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2021年7月在福州舉行,福建新聞廣播福建之聲推出百集系列報道《棟棟娜娜說文物》。綿延千年的歷史傳承,燦若星辰的文化瑰寶,英傑輩出的八閩名人。讓世界瞭解福建,讓福建走向世界!閩韻國潮,一起傾聽!
廈門華僑博物館館藏有一座107釐米高的三彩塔,是遼代文物,由基座、塔身、塔剎組成。雖然三部分是分別製作,但重疊合並時,渾然一體。基座呈現八角形,用八個如意雲頭作足,四足上各坐著一個立體赤身的大力士,具有典型的遼契丹民族風格,塔通體施釉,底及託座無釉,紋飾用黃釉,其餘用綠釉,集堆塑、雕貼各種技藝於一身,造型雄偉,裝飾莊重華貴,寶塔內部是中空的,為國家一級文物。
遼三彩的發源
提起唐三彩,無人不知,但提到遼三彩,即使是收藏愛好者,聽說過的也不多。唐朝末年,中原地區大批漢民遷入契丹領地,加劇該地區的漢化程序,契丹在很多方面都以唐朝為模本,包括官職制度,器物風格自然也不例外。
同時,河北和河南地區,在五代和北宋早期是遼國重點侵略的區域。根據記載,945年,遼軍分兵攻刑、洺、磁三州,掠奪殆盡。遼軍還劫掠了大量的工匠,河南的鞏義窯和河北的內丘窯都是著名的三彩窯口,大量的瓷器工匠、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大規模地湧入契丹領地,使契丹陶瓷業得以迅猛發展。
遼三彩屬於低溫彩色釉陶製品,多用黃、綠、褐三色釉,繼承了唐三彩的傳統技法,但遼三彩和唐三彩有明顯的區別:胎土不同,唐三彩中有藍色,遼代三彩中沒有;遼三彩的施釉沒有交融感,釉面缺少唐三彩斑駁華麗的感覺,但也有自己獨特的韻味:
一是注重民族性。遼三彩的器型普遍較小,常見器型有穿帶壺、龜形壺、兔形壺、雞冠壺、三角形碟等。這些器型的紋飾具有濃郁的契丹民族特色。
二是注重實用性。遼三彩的器型多以日常生活用具為主,常見的葫蘆穿帶瓶、口部外翻的大罐等器型,都便於攜帶和遷居搬挪。
三是注重藝術性。契丹作為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對生活環境有著獨特的眷戀情結,鍾情於藍天、白雲、綠草、清水,集中表現在三彩器物上,就是黃、綠、白三色為主流,充分體現了契丹民族自由、奔放的民族性格。同時,對大自然的熱愛上升到對於大自然恩賜事物的崇拜,菊花、葵花、牡丹、蝴蝶、水波等常見的大自然紋飾,都被廣泛應用於遼三彩。
四是注重創新性。遼三彩的造型突破了中原地區的固有風格,充分體現了契丹民族的粗獷豪放、不拘一格,器物飾紋特別具有動感,同時,遼三彩器物上大都帶有鼓釘紋、雙系等裝飾,較之唐三彩,更為厚重。
監製:趙林、阮怡
編輯:孫世慶
播音:阮娜
微信製作:汪田田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