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崆峒山,目之所及皆是翠綠,如同清水洗目,甚是養眼,而這層綠蔭之下則是清涼和溼潤。這裡平均氣溫22℃,同時每立方米的空氣中,負氧離子有12000多個,是實至名歸的“天然氧吧”。
行走在崆峒山中,抬頭藍天白雲、低頭人間仙境,不知不覺中,忘卻了煩惱,只有清涼與安逸相伴。
崆峒山:中華道教第一山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為國家首批5A級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
早在秦漢時期,崆峒山就有了人文景觀。相傳廣成子修煉得道於此山,黃帝前來向廣成子問道,這裡因此被稱為“天下道教第一山”。
經歷代陸續興建後,亭臺樓閣,寶剎梵宮,廟宇殿堂,古塔鳴鐘,遍佈諸峰。早在明清時期,人們把山上名勝景觀稱為“崆峒十二景”:香峰鬥連、仙橋虹跨、笄頭疊翠、月石含珠、春融蠟燭、玉噴琉璃、鶴洞元雲等,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雄秀甲於關塞”等美譽。
近年來,山上新修了臥觀平涼、觀音堂、通天橋、問道宮等景點,使崆峒山更加秀美多姿。
皇城遠眺,平涼城盡收眼底
從遊客中心上山,可登頂香山,遊覽皇城,爬過天梯,逛朝天門,然後夜宿中臺。徒步原始森林中,一路上微風拂面,聽小鳥鳴唱,呼吸著植物的芬芳,每一步都是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香山海拔2123.5米,是崆峒山的最高點。香山寺創建於元代,後被毀,1982年重建,是一座仿明清式樓閣,地下一層是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地學博物館,內設九大功能區,以不同板塊向遊客展示集參觀遊覽及科考研學於一身的崆峒山。
皇城又名太和宮,是崆峒山上目前儲存最為完整的明代建築群,最早由明代駐藩平涼的韓王和妻子郭氏捐資修建。皇城共有8間大殿,分別為天師殿、凌霄殿、藥王殿、太上老君樓、真武大殿、太上乾殿、太白殿等,整體建築風格呈中軸對稱、殿上建殿、殿後有殿、殿內藏殿。站在皇城遠眺,平涼城美景盡收眼底。
上天梯源於通天之意,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經明、清兩代修繕和改革開放以後三次維修形成現在的規模,臺階總數為369級,檯面寬2.5米,石階的坡度在45至75度之間,古人有詩形容上天梯:“一步僅一寸,天門攀鐵柱。自向此間行,才得上天路。”
朝天門始建於明代,門楣上“朝天門”由平涼著名書法家張秀民先生所書,“崆峒山”是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的,兩邊楹聯“雲山拾級通天闋,霧海浮槎詣道門”,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原顧問歐陽中石先生題寫。
夜宿中臺,聽晨鐘暮鼓
崆峒山的景點多,想一天游完幾乎是不可能的,建議在中臺的崆峒山莊住一晚,這裡可以聽到清晨寺院的鐘聲,可以欣賞夜晚靜謐的美景,日出、雲海、星空,美到爆表。
中臺,位於崆峒山景區中心地帶,是通向各景點必經之地和主要便道的交匯處,這裡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東西南北四臺依中臺四面展開,形似蓮花,最高處海拔1927米,是遊客購物、休閒、餐飲和住宿的集中之所。
崆峒山莊依山而建,這裡除了住宿,還以素齋聞名。素齋採寺廟、道觀、宮廷素菜之精華,融民間素齋風格,盡顯崆峒素食文化氣息。素菜的原料一般包括五穀雜糧、豆類、蔬菜、菌類、藻類、水果、乾果、堅果等。“仿葷”是山莊素齋製作的一大特點,做工精細,雕刻精湛,以“色、香、味”著稱。
東臺看日出,西臺看雲海
享受一夜清涼後,可去東臺看日出、南臺品幽靜、西臺看雲海、北臺賞丹霞。
東臺,又名東峰,最高處海拔1896米,南、東、北三面皆為千仞懸崖絕壁,面東崖壁有名噪古今的玄鶴洞。西可見高插入雲的香山,可將平涼古城以及涇河川兩側的望駕山與太統山盡收眼底,古建築“臥觀平涼”就坐落於此,為東臺標誌性景點之一,也是攝影愛好者拍攝日出的絕佳之地。
南臺古稱南峰,在崆峒山五臺中,南臺地勢最低,峰頂平坦,可俯覽山川美景,領略幽靜風光。
西臺海拔1932米,棲雲寺就位於這裡。由於西臺地形複雜,林木茂盛,雲霧飄蕩經久不散,故有“棲雲”之稱,腳下是無邊無際的流雲,頭頂是柔軟的陽光,崖壁刻有清末平涼知府王學伊題書的“棲雲”二字。
如遇小雨或雨後,雲海波濤洶湧襲來,雲層變幻多端,時而洶濤掀浪,時而風平浪靜,時而又如濃雲密霧鋪天蓋地,把崆峒山裝扮得恍若仙境。
北臺又稱蓮花寺,初建於唐貞觀年間,寺周圍多古松,東西臨淵,地勢險要,自然景觀獨特,也是丹霞地貌景觀的絕佳觀賞點之一。
夏天的崆峒山,處處環繞著涼爽的氣息。崆峒山的綠,綠的透亮、素淨;崆峒山的水,飛瀑列陣,空谷絕響,水花帶來陣陣涼意,沁人心脾。來這裡,就是透心涼、心飛揚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