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城市漫遊計劃 ,作者謝毛毛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號:
城市漫遊計劃(ID:csmyjh01)
“來上海,不去武康路,就無法感受上海的脈搏。”小紅書上的網紅如是說到。
武康路,能是簡簡單單的一條馬路嗎?不,那是上海的腔調,是最小資最文藝的打卡聖地!沒在武康大樓前比個剪刀手,沒拿杯%牌咖啡散散步,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到過上海。
背靠網紅小店,頭頂法國梧桐,來頓美美Brunch,再舉起網紅冰淇淋對著天空咔嚓一下,這些還只是武康路網紅打卡的基本操作。
武康路上的網紅小店,只要節假日就人滿為患
如果有幸在節假日經過武康路,你會驚歎,現在的網紅打卡,都已經這麼捲了嗎?
人山人海
人流量堪比打折賣場
節假日的武康路,人流量不遜於南京路外灘。在這裡,能看到最密集的人群和最壯觀的拍照場景。尤其是淮海中路武康路口的武康大樓,高峰期大概每天能有5萬多人。大家使出渾身解數,只為找到一個沒有人的最佳機位。
不知不覺,就有人跑到馬路中間拍照。沒有體驗被交警大吼一句“覅到馬路上去,當心車子”,這趟打卡之旅都不算完整。
長槍短炮
二十八般武藝齊上陣
在武康路,拿手機拍照,只是最初級的方式,自拍杆、三腳架也只能算基礎操作。
天氣好的時候,走在武康路上的本地青年,相機是人手一個。老法師愛用索尼,文藝青年偏愛富士,女孩子們更愛佳能。毫不誇張地講,逛一圈武康路,能見到的相機型號,可能比小數碼城還齊全。
裝置是硬體,可以不拼,但自己的發揮,一定不能輸。
在某紅書上搜“武康路拍照”,跟著下面的詞條一條一條學,“姿勢、技巧、穿搭、動作、構圖、教程、文案、風格、背景、軟體、道具”,全面覆蓋關於拍照的一切。
夏穿棉襖冬穿短裙
治好你的潮人恐懼
在武康路,西洋建築是景,文藝小店是景,打扮時髦的潮男潮女,也是不可或缺的靚麗風景。
“美式復古”、“輕熟休閒”、“法式文藝”、“日系清新”。想要了解潮流資訊,不需要時尚雜誌,也不需要去巴黎看秀,只需要在晴天來武康路逛一逛,就能收穫時下最新流行趨勢。
憑藉得天獨厚的潮人氛圍和網紅濾鏡,武康路成為了街拍博主和淘寶模特的免費攝影棚。
如果你以為早上的武康路沒人,那就大錯特錯了。天剛亮,淘寶模特們就紛紛拎著大包小包,搶在人流高峰前拍攝產品照。
中午下午的武康路,則是街拍老法師的主場。他們大多是上海本地爺叔,拿著價值不菲的相機,逮住合適的潮人就是一頓狂拍,甚至還能教你擺pose幫你找角度,熱心程度和朝陽區大媽有的一拼。
圖片來自博主“也不怎麼H”,已授權。(下午3點-5點是偶遇老法師的最佳時機!)
如果你有潮人恐懼症,建議多去武康路溜達溜達,說不定就習慣了呢。
不過武康路,能這麼火,是有原因的。
吐槽歸吐槽,拋開這層人造的網紅外殼,武康路的歷史建築和文化積澱,確實挺嗲額。
如果你在週中人不太多、天氣也晴朗的時候,去一次武康路,你會看到浪漫的法式建築,紅色的磚石和淺黃色的圍牆,太陽穿過碧綠的法國梧桐,在柏油馬路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你就會理解,武康路,為什麼能吸引那麼多遊客和潮人。
短短1.2km的長度,光是優秀歷史建築就有14處,保留的歷史建築更是多達37處。
再加上法租界歷史留下的西洋風情,難怪武康路被大家當作上海一定要打卡的聖地。
有風情的馬路千千萬,為什麼武康路能成為上海頂流?
那是因為,除去外觀的華麗,武康路也有著深厚的內涵。
從福開森路到武康路,從法租界到解放後,某種程度上講,它是上海近代文化生活的一個縮影,也見證了上海近代的風雲變幻。武康路上的51處歷史建築,和眾多名人留下的足跡,就是最好的見證。
所以,如果你來武康路,在打卡拍照的同時,別忘了巡禮這條路上的名人故居和歷史建築,這才是它的正確開啟方式。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最能代表武康路底蘊的幾處建築。
武康大樓
武康大樓大家都不陌生,這是武康路打卡不可或缺的一環。它原名諾曼底公寓,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樓,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築師鄔達克設計。
武康大樓始建於1924年,彼時的中華民國仍然處在兵荒馬亂之中,第一次北伐戰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與此同時,上海的租界範圍也在不斷擴大。為了滿足日益擴張的人口居住需求,中國建業地產公司購買了淮海中路武康路口的地皮,用來興修公寓,這便是武康大樓的由來。
因為地處法租界,入住的又多為上層僑民,所以武康大廈最初以法國半島諾曼底命名。整棟建築,也充滿了濃郁的殖民地色彩和西洋風格。
獨特的開放式外廊、3層和8層向街道凸出的長陽臺、交錯的黃褐色磚石貼面和仿水泥石質牆面、以及航空母艦般的雄偉造型,讓武康大樓脫穎而出,成為武康路口最靚麗的一道風景。
不僅建築風格獨特,這棟大樓也曾經住過許多名人,尤其是當年上海灘一些文化演藝界名流,比如趙丹、王人美、秦怡、孫道臨等等。
如今,這裡被改造成一個更加包容、開放的空間。一樓有著名書店,樓上也保留了民居的性質,由不同的租客和來往的人潮,書寫著武康大樓新的歷史。
巴金故居
巴金先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坐落於武康路113號的這座花園住宅,是他在上海居住時間最長的一處居所。這裡見證了巴金先生後半生的喜悲,也見證了他不朽名作《隨想錄》、《團圓》、《創作回憶錄》的創作過程。
這座洋房建於20世紀20年代,最初為一個法國僑民居住,解放後成為辦事處。巴金先生1955年搬入後,保留了其簡潔、質樸的特質,連屋內的裝修也非常簡單。
書,是巴金故居最突出的風景。一樓的客廳中,最顯眼的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書架,上面擺滿了各國文學書籍。二樓除了臥室以外,其他房間更是書的海洋。此外,三樓和車庫也都被巴金先生用來藏書了。
走入花園,可以看到鵝卵石牆面和碧綠的窗欞,與兩邊挺拔的廣玉蘭交相輝映。庭院的花草和廣玉蘭都是巴金先生親手種植,當年的小樹苗如今已經亭亭玉立,似乎訴說著一代文學巨匠的過往。
來到武康路,一定要去巴金故居看一看,感受一下文人風骨。
開普敦公寓
開普敦公寓,雖然不像武康路那麼宏偉,也不是名人舊居,但卻是建築結構最獨特的歷史建築。
建於1940年的它,具有突出的現代派特徵。
從圖中可以看出,整棟公寓有四層樓,並沒有按常規的立方體來設計,而是進行了一個銳角轉角的弧形處理,即三稜體外形。所以從側面的一條稜來看,公寓呈現出向兩邊延伸的視覺效果。
流暢的線條明快流暢,讓這座大樓像一艘向前行駛的大船,氣勢磅礴又簡約大方。
密丹公寓
密丹公寓是武康路上又一座地標性建築,由一戰時來華避難的Arthur Kruze設計。他於1933年來到上海遊學,之後加入了當時著名的建築事務所賚安洋行。
當時的賚安洋行風頭正盛,設計了位於茂名南路上的法國總會(今日的花園飯店),巴洛克風格的裝飾和帶有Art Deco特徵的細節讓人印象深刻。
密丹公寓融合了Art Deco風格與現代式特徵,立面裝飾簡潔但別緻,粗糲的牆面搭配雲朵裝飾,狂野中又靈動秀美。
同時,為了在有限的六角地基上擴大建築面積,Kruze運用了向外突出陽臺的手法。這樣一來既添了面積,又不至於頭重腳輕,這便是密丹公寓的建築魅力所在。
除了上面提到的歷史建築,武康樓上的每一棟建築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獨特美感。收好這張圖,不要錯過!
逛馬路逛累了,可別再去排那些網紅咖啡冰淇淋了。
過去的法租界街道不止武康路一條,值得探訪的咖啡和冰淇淋,也很少開在武康路,為什麼?租金貴啊。本來上海市中心的房租就高得驚人,更別說人潮湧動的武康路了。附近的長樂路、富民路、復興西路等等馬路,它不香嗎!
還有那些美美Brunch,真的是隻剩下“美”了,花個大幾百就為了拍幾張圖,真的不值。還是那句話,上海好吃的東西太多了,但是,真的不在武康路!
其實,武康路的爆火,也不過是最近兩年的事。
自從地上電線被轉移到地下後,武康路口的視野開闊了許多,再加上影視劇和社交媒體的造勢,它逐漸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聖地。大家喜愛它的異域風情,喜愛它的華麗絢爛,那是所有人心中的上海夢。
說到底,武康路也只不過是上海眾多馬路中的一條。在白天,它的確風華絕代,受到萬人追捧。到了夜晚,人潮散盡,一切歸於寂靜,才是它百年滄桑的底色。
到武康路,別光顧著打卡網紅拍照地,好好看看那些歷史悠久的建築,也許你會理解,這份獨一無二的上海情結。
武康路的確是最具代表性的,但不一定是最嗲的,如果朋友們感興趣,我們之後再講講,上海那些最嗲最靈光的小馬路。
· END ·
撰文 | +7
攝影 | +7
設計 | 關東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