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陸林院士團隊首次從“微生物—腸—腦軸”角度揭示了睡眠剝奪導致認知受損的機制。這為防治睡眠不足引起的認知障礙提供了新的靶點和思路,為透過干預腸道菌群治療相關神經精神疾病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線上刊登在精神病學領域期刊《分子精神病學》上。
陸林介紹,睡眠是一個複雜的節律性生理過程。長期睡眠不足會使人罹患各種疾病的機率大幅增加。認知功能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而腸道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即腸道菌群)的組成和代謝活動會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產生重要影響。
研究團隊首先對健康成年人進行了40小時的睡眠剝奪,發現睡眠剝奪會引起腸道菌群紊亂以及系統性炎症反應。研究還發現,健康受試者在經歷睡眠剝奪過程中,也伴隨著認知功能的顯著受損。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無菌小鼠在腸道菌群缺乏的條件下,睡眠剝奪所致的炎症反應、腸道屏障以及認知功能受損程度都有所減弱。
隨後,研究團隊將臨床研究中健康受試者在睡眠剝奪前後的糞便菌群透過灌胃移植到無菌小鼠體內,發現與接受基線糞便菌群的受體小鼠相比,接受睡眠剝奪後的糞便菌群受體小鼠出現外周及中樞炎症水平的增高,以及認知功能的顯著受損,並且神經炎症和菌群代謝物水平均與小鼠的認知受損程度顯著相關。這提示,腸道菌群紊亂可能參與介導睡眠剝奪引起的認知受損,而炎症反應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中介作用。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