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經濟更加協調均衡,特別是東、中、西以及東北四大板塊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以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重慶等為代表的中西部省市,連續多年經濟增速保持全國前列,實現了經濟總量與經濟質量的“雙提升”。隨著“十四五”的全面開啟,中西部地區必將再次迎來發展機遇期,有望與東部地區一道邁向共同富裕之路。
安徽省,位於我國華東地區,在經濟劃分上也屬於中部地區。安徽區位優勢突出,既能夠實現承東啟西,連通南北,同時又能夠無縫對接長三角核心區。再加上安徽河網密佈,長江、淮河穿境而過,使得安徽水運發達,形成了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等多個優良的內河港口城市。
如今,安徽已經開始“跳出中部”,正式邁入長三角,實現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安徽經濟增速迅猛,2020年實現經濟總量38681億元,人均GDP63380元,總量位居全國第11位,人均第13位。今年上半年,安徽經濟總量更是歷史性超越上海,擠入全國前10強。
安徽經濟到底有多快?舉個例子,2010年安徽實現經濟總量12120億元,人均GDP19768元,當年經濟總量排名全國第14位,人均第26位。也就是說安徽用了10年時間,總量上升了3位,人均上升了13位,可以說安徽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隨著安徽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未來安徽綜合實力還將更快,有望率先進入我國發達省市行列。
根據規劃安徽16個地級市,將建設1個特大城市(城區人口500萬—1000萬)合肥市;1個I型大城市(城區人口300萬—500萬)蕪湖市;12個II型大城市(城區人口100萬—300萬)阜陽、蚌埠、淮南、滁州、銅陵、亳州、宿州、淮北、安慶、馬鞍山、六安、宣城。2箇中等城市(城區人口50萬—100萬)池州、黃山。同時,安徽有望再建設12個衛星城市、33個小城市和14個特色小城。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哪些縣級城市能夠入選吧!
支援建設大城市周邊衛星城市12個
上述衛星城市就是指大城市周邊的縣級城市,除了距離較近之外,將會與中心城市統一規劃,同時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空間佈局等方面與中心城市實現一體化發展。主要有:肥西、肥東、長豐、懷遠、壽縣、鳳陽、鳳台、來安、全椒、濉溪、當塗、懷寧等12個縣級城市。
其中肥西、肥東、長豐3縣,近年來,經濟社會保持了快速發展,城市面貌變化非常大,主要得益於合肥市產業轉移、基礎設施和資金的大量投入,肥西已經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全椒和來安兩縣區位優勢獨特,緊鄰南京市,根據滁州市“十四五”規劃,未來有望撤縣設區。另外,鳳陽縣雖然屬於滁州市,但距離蚌埠市非常近,融入蚌埠也將是大勢所趨。
建設I型小城市(城區人口20萬—50萬)33個
根據城鎮規劃,將會有33個縣級城市成為I型小城市,包括巢湖、寧國、無為、天長、廣德、桐城、界首、明光、太和、霍邱、廬江、南陵、渦陽、潁上、阜南、臨泉、利辛、蕭縣、舒城、蒙城、泗縣、碭山、宿松、樅陽、含山、定遠、五河、靈璧、東至、固鎮、和縣、郎溪、望江。這些縣級城市主要受到大城市輻射較小,相對較為獨立,而且常住人口足可以支撐城區20萬以上的規模。其中有8個縣級市也屬於建設的I型小城市。
不過根據最新的國土空間規劃,將會有10個縣級城市有望調整到中等城市規模,巢湖市的可能性最大,其他9個縣級城市到底會是哪些入圍,暫時不是很明確。這33個縣級城市未來將著力提升產業集聚和人口的吸引力,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和配套設施,發展成為產城一體的縣域中心城市
支援建設特色小城市14個
所謂特色小城市,是指在發展工業經濟上受到來自生態環保、地形地貌、人口制約等因素,且具有一定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特點的縣級城市。主要有青陽、潛山、太湖、績溪、旌德、歙縣、黟縣、休寧、祁門、霍山、金寨、涇縣、嶽西、石臺。
這些縣級城市自然、人文優勢明顯,比如青陽縣有九華山,潛山市有天柱山,績溪、歙縣、休寧、黟縣等徽文化博大精深,石臺縣森林覆蓋率高,金寨縣、霍山、嶽西位於大別山區域。其中,霍山縣工業實力最強,但受制於自然環境及人口限制,未來發展更側重於建設成為特色小城市。這14個縣級城市,今後將更加註重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傳統、特色產業集聚,打造成為宜居宜遊一體的居住和旅遊目的地。
關注小編,分享更多精彩,一起去評論區為安徽發展建言獻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