黨軍官和部隊的易幟,如原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團長範子俠,不滿國民黨反動政策,毅然辭去軍職,另尋抗日救國的途徑。他在成立抗日義勇軍,組建冀察遊擊第二師。在劉鄧首長的爭取下,他將部隊改名為“平漢抗日遊擊縱隊”,接受八路軍的領導。範子俠後來任129師新10旅旅長,在1942年的一次戰鬥中犧牲。
在山西境內,還有一支隸屬於晉綏軍編制,但是卻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山西新軍。到1939年4月,山西新軍共發展至4個決死縱隊,共46個正規團。1940年春,山西新軍抗敵決死第3縱隊萬餘人劃歸129師。
1944年春,由八路軍第二縱隊建立的冀魯豫軍區1.5萬餘人併入129師,冀魯豫軍區的加盟,讓129師從三區擴大為四區,即:太行、太嶽、晉冀豫、冀魯豫。
與冀魯豫一起劃歸129師的有很多八路軍老部隊,包括原115師教導3旅7團、教導4旅10團、前總朱德警衛團這樣的紅軍團。
到1944年夏,129師陸續建立了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四個根據地,形成了廣闊的晉冀魯豫解放區,最鼎盛時人口有3000萬,縣城110座。著名的抗日歌曲《太行山上》,歌頌的就是以129師部隊為主的八路軍將士的戰鬥生活。
到1944年,日軍在多次戰場陷入失利,華北抗日形勢取得了明顯好轉。129師部隊積極主動向日偽發動攻勢作戰,恢復和發展力量,一面迅速擴充野戰兵團和主力兵團。到1945年8月,共有4個軍區、21個軍分割槽、2個獨立旅、1個直屬師(注:1945年7月,國民黨38軍毅然起義,部隊改編晉冀魯豫軍區直屬第17師)。
透過分兵擴軍、組建軍區、收編部隊等方式,129師在抗戰中逐步發展壯大,特別是主力386旅更是名氣響亮,乃至“專打386旅”成為一句日軍的口號,很多熱血青年慕名參加129師,這樣下來129師的兵力自然是越來越多。
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由129師發展來的晉冀魯豫軍區已經達到30餘萬人,超過了由115師主力和山東縱隊發展來的山東軍區、115師一部開創的晉察冀軍區和由120師主力發展而來的陝甘寧晉綏聯防軍。
129師暨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後來發展成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解放戰爭中共殲敵200多萬,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參考文獻:
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