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1941年那場中條山戰役,中條山的知名度非常高。中條山東邊有個鄰居,知名度也不小,就是出了愚公與智叟的王屋山。
中條山在哪呢?陝西省與山西省的分界線是南北走向的黃河,而在風凌渡以下,黃河來了一個大轉折,開始由西向東流淌。中條山,就在黃河的南北走向以東,黃河的東西走向以北,形成兩河(實為一河)夾一山之勢。當然,嚴格來講,中條山的北部還有一條不算太寬的涑水河,與中條山皆呈東北——西南走向。換個角度講,中條山在山西省的西南部,西隔黃河遠眺陝西省,南隔黃河遠眺河南省,又可以稱為兩省夾一山。
中條山不是一座山峰,而是一條山脈,跨度非常長。東北起於歷山,介於臨汾、晉城、運城三市的交界處,歷山同時又是中條山與王屋山的分界點。之後,中條山便向西南延伸了約160公里,和黃河東、西走向基本呈一個方向。中條山的主峰是位於西南麓的雪花山,海拔約1993米。中條山的北部是運城盆地,著名的鹽池——解池就在中條山北麓。中條山與一位歷史上名氣極大的人物密不可分,誰呢?地球人都知道的義絕——關羽關雲長。
關羽是“河東解良人氏”,具體位置就是現在的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解池的最西(南)端。解州就在中條山的北麓,關羽從小就生長在中條山的山區,幼時的關羽每天睡醒睜開眼,都會看到南端那座高峻險要的中條山。也許中條山的奇偉,對關羽義薄雲天、臨變不驚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中條山的名字看上去有些奇怪。一種說法認為此山位於雄偉的太行山(脈)與險峻的華山之間,東西長,南北狹窄如條狀,故曰中條山。另外,中條山還有很多名字,經常提到的是雷首山。除了雷首山,中條山有時也稱為襄山、蒲山、獨頭山、渠瀦山、首陽山等。西周滅商,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在首陽山下采薇而食,最終餓死於首陽山。這個首陽山在哪有很多種說法,中條山也是其中之一。
圖-運城鹽池
中條山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稱為兵家必爭之地是絲毫不為過的。中條山不但位於晉陝豫三省交界處,又是黃河大轉折處,還可以稱為位三都交界處。哪三都呢?中條山以西過黃河是古稱長安的陝西省省會西安,以南過黃河是古稱東都(北宋稱西都)的洛陽,以北順著汾河,是唐朝的開國之都太原,唐時稱為北都。如果不算距離中條山相對較遠的太原,中條山夾在西京長安與東京洛陽之間,戰略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在元朝之前,我國大型王朝的國都,不算南朝,要麼在西安,要麼在洛陽。西周、秦(咸陽)、西漢、新莽、晉愍帝、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定都於西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期、隋唐東都、後唐。如果把範圍再擴大一些,洛陽以東還有開封,戰國魏、五代(不算後唐)、北宋、金朝後期定都於此。從西安到洛陽延伸至開封這條線,堪稱是我國自元朝之前歷史的地理主軸線。
戰國之初,三分晉國天下的魏國,第一個國都就在中條山北麓的安邑(夏縣附近)。魏國定都於此是有考慮的。安邑扼兩河(實為一河)之間,中條山可作南線屏障,向西順著中條山可至黃河東岸蒲阪,從此渡河可至魏河西之地,對當時實力較弱的秦國構成了巨大的戰略威脅。
在北方出現東、西分裂的局面下,一般多以潼關或洛陽為界。比如戰國秦與魏,五胡前秦與前燕,南北朝西魏(北周)與東魏(北齊)。此時,中條山的戰略優勢就體現了出來,誰控制了中條山,就等於控制了兩河地區的大門,向西可威脅到長安,向東可威脅到洛陽。
即使北方統一,中條山的戰略價值依然巨大。北方大型王都定都多在長安或洛陽,而兩地之間最便捷和最重要的通道,就是(從長安)出潼關向東沿黃河至洛陽。中條山就在這條通道的北側,南側是著名的崤山。兩山夾一河,這裡有什麼風吹草動,都會影響長安或洛陽的穩定。長安或洛陽不穩,天下必然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