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國家成功更改國名的例子很多。1935年,波斯將國名改成“伊朗”;1949年,暹羅改成“泰國”。但也不乏有過改名計劃,卻因各種原因不了了之的案例,菲律賓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2月,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提議將國名改為“馬哈利卡”,意思是“貴族”、“自由人”。理由是菲律賓這名字是西班牙(前宗主國)國王費利佩的名字而得來的,馬哈利卡則可以表達對殖民歷史的切割。
從1565年開始,西班牙曾殖民菲律賓300多年。菲律賓1946年實現獨立後,改國名的聲音就不絕於耳。
馬科斯(總統任期1965年-1986年)任總統時期,也提出將國家名稱更改為“馬哈利卡”的設想。杜特爾特時期,改國名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但這些改名計劃都未能成功。
▲菲律賓現任總統杜特爾特
一、伊斯蘭教的西進東擴
菲律賓群島是馬來群島的一部分,包括呂宋島、棉蘭老島等大島嶼,以及7100多個小島組成。
菲律賓群島雖然民族多,但均屬於廣義上的泛馬來人。在古代,菲律賓群島從未建立過統一的政權,一直是多政權、部落林立的形態。
▲菲律賓島嶼分散,在古代難以成統一政權
菲律賓群島雖毗鄰中華文化圈,然而在古代,對這裡產生深遠影響的卻是更加遙遠的伊斯蘭文明。
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伊斯蘭教之後,伊斯蘭教走向了向東和向西擴張的道路。向西擴張的伊斯蘭文明於公元8世紀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佔領了伊比利亞半島,入侵到基督教文明的核心地帶。
▲伊斯蘭教曾佔領伊比利亞半島
伊斯蘭的向東擴張晚了幾個世紀。向東擴張主要是阿拉伯商人透過貿易的方式完成。公元11世紀,阿拉伯商人在馬來半島、印尼群島建立商業據點,傳播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向東擴張,1390年第一次登陸菲律賓群島
建立商業據點之後,阿拉伯商人又向北進入菲律賓群島。1390年,一位皈依了伊斯蘭教的馬來貴族在蘇祿群島建立了蘇祿蘇丹國。後來,菲律賓群島南部建立了諸多伊斯蘭政權。
▲蘇祿群島的地理位置
在菲律賓南部站穩腳跟之後,伊斯蘭教開啟了向北滲透。然而中北部因為部落林立,傳播力度不如南部,僅僅建立了幾個定居點。
16世紀之前,菲律賓群島南部為伊斯蘭政權、北部為尚未開化的多個部落。整個群島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稱。
二、菲律賓:殖民色彩的名字
經歷了數個世紀的戰爭和商貿等方式,伊斯蘭世界的範圍東抵菲律賓群島,西至伊比利亞半島。
伊比利亞半島地處原基督教文明的核心區域,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的衝突不斷。在羅馬教皇的支援下,伊比利亞半島天主教政權不斷南下,逐步完成了收復失地運動。
1492年,西班牙將伊斯蘭勢力趕出了半島,長達7個多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完成。
▲1492年,收復失地運動完成
伊斯蘭教在伊比利亞半島長達7個世紀的統治,對西班牙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為了徹底清除伊斯蘭痕跡,西班牙走上了對外宣傳天主教的道路。
1521年,麥哲倫船隊第一次到達菲律賓南部。然而他們在當地傳教卻遇到困難,與拒絕皈依的土著發生戰爭,麥哲倫慘被殺害。
▲麥哲倫環球航行
但西班牙殖民者對此地的征服卻沒有停止。1543年,西班牙探險家比亞洛博斯的船隊再次登陸菲律賓群島中部。
為表達對西班牙王室的敬意,比亞洛博斯以西班牙王儲費利佩的名字,將這裡命名為“菲律賓”。
▲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在任1556年-1598年)
與此同時,西班牙在全球開啟殖民擴張的步伐。在美洲,西班牙佔領大部分地區。在亞洲,西班牙佔領了菲律賓中北部大多數島嶼。
隨著殖民地範圍的擴大,“菲律賓”成為了西班牙控制區的名稱。西班牙是狂熱的天主教國家,傳教士將天主教教義翻譯成當地語言傳播。到1640年,菲律賓中北部居民絕大多數採信了天主教。
然而,菲律賓南部依然是伊斯蘭教的勢力範圍。在中北部立足後,西班牙開啟了征服南部,清除“異教徒”的影響力。
南部的蘇祿蘇丹國與西班牙之間進行了幾個世紀的戰爭,雖然蘇丹國的領土越來越小,但始終保留著伊斯蘭教信仰。西班牙始終未能完整控制南部地區。
▲1822年,蘇祿蘇丹國依然佔據著蘇祿群島以及加里曼丹島部分地區
菲律賓的名字從中北部擴充套件到南部,則跟美國相關。19世紀初,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相繼獨立。美國則成為世界大國。
1896年,菲律賓在民族英雄黎剎(華裔,祖籍福建泉州)的領導下,爆發了反西班牙的民族獨立戰爭西班牙節節敗退。然而1898年,為了爭奪世界霸權,美國向西班牙宣戰。
▲美西戰爭,美國戰勝西班牙獲得菲律賓主權
最終,美國戰勝西班牙獲得了菲律賓的宗主權。美國佔領菲律賓後,依然沿用了菲律賓這一名稱。
美國人透過鼓勵北部天主教徒移民的方式,逐漸控制了南方。隨著南方落入美國人之手,菲律賓逐漸成為了整個群島的代名詞。
▲美國佔據的菲律賓都督府(粉色)
三、改名是為了“去殖民化”
二戰後,隨著殖民主義的崩潰,菲律賓於1946年獨立。然而美國在菲律賓的特權依然得到了保留。
▲菲律賓獨立
菲律賓群島的民族屬於泛馬來民族,但細分民族眾多。第一大民族——米沙鄢人佔菲律賓人口的40%。第二大民族——他加祿人雖然占人口的15%,但卻是菲律賓最為強勢的民族,菲律賓語正是以他加祿語為基礎。
除民族眾多外,宗教矛盾也困擾國家發展。中北部民眾因受西班牙的影響,大部分信仰天主教。南部則有許多民眾信仰伊斯蘭教。
菲律賓獨立後依然沿用了這個國名。獨立初期,菲律賓曾憑藉著地處冷戰前沿的優越位置,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成為美國軍備後勤基地,20世紀60年代一度成為亞洲富國。
經濟的繁榮使得原本錯綜複雜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得到了暫時擱置。
▲1960年菲律賓人均GDP
1965年,馬科斯當選為菲律賓總統。20世紀70年代,隨著越南戰爭的結束,工業製成品產量下降衝擊了菲律賓經濟。馬科斯則藉機透過宵禁等方式打壓異己,將權力集於自己手裡。
▲馬科斯(總統任期1965年-1986年)開啟菲律賓軍事獨裁
伴隨經濟衰退和軍事獨裁,菲律賓內部矛盾逐漸浮出水面。為了緩解國內矛盾,馬科斯稱“菲律賓”的名稱是殖民者賦予的,要求更改國名。
在眾多提議中,馬科斯下屬提出的“馬哈利卡”脫穎而出。馬哈利卡源自他加祿語的“Maharlika”,意思是“自由人”、“貴族”。這既可以和過去的西班牙殖民歷史劃等號,也可以團結菲律賓。
然而,70-80年代正值西方產業轉移時期,人口眾多的菲律賓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接收地。為了發展經濟,改名計劃擱置。1986年,獨裁者馬科斯下臺,民主派上臺。1987年,為了和獨裁者的價值觀劃清界限,《菲律賓新憲法》暫時將國名規定為“菲律賓共和國”。
民主派上臺沒有解決菲律賓經濟衰退的問題,反而使得內部矛盾更加嚴峻。美國依然在菲律賓有駐軍,美菲矛盾日益凸顯,為菲律賓再次改名提供了契機。
▲美國在菲駐軍
2016年,民族主義者杜特爾特上臺,菲律賓作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過億的國家,使用前宗主國國王的名字,有“矮人一等”的感覺。2017年6月,在杜特爾特總統的授權下,菲律賓國會議員再次提出改名建議。
在更名方案中,“馬哈利卡”和紀念1896年菲律賓抗西英雄——黎剎的“黎剎亞”成為了國名的主要方案。
▲菲律賓民族英雄何塞·黎剎就義圖
但黎剎是一位華裔。很顯然,“黎剎亞”這名稱不符合菲律賓民族主義者的要求。2019年,杜特爾特再次把“馬哈利卡”作為國名方案。
四、改名不了了之
跟“前任”馬科斯一樣,杜特爾特的改名提議也沒有成功。菲律賓改國名面臨程式難題。與馬科斯擔任總統時期不同,現在菲律賓要想修改國名,需經歷修憲。
根據《菲律賓憲法》(1987)規定,修改菲律賓憲法必須要四分之三的國會議員投票透過,由憲法大會提出修憲,最後在舉行全民公投裁決。
然而根據2017年菲律賓民調的調查顯示,菲律賓民眾支援改名的比例不到10%,反對聲高達83%。
許多民眾表示,杜特爾特希望改名以切割殖民歷史,但無法改變菲律賓是由殖民者塑造的。西班牙殖民者到來之前,菲律賓群島從來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西班牙將各個群島統一成現代意義的國家。
菲律賓群島能夠統一在一起,宗教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菲律賓人口的85%信仰天主教。在民族眾多的菲律賓,天主教就是聯絡各民族的紐帶。而這一紐帶恰恰是從西班牙傳來的。
▲菲律賓宗教地圖
因此,多數人認為即便改名了,也無法改變西班牙塑造了現代意義的菲律賓的事實。此外,“馬哈利卡”的名稱是獨裁者馬科斯提出的,改成此名容易讓人回想起不堪回首的獨裁歷史。
▲具有濃郁西班牙特色的馬尼拉大教堂
菲律賓自經歷了60年代的經濟輝煌後,經濟一蹶不振。改名不但不能解決經濟發展的難題,反而提高各種政府開支。
在多重反對聲中,菲律賓的改名不了了之。菲律賓依然成為了亞洲唯一保有前宗主國國王名字的國家。
▲菲律賓的貧民窟,如今菲律賓人均GDP僅僅3000多美元,在東南亞排名靠後
長期作者|雄鷹
直播吧體育作者|足球與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