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趙志瀚 Ryan Chiu
剛剛在紐約蘇富比一場不起眼的網上拍賣中,兩件古董瓷器分別以倍價的300倍及160倍落槌,瞬間在收藏界引爆熱話。
這兩件瓷器為「胭脂紅釉小高足杯」及「粉彩西洋人物圖盤」,行方判斷是二十世紀製品,指上面的「大清雍正年制」是後仿款,故估價僅定於US$1,000與US$2,000。
不過收藏家與古董商對此看法卻不敢苟同,認為兩器無疑是雍正本朝真品,遂爭相競逐,引發多番叫價。最終,兩器連傭成交價遠超預期達至US$37.8萬(RMB 240萬)和US$40.3萬(RMB 255萬)。
究竟是藏家與行家沒眼光?還是拍賣行斷代出錯、誤判佳器?
Lot 1098
二十世紀 胭脂紅釉小高足杯 「大清雍正年制」仿款
高度:3.3cm
狀況報告:整體品相良好,見正常輕微表面磨損,包括高足處見輕微劃痕
來源:2000年前入藏
估價:US$1,000 - 1,800
落槌價:US$300,000(低估價之300倍)
成交價:US$378,000
涉事專場名為「博古:亞洲藝術」,前身是「蘇富比週末拍場:亞洲藝術」,為紐約亞洲藝術周較不起眼的拍賣,估價範圍一般僅在數百至數千美元。
有業內朋友稱之為「雜貨場」,意思是場內拍品皆是拍行眼中的普通貨色,安排在這裡集合起來,讓人以相宜價錢隨便挑選。
是次高價成交的兩件瓷器,蘇富比判斷皆為二十世紀所制,上面的「大清雍正年制」自然就是仿款。雍正帝於1722-1735年在位,二十世紀是指1901-2000年,兩者相差約200年歲月。
雖然二十世紀橫跨整整一百年時光,但若拍賣圖錄說一件中國古董是二十世紀所制,藏家與行家對它的正常解讀是:拍賣行專家認為它是民國出品。
簡單而言,蘇富比認為兩件瓷器雖然也是古董,但非清朝器物,而是民國仿製;行家和收藏家則持相反意見,肯定它們確為雍正朝所制,乃貨真價實的清代古玩。
Lot 1088
二十世紀 粉彩西洋人物圖盤 「大清雍正年制」仿款
直徑:20.2cm
狀況報告:口沿見一道約2.3cm衝
來源:2000年前入藏
估價:US$2,000 - 3,000
落槌價:US$320,000(低估價之160倍)
成交價:US$403,200
那麼如果蘇富比真的誤判,錯把清代瓷器當作民國仿品,是否會蒙受很大損失呢?其實不然。
讓我們以上面這件「粉彩西洋人物圖盤」作例:
假設情況:於低估價水平、即US$2,000落槌,買家支付US$252佣金給拍賣行,最終成交價為US$2,252
現實情況:US$320,000落槌,買家支付US$83,200佣金給拍賣行,最終成交價為US$403,200
一件拍品只要落槌,拍賣行就賺取佣金收費。成交價高低,影響的只是佣金多寡而已。數萬美元的佣金,對巨型拍賣行業績來說不過九牛一毛。一般藝術品即使流拍,拍行把之退回給賣家,也沒有太多損失可言。
可是對賣家來說,情況則無法同日而語。拍行賺少了數萬美元佣金的時候,賣家可是損失了數十萬美元。
最糟糕的是,明明白白的清朝古董,無辜被誣衊為二百年後的仿製品。如果行家與藏家今次都走漏了眼,那麼它們很可能就永不翻身,永遠變成民國仿品。
而且如今正值疫情,旅遊限制重重,各方藏家行家都難以親自飛往外地鑑賞古玩。若然拍賣行斷代難以令人信服,相信對整個市場都有莫大影響。
最後略談是次兩件古董瓷器本身。
胭脂紅釉創燒於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慶、光緒等朝均有燒造,其中以雍正朝產量最高,質量最佳。它是一種以微量黃金作呈色劑的低溫紅釉,在窯中經攝氏800度左右焙燒而成。
由於這種紅料是從歐洲轉入,故被稱為「洋金紅」或「西洋紅」,而西方多稱之為「薔薇紅」、「玫瑰紅」。又由於這種紅釉頗如婦女化妝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紅」。
胭脂紅釉呈色有深淺之分,深者稱「胭脂紫」,淺者稱「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淺淡者稱「淡粉紅」。從傳世品看,雍正胭脂紅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盤、碗、杯、碟等,均胎體輕薄,玲瓏俊秀,多數為內白釉,外胭脂紅釉,極少數為內外均施胭脂紅釉。
雍正朝的胭脂紅高足杯在二手市場不算常見。近年曾經登上亞洲拍場、斷代雍正的胭脂紅高足杯,估價一般定於HK$100萬水平。
上圖為乾隆朝的粉彩西洋人物圖盤,曾於2017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亮相。下圖為今次在紐約成交的粉彩西洋人物圖盤
至於清朝的粉彩西洋人物圖盤,則更少現身拍場。2017年香港春拍,佳士得有一乾隆朝的例子亮相,名古董商仇焱之舊藏,當時估價HK$600萬 - 800萬,惟最終未有成交。
雖然兩盤畫工、呈色都不盡相同,但明顯是按照同一款西洋人物圖案而繪,構圖和所選顏色都驚人地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