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旨是指古代中國社會時皇帝下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 聖旨軸柄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有嚴格的區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聖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雲瑞鶴。
聖旨即“聖人的旨意”,在秦始皇之前也並非是皇帝的專屬,所有諸侯國的國君傳達的策書、制書、詔書、戒書,都可以被認為是聖旨,不過秦始皇之後就只有秦始皇用書文下達的旨意被稱為聖旨,後來漢朝繼承秦朝的制度,又建立起來了一套完備的皇帝制度,聖旨就被直接定性為皇帝的專屬。
不過大家也知道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國君、皇帝的數量不說星辰,也要說“過江之鯽”,而且聖旨一有罰、一有賞,皇帝就會下,每朝每代的聖旨都很多,得寵的官員家中一年幾十幅皇帝的聖旨也不是沒有可能,這一點從電視劇中總是出現宣聖旨的情況也可看出,不過儲存到如今的聖旨就很少了。
“受命於天,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亦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深察名號》。這是“ 奉天”的來源。至於“承運”,又牽扯到 鄒衍的“五德始終說”。鄒夫子認為五行相生相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個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 黃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五德迴圈往復,朝代便興亡絕續。奉天成運皇帝,詔曰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運之道的皇帝下詔書說”。 欽此就是皇家專用名詞,就是到這裡結束的意思。其實真實的皇帝聖旨並沒有奉天成運,皇帝詔曰和欽此的這些套話,這主要是古代戲文中是這麼唱的,電視也這麼演,大家就認為是這樣的。一般古代聖旨分兩種:聖旨開頭是昭曰,是由皇帝口述旁人 代寫的;而開頭為制曰,是由皇帝親手所寫的。
一方面是由於明清聖旨產量較高,另一方面是因為明清時期的聖旨材質以及貯存技術較更早期的朝代有長足進步。追溯到封建社會初期,具有“聖旨”作用的竹簡甚至甲骨不利於儲存,即便有人持有,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難免損耗腐朽。自從八國聯軍侵略後,中國的好多奇珍異寶被帶到國外,聖旨也在內,有的重視收藏起來,有的當一般用品用,從近些年拍賣行拍賣的物品也可以看出聖旨很少,一旦有都是很高的價格,中國的十二生肖獸首因為少,價格極高,何況聖旨呢。
因朝代不同聖旨也大有不同,聖旨基本上分為賜命和誥命,單彩的聖旨一般封五品官員以下的,稱為賜命; 而多彩一般是封五品以上官員的,稱為誥命。五品以上的聖旨顏色又分三色、五色和七色不等。價值從幾千元到數十萬不等。頒給五品以上官員的聖旨,顏色、底紋圖案比較豐富,有三色、五色、七色之分;給五品以下的官員,則顏色是純白色的。這些聖旨所採用的布料,是“江寧織造”專供皇宮頒發聖旨而織就的提花錦緞。頒發給五品以上官員的多彩聖旨,含有金黃、大紅、咖啡、赭石、橘黃等色,錦緞底紋有仙鶴、獅子、捲雲等圖案,絢麗多姿,雍容華貴。詔書均為33釐米寬,最長的為500釐米,最短的約有300釐米。 由於聖旨從擬稿到繕寫均由頂尖文化高手來完成,因而這些聖旨在頗富史料價值的同時,更具有極大的藝術欣賞價值。其行文的精悍洗練,幾乎達到了增一字嫌其累贅、減一字達意不確的程度。
民間遺存 明代聖旨
河北省邱縣文史工作人員日前在一位名叫孫登選的老人家中,發現一道“巨長”的明萬曆年間聖旨,長達360餘釐米,儲存大致完好。
這道聖旨原件為青黃兩色絹本,通體有織錦雲紋,長度達到360餘釐米,寬度約為33釐米。兩頭無軸,略有破損,但字跡清晰可辨。聖旨前端為青色絹布,上有銀色雙龍圍繞“奉天誥命”四字。正文內容大意為:皇帝感激一位名叫孫維城的官員及其家人為國盡心盡力,讚揚孫維城為國事日夜操勞,表揚其成績顯著,敕封其為山西布政使 。 聖旨文中列舉出孫維城歷經十三任官職。頒旨時間為萬曆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聖旨全文700餘字,字型為風格端莊的小楷,氣度雍容,圓潤飄逸,聖旨整篇佈局工整嚴謹,跌宕有致,字跡筆畫突兀。聖旨中段及末端均蓋有皇家“制誥之寶”和“廣運之寶”的方形印章。
據邱縣文史專家楊鳳奎介紹,聖旨中所指的孫維城,字宗甫,是孫登選老人的先人,邱縣孫莊村人。他學識淵博,見多識廣,尤其精通聲律,善於寫詩填詞。1570年中舉人,後中進士。曾任湖廣道監察御史,又升山西按察司副使、布政使。他為官期間清正廉明,愛民如子,這道聖旨正是孫維城被提為山西布政使時收到的。 成化聖旨
2018年5月23日,河北省南宮市文物部門在文物調查時,在南宮市紫冢鎮一戶白姓人家發現一件明成化年間聖旨,雖已歷經500多年的風雨滄桑,但大體儲存完好。 這道聖旨為明成化十一年十二月初九日對明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白圭進行的誥封,內容為對白圭生前功績的褒揚,並封贈其為榮祿大夫、少傅,諡號為恭敏。
此聖旨材料為七彩祥雲瑞鶴提花錦緞,現存總長2.5米、寬0.29米,聖旨正文部分用楷書書寫,行款從右至左,共計25行,145個漢字。尾處蓋有篆書“制誥之寶”璽印。
清朝聖旨 康熙聖旨
2008年2月26日,兩件康熙五彩聖旨落戶新鄉檔案館。專家稱,這種五彩聖旨連中央檔案館都沒有。這兩道清康熙皇帝下的五彩聖旨,被民間儲存了300多年後,在2月26日被保管者正式委託新鄉市檔案館儲存聖旨。這兩件康熙五彩聖旨從日期來看,均為清朝康熙四十年五月三日一日所下。上面有滿漢兩種字型,共由黃、藍、褐等幾種顏色組成,所用材料為五彩綾緞。長度約為3.25米,寬為0.4米。第一道聖旨是封任璇之母為誥命夫人,表彰其教子有方;第二道聖旨是封任璇之妻為“賢惠”,意為賢內助。經聖旨的主要收藏者之一關堤村任氏家族成員任紹儉先生講述,任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名臣,深得康熙皇帝賞識,康熙認為是任璇之母教子有方,同時認為任璇之妻通明達理,賢良聰慧,為一流的賢內助。康熙皇帝於是在康熙四十年五月三日一天之內,連下了上述兩道聖旨。 雍正聖旨
河北省深州市委宣傳部2013年6月26日透露,該市東四王村日前在修訂村志時,發現兩張清代雍正時期的聖旨,這對研究清代時期文教禮儀提供了文字和實物佐證。
據聖旨儲存者、東四王村77歲的村民孟國振介紹,雍正十三年(1735年),其先祖孟麟中武進士,官封陝西河州鎮標右營遊擊,協副將之職,從二品。兩張聖旨為雍正皇帝分別敕封孟麟祖父母、父母的誥命。兩聖旨均為五色織錦所制,上面織就數十朵祥雲。由於年代久遠及歷史原因,聖旨周邊已出現絲狀或部分破損。每張聖旨橫長約2米,豎寬0.4米,正文部分均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漢字為2釐米見方楷書,分別寫有“孟麟之祖父敬持躬忠,能啟後威宣外,家傳之書,澤沛天地”、“孟麟之祖母劉氏壹儀,是式令問昭振劍之家,聲輝流奕世播絲綸之國”、“孟麟之父羲方俊,躬樹良型”、“孟麟之母崔氏,七誡嫻明三遷,勤令儀,不忒早流”等字樣,兩個紅色大印也清晰可見。
兩張聖旨開首為“奉天誥命”4字,正文部分每段皆以“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或“制曰”開頭。深州市文物部門稱,一般明清聖旨開頭多為“皇帝詔曰”和“皇帝制曰”,區別在於,“詔曰”由翰林院撰擬,內閣大學士奏定後,由皇帝欽定的庶吉士書法大家書寫,最後鈐皇帝玉璽,而“制曰”是由皇帝對他所器重的受旨人或重要事件親手書寫。因此,孟家儲存的聖旨或為雍正皇帝親自書寫。 先要知道聖旨的材質,聖旨一般都是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蠶絲是比較脆弱的一種天然絲,就說一條蠶絲被的使用壽命也就是10到15年,一塊聖旨怎麼可能能完美放上幾千年?所以我們現在多見的都是明清時期的聖旨,而且裡面大多是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相比較於皇帝手書,且跟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有關的聖旨,它的價值不算高。
而且明清時期的很多聖旨還是蠟箋紙,就算曆盡艱辛終於留存下來了,這些聖旨也多是千瘡百孔,所以故宮博物院有位專門的聖旨修復師,1986年剛剛20歲的張旭光接管了、外祖父傳到父親的裱畫室,雖然說是裱畫,但其實經常給什麼修復什麼,2005年他接受了《明代正統皇帝聖旨》,是第一個修復殘缺蠟箋紙文物的人。
所以很多聖旨就算是安然躺在地下,或者乖巧呆在哪位傳人的手中,甚至還特意做了防腐工作,經過幾千年的歷程,如果不是天時地利人和,最終還是難逃灰飛煙滅的下場,最終可能就只剩下兩邊的或是玉、或是金、或是黑牛角製成的軸,見證著主人曾經擁有過的榮耀,至於內容是不可知了。 後一種就沒辦法了,中國文物一直陷於一種尷尬境地,就是國外收藏有時候比國內還多,當初日本藉著研究的名義從清朝偷走了大量文物,以至於中國對自己的文化進行研究的時候,竟然還要參考日本的文獻,相對來說比較早期的一幅明朝弘治帝聖旨,在上面你能看到經典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麼一行字,不過它在日本博物館。
歷代王朝變遷,兵荒馬亂、戰火不斷,一部分聖旨,在戰火中被燒燬或流失;一部分聖旨,被上位後的新統治者毀滅,畢竟聖旨是前朝皇權象徵;還有一部分聖旨,前朝官員或百姓手裡的前朝聖旨,也有選擇燒燬的,私藏前朝聖旨,可能涉及殺頭風險。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老祖宗為我們創造了太多的文化財富,我們只有給予財富應有的保護,才能讓它們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