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揚州,曾是中國書畫最繁榮的城市,據記載,清代近三百年裡,見於著錄的揚州畫家就多達六七百人。但到了晚清,受經濟等因素影響,揚州畫壇相對較為沉寂,仍聚集著不少的繪畫人才,如王小某、閔小白、史小硯等組成的“揚州十小”畫派,他們以一種結實、活潑茁壯之氣,逐漸掃除了清代文人畫那種清淡秀潤的萎靡不振之風,使晚清日益衰退的藝術表現力開始有了新的轉變,而他們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便是王素。
王素(1794—1877),字小梅,又字小某,晚號遜之,甘泉(今江蘇揚州)人,晚清海派六十家之一,幼年師從鮑芥田,又多臨華巖,擅畫人物、花鳥、走獸、蟲魚,無不入妙,道光初與魏小眠、王應祥並駕齊驅。《蕪城懷舊錄》記:“畫宗新羅,為海內所重,嘗住觀音庵,當時士大夫皆非王畫吳書不足相配。若不得其一,即以為減色。”吳者,指道光、同治年間著名書畫篆刻家吳讓之,王小某與吳讓之書畫聲名並重。
王素所作人物、花鳥、山水圖
王素是一位藝術才能比較全面且認真學習傳統的畫家,他不但擅長畫人物,也兼花鳥、山水,其表現手法多樣,既能小筆勾描,又能大筆揮寫。他的山水窺宋元,意境深遠,疏秀而簡淡,並能以小取勝,能在尺幅中表達極為寬廣的意趣。但王素的主要成就表現,還是在人物仕女畫上,上海博物館所藏的《鍾馗圖》,是王素人物畫作品中的佳作。
王素 鍾馗五美圖
立軸 紙本設色 176.8cm×93cm
上海博物館藏
仕女畫是中國傳統人物畫的一種,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出土的秦漢時期墓室壁畫和畫像石磚上,就常見有女子形象。魏晉南北朝社會動盪,文人雅士們寄情於繪畫,這一時期的仕女畫人物形態優雅修長,自有一股仙風道骨的韻味。隋唐時期的仕女畫發展更加繁榮,盡顯唐代時期貴族女子豐腴富貴之像。宋元時期,仕女畫得到全面發展,題材豐富,出現了大量描寫閨閣女子生活題材的畫作,如遊園、賦詩、書寫、避暑、觀燈等,塑造了清秀雅趣、形神具備的女性形象。至明清,山水畫盛行,仕女畫一度陷入沉寂。清代中期後,隨帝王的喜好、上層貴族的追捧與市民小說的盛行等各種社會原因,仕女畫再度興旺,創作活躍,出現許多擅畫仕女畫的名家大作,王素則是其中比較傑出、頗具特色的一位。
王素在生宣上畫仕女人物,慣長一種小筆寫意是他的顯著特點。其仕女畫雖不及焦秉貞、冷枚那樣工麗研雅,線條也不如費丹旭那樣挺進流暢,卻能使人感到清淡雅逸、蘊情含蓄,具有文秀之氣,王素著意刻畫的是人物的意態美。其線條吸取了“揚州八怪”寫意花鳥和黃慎、閔貞寫意人物的特點,墨色的變化頗為豐富,線條根根寫出,頓挫自然,有節奏感,增加了畫中人物的韻味。
lot 205
王素 人物扇面
設色箋本鏡片 17x51.5cm
鈐印:小梅(朱)
域鑑2021秋拍
由於當時仕女畫文秀柔荏之風崇為時尚,所以王素筆下的仕女形象,都是姿致嫻逸,體態柔弱,追求秀、靜、慵、愁、怨、悽等情調,給人一種“弱柳扶風”之感和“風露清愁”之態。其所畫仕女形神兼備,筆墨疏秀而變化豐富,但多屬細秀一路,在技巧上也崇尚細巧秀逸,注重疏秀清靈的筆墨情趣和淺淡明快的色彩效果。在造型方面能準確掌握,神態畢肖,栩栩有生氣。
此幅人物扇面作品畫風典雅,造型準確,神態逼真,用色清新,用筆纖細而又不失彈性,人物造型準確精微,線條工細流暢,用筆工整細膩。畫作中的女子擁有削肩、柳腰的體貌,長臉、細目、櫻唇的容顏,風露清愁的韻致,為作者佳作之一。
由於王素章法嚴謹,造型準確,常作習畫者範本。此外,董玉書《蕪城懷舊錄》說:“揚州畫師初推小某、小某以後又推若木,若木以後當推石湖。”而畫家李石湖又是王小某的再傳弟子,可見王素的繪畫對於清代揚州後期的繪畫,影響是很大的,若想親眼一覽王素風筆,不妨10月8日至域鑑秋拍預展現場細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