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梅州來,除了能夠品嚐到諸如梅菜扣肉、鹽焗雞、釀豆腐等客家特色美食,最直觀的印象,應該是這裡充滿南洋風情的建築了。
圓圓的,是巴洛克風格。
尖尖的,是哥特式風格。
而這一座座風格迥異的騎樓建築,都是分佈在世界各地的梅州華僑建的。
梅州,這個僅有五百多萬人口的城市,卻有著七百多萬海外華人華僑。明清以來,無數客家人就是從這裡出發走向世界的,因而梅州有著“世界客都”的稱譽。
“僑批”裡的鄉愁
梅州客家人大規模往外走,是從明末開始的,那時候由於人口大量增加,耕地資源稀少,為了謀求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客家人就把目光投向了大海,這便是下南洋。
說起下南洋,不得不提一樣事物,“僑批”。
在外打拼的南洋遊子,往往會委託回國的親友或民間機構,捎帶銀信給遠在故鄉的父母妻兒,這種匯款與家書合二為一的憑證,便是“僑批”。
每一封僑批裡,都有一個沉甸甸的故事。
這是一封寫於1921年的僑批,是印尼華僑張葆琮寄給給弟弟的。比較特別的是,在信上還附了一紙《壯志歌》。
在家鄉的弟弟屢次落榜,心灰意冷,欲棄文從商。遠在南洋的兄長,寄來家書勉勵胞弟要“志大志堅”。
而附在信上的《壯志歌》更是飽含著兄長對胞弟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
“男兒志大姓名留世界,猛著祖鞭天下事可為,學問誠智認真求,垂亡國家力挽救……”
落榜這點挫折算什麼,只要你心存大志,牢記祖宗鞭策,天下事皆可為!只要你認真努力,求學上進,就可以挽救國家危亡!
一封薄薄的銀信,不僅承載著遊子對家鄉的眷戀與牽掛,更承載著一個時代、一個群體的歷史記憶。
回鄉!
隨著僑批而來的匯款,不僅解決了家人了生計,更是推動了梅州的發展。
據記載,1939年時,梅縣僑匯收入就2000萬元法幣,這其中,隨僑批而來的匯款,超過了400萬元法幣,基本上相當於今天的一億元錢。
不僅如此,甚至有更多的華僑在外面打拼出事業以後,選擇回到家鄉創辦實業。
張弼士,清末愛國華僑、實業家,16歲離開家鄉梅州,漂洋過海遠赴印尼,艱辛創業,經過多年打拼,終成海外華僑中首屈一指的富商。
1898年的一天,張弼士接到國內急電,邀他回國商議修建鐵路事宜。由於年事已高,身體抱恙,張弼士準備帶上兩名隨從和一名德國籍醫生一同乘坐輪船回國。
但是買票時卻遭遇到了不公平待遇,他們只買到了一張官艙票,其餘的都是低等艙。而能買到這一張官艙票,也是因為那位德國籍的醫生。
輪船公司都是德國人開辦的,在他們眼裡,中國人有錢也不能坐官艙。
張弼士聽後勃然大怒,將船票撕得粉碎,並憤然道:“中華民族不可辱,中國人不可欺”。
不久後,張弼士便聯合其他僑商,創辦了“裕昌”和 “廣福”兩家遠洋輪船公司,讓中國的船行駛在了太平洋上。
並且,他們規定,其屬下的輪船公司票價比德國的便宜一半,但不賣給德國人票,直到德國人取消了不準中國人坐官艙的規定。
張弼士始終明白一個道理,自己強大還不夠,只有國家強大了,人民才能強大。
為了實現“實業興邦”的理想,張弼士提出“主權自掌,利不外溢”的理念,並且投資數百萬銀兩,在創辦了中國第一批機器制磚廠、玻璃製造廠、機器織布廠,以及中國歷史上第一家葡萄酒廠等。
從明清到民國期間,幾百萬梅州客家商人外出闖蕩,足跡遍及世界五大洲。在張弼士的帶動下,華僑們紛紛回鄉投辦實業,梅州冶礦業和棉紡織業發展迅速,古城也成為當時粵北商貿工業重鎮。
客家女人
阿香姨在祖屋承德樓裡,經營著一家客家菜館,日子過得十分殷實。
但阿香剛嫁過來的時候卻不是這樣的,婆家過得十分清苦,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弟弟妹妹年齡還小,婆婆身體又不好,為了撐起這個家,她支起小攤子賣客家湯圓。
這是個勞心勞力的活兒,凌晨三點起床,深夜收工,日日如此。
但真正的困難還在後面,一次,丈夫在運輸途中出車禍受了重傷。而此時,她的孩子剛出生,生活的重擔,瞬間壓在了這位客家女人的肩上。
那段時間,她要往返於醫院和家裡,除了經營店鋪,還要打上幾份工。有時太累太苦,她也會偷偷抹眼淚,但是面對家人的時候,她便會立刻積極樂觀起來。
阿香身上,有著客家女人的特質,溫柔似水,卻又堅強如山。因為客家男人多在外面打拼,留在家鄉的客家女人,往往要獨自撐起一個家、一片天。
如今的古城,處處都是生機盎然的景象,宜居的環境讓梅州成為世界長壽之鄉。網際網路創新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園,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梅州僑商回到家鄉投資創業。這座曾經的文化之城,世界客都,在新的時代裡,繼續書寫著客家人的傳奇故事。
《記住鄉愁》第七季
播出內容:《梅州——梅花香自苦寒來》(下)
播出時間:2021年8月8日(週日)22:00
播出頻道:CCTV-4 中文國際頻道
來源:CCTV4《記住鄉愁》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新媒體
製片人/侯婧姝
責編/楊君君 編輯/石香雲
END
世界精彩 盡在掌握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