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榕 整理
壓抑、驚恐、悲傷、吶喊這些詞一直是藝術家愛德華·蒙克所關注的,正如蒙克曾說的,“我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 ”
澎湃新聞獲悉,一座垂直建成的蒙克博物館將於下月在挪威的奧斯陸海濱對外開放,這也將成為全球範圍內,收藏愛德華·蒙克作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由西班牙建築事務所estudio Herreros設計的該館耗資 2.5 億歐元,將於今年10月22日對外開放,已成為奧斯陸靚麗的城際線。目前所有收藏品已搬遷完畢,新展覽“愛德華·蒙克:在時鐘與床之間”(“Edvard Munch: Between the Clock and the Bed”)正在布展中。
澎湃新聞獲悉,蒙克博物館的藏品包括42000多件藝術品和物品,這些藝術品和物品已從舊博物館轉移到新的博物館。開幕後將展出220多件蒙克作品。總共60米高13層的新蒙克博物館如同斜插於“基座”之上。
在談及這一地標專案時,建築設計師胡安·艾雷羅斯(Juan Herreros)此前曾表示,設計理念為“‘峽灣城市’的創造”(creation of the‘Fjord City')。他說:“在這個巨大的核心工程中,蒙克博物館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同時,建築設計師們還表示,這座全新的蒙克博物館將由一座主建築與一個大玻璃貝殼組成,看上去有一些神秘,又有一些莫測的外觀,在晚上就會像一隻巨大的燈籠。
Herreros說:“這座博物館會成為奧斯陸未來的名片,成為奧斯陸21世紀的明信片。未來,Deichman圖書館、Snohetta歌劇院以及蒙克博物館或許有一天能夠成為人類在現代社會中最具開創意義的成就。”
然而,這一龐大工程此前一直都是政客們激辯的中心,不僅僅因為工程所涉及的巨大開銷,還有其選址——反對者認為,新博物館應該在舊蒙克博物館所在的區域進行建設,即住宅區Toyen。
蒙克 《吶喊》 的不同版本,從左到右: 1893 蠟筆, 1893 油彩、坦培拉、蠟筆, 1895 粉筆
蒙克,《站在門口的女子》,紙本油彩,1906-1707年, Munchmuseet
愛德華·蒙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於挪威東部小鎮洛頓 (Loten),挪威藝術家、版畫家,現代表現主義之父,象徵主義的代表人物。名畫作《吶喊》出自其手,其肖像及作品《太陽》曾作為國家文化象徵出現在挪威最高面額紙幣上。
蒙克五歲喪母,九年後一歲年長的姐姐也同樣因為罹患肺結核而離開人世。系列作品《病中的女孩》充斥著死亡的訊息,顯現了蒙克拋棄自然主義畫風的徵兆,被界定為蒙克初期的代表作。在本幅石版畫中,一位自知即將不久人世的少女的側臉被刻畫得無比精細,情感浸透在每一根線條之中。以至親離世的實際感受為基石而創作的《病中的女孩》系列作品成為了蒙克藝術創作的一大突破口,也被公認為是蒙克後來創作的大量畫作的原點。
《病中的女孩I》 1896年 石版畫 43.2×57.1cm
30歲後,蒙克相繼在歐洲各地舉辦個人展覽會,在國際上收穫了名聲。這一時期的蒙克每年夏天都會回到可以俯瞰奧斯陸峽灣的故鄉避暑。在他的作品中,故鄉挪威夏季短暫的白晝、森林、倒影著月光柱影的海面,都被象徵化為原始景象而反覆出現。在《夏夜、人魚》中,無聲盪漾的波浪、彎曲的海岸線、海邊的礁石,每個景觀筆觸所及,無不滲透出畫中深陷回憶的人物內心的孤獨感。
蒙克後輾轉於歐洲各地,曾長期受困於糟糕的經濟、健康及精神狀況,晚年在克里斯蒂安尼亞(奧斯陸)的艾克利安家1944年1月23日去世,為奧斯陸留下近3萬件的藝術遺產。
然而在前期,奧斯陸政府一直未能有一個合適的地方存放展示這些瑰寶,使其在狹小的老Toyen博物館裡沉寂了六七十年。
起初奧斯陸政府想透過擴建Toyen或在其旁邊加蓋新的構築物來存放作品,但都因種種原因被擱置。直到2008年,才確定選址建造以蒙克命名的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耗資 2.5 億歐元(約 20 億人民幣),擁有著獨特坡頂的建築物讓其一躍成為奧斯陸靚麗的城際線。據相關建築網站介紹,該專案旨在為人們提供一個在更加廣闊的公共空間中感受藝術的平臺。底層的裙樓增強了建築的城市屬性,成為社交聚會的場所。大堂成為公共空間的延伸,以開放的姿態邀請每個人進入,將博物館轉變為人們日常光臨的公共設施。設計中尤其關注博物館中的附屬公共功能,例如:舉辦音樂會、講座或著兒童工坊等,旨在以這些公共活動吸引大眾將博物館納入日常生活的一環。博物館採用了高層建築形式,主要功能空間以豎向的方式組織在一起。這種設定的優勢在於空間流線清晰、導向性明顯,同時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空間的靈活性以容納與適應不同的功能。垂直上升的公共交通流線串聯起用於休閒、商業和文化活動的主大廳、頂層的露臺、天文臺以及頂層餐廳,更主要的是引導遊客們一步步探索博物館中愛德華·蒙克的作品,以及奧斯陸市不同時期的歷史風貌。
開敞的公共空間以盤旋的姿態不斷上升,最終在大樓的頂部為人們展開一片壯觀的頂層視野,這種流暢的參觀體驗正是這座非正統的垂直式博物館的本質。立面採用了具有不同透明度的穿孔鋁板,營造出一種神秘而又轉瞬即逝的視覺體驗,建築外表皮與奧斯陸的氣候產生微妙的呼應,在不同的時間與天氣下都展示出博物館不同的一面。設計中嚴格遵守了被動式建築的標準,並以其獨特的設計、創新性、可持續性與功能性從同類型建築案例中脫穎而出,成為環境友好型建築的範本。
建築師胡安·艾雷羅斯(Juan Herreros )和與延斯·裡希特( Jens Richter
這個專案的契機,是挪威政府開辦的一場名為new Munch/Stenersen4 Museum at Bjørvika的競賽,而estudio Herreros的「Lambda」從眾多參賽者中脫穎而出。
Richter重新評估了Bjørvika的場地價值,表明“想要透過別緻的外立面設計,強調Bjørvika海灣的活力,反映奧斯陸在不同季節每天的光的變化。為23000作品建造一個舒服的新家。”
垂直博物館高60m,總建築面積達 26,313㎡,共有 13 層,包含 11 個展覽空間,分佈在 7 個樓層。除此以外還包含劇場、咖啡廳、餐吧和觀景露臺等空間。
外部裝飾著可回收利用的,穿孔程度不同的半透明波浪型鋁板,有效的遮擋陽光,並折射陽光,不僅保護了藝術品,又引入了自然光源。
外牆的金屬板雖然遮擋了陽光的直射,但也能看到室外的景觀。該博物館的藏品包括42000多件藝術品和物品,這些藝術品和物品已從舊博物館轉移到新的博物館。
由於很多藝術作品非常巨大,所以如何將巨幅作品從老博物館Toyen搬運到新博物館中成了一大挑戰問題。比如,一幅近 50 平方米的畫作,先在Toyen老館的演講廳裡打包封箱。然後透過屋頂上的洞垂直取出。
據悉,目前所有收藏品已搬遷完畢,新館即將呈現的展覽“在時鐘與床之間”(“Edvard Munch: Between the Clock and the Bed”)的設計以有機形狀的長凳和天花板上的螢幕投影為特色,以增強遊客的體驗。
(本文據相關外媒編譯、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及“一起設計”等綜合整理)
責任編輯:李梅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