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課間或放學後打撲克,被家長、老師看見,啥反應?
多數反應激烈,最低也要沒收撲克,進行批評教育,不務正業,心思不在學習上,教室是學習的場所等,更有甚者要寫檢查,叫家長。
我最初也有這些做法。
自從讀了一些教育心理的書後,我不再簡單的認為孩子們是不務正業,只要不大聲喧譁,在學習任務完成之後,打打撲克,下下五子棋、象棋都不是壞事,甚至可以說是開發智力的好事。
回想一下,我自己小時候最喜歡的遊戲就是打撲克,下象棋,大炮小兵棋,丟子,從小學,中學到師範一直沒有停止。
初中時候,我們山區學校沒有像樣的操場,一下雨體育課只能在教室玩,我們的體育老師就領著我們一起打撲克,同學們開心極了,體育老師也是我們的數學老師,他從來沒有說過天氣不好,這節體育來上數學吧。所以到現在我都很懷念這位已經去世的老師。絕不佔用學生體育課的時間。
還有一件事更有意思,不知道老師們咋知道我象棋下得不錯,一天中午剛到學校,(我家距離學校很近,吃過飯就去學校了,趁其他同學沒來可以先寫作業,不耽誤集體玩耍),一位同學就來叫我,說校長讓我去一趟,我心裡很是忐忑,到校長室一看,除了校長,還有幾個男教師,桌子上擺開了象棋,校長說,聽說你象棋下得不錯,來給某老師下一盤(我的語文老師,經常和我們交換金庸,古龍的小說),具體當時啥心情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我連著贏了兩盤,就走了。我想表達的 ,不是我的棋藝多好,而是說那時的老師,校長多麼的有趣,多麼開明。
最後在師範下象棋和打撲克是許多同學的主要娛樂專案,中午,晚上,週末更是打個通宵,不放過一個空閒,這要比外出遊玩經濟的多(我們學校多數是農村來的,經濟條件有限),還是學校的體育比賽專案,贏了可以有綜合加分。
很多人多年以後回憶起大學生活,對打撲克的情形依然歷歷在目,回味不已。我認為人們在玩撲克時顯現的是最放鬆,最真實,最自然的一個狀態。
真,是我們回憶的價值所在。
為什麼現在的家長,老師不喜歡孩子們打撲克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錯誤的認識:
一,和學習無關,影響寫作業,佔用提高成績所需要的時間。
二,覺得只有不務正業的人才去打撲克。
三,撲克是賭博工具,不健康。
下面我們來看孔老夫子的教育案例,“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這是很多人都知道並引用過的一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整天吃飽了飯,什麼事也不做,是不行的呀!
這也是我們很多老師評價某些學生的句式,我們的解決辦法是談心,叫家長,多佈置作業,補課,效果咋樣,大家心裡都有數。
我們來看孔老師幫我們提供的辦法“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為,不是有擲骰子下棋的遊戲嗎?幹著也比閒著好。
大師就是大師。
現代研究證明,遊戲有這樣三層教育價值,分別是遊戲動機、遊戲思維、遊戲精神。
遊戲動機,這是遊戲最核心最基礎最具操作性的價值,遊戲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動機,在遊戲時,學生是自發,自由,無拘束的,這是實現創作的基本條件。這也是當前我們中國非常缺乏的創新力的來源之一。這次的雙減希望能有一點效果,為什麼說一點希望呢,因為我身邊的許多以努力勤奮為己任的老師根本沒有任何變化,作業一點也沒有少佈置,他們的學生的自由時間一點也沒有增加,根本沒時間自由閱讀或者自由遊戲。還有許多沒主見老師向人家請教買啥輔導資料呢。自以為是的可憐,沒主見的可笑,學生們可悲。
遊戲思維,完成任務有獎勵,比如低年級表現好就發個小紅花,成年人也希望有優秀工作者,勞動模範的獎勵,只不過現在的人更喜歡物質獎勵,港劇裡的壞人也喜歡以良好市民自稱。打撲克的過程也是培養孩子們獨立思考,自主決策,勇於挑戰,團隊合作的意識,而這些在體育活動極度缺乏的當下很有現實意義,打撲克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顧明遠先生明確指出,現在的教育過於注重結果而不重過程。現在的學生和上世紀的相比,在家裡,學校,網上的時間,單獨相處的時間更多,而適當的面對面的打撲克正好可以彌補一下不足,當然也不是說打撲克是靈丹妙藥。
遊戲精神,遊戲是玩的但是人們對待遊戲的態度卻是嚴肅和認真的,記得小時候一篇《諾言》的課文講,一個孩子在遊戲中扮演一個站崗的哨兵,天黑了也不回家,其他孩子都走了,他還在執勤,因為他是衛兵,沒有上級命令,不能撤離,這位課文裡的我,沒有簡單的用成人思維說,你走吧,這是玩呢。而是真的去公園外找來了一個少校,命令這個中士——孩子,撤離崗位。課文最後說,當他長大成人的時候,不管做什麼,都可以保證:他將是一個真正的人。作者班臺萊耶夫不愧為前蘇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這篇文章為我們的教育指明瞭方向。
打撲克,首先要有規則,只要遵守規則才能完成遊戲。這培養了遊戲者的規則意識。其次好玩,每局都有可能拿到好牌,有獲勝的機會,相比之下我們的學校教學就有點不好玩,越來越重視的文化課,很大程度就是一個學習階層的固化,學習跟不上的越來越沒有學習興趣,直至徹底放棄學習。第三,就是不論你是大人還是孩子,不論你是優等生還是學困生都有可能拿到好牌,而且在同一規則下進行,最重要的是打牌的人最享受的是打撲克的過程,沒有月考期末考,沒有成績排名,不用擔心家長會的點名,孩子在打撲克的過程中是自己掌握著命運,表示達到了人類生存的本質自由和精神自由。如果能認識到這一點,也就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學生在教師家長的層層嚴打的環境下還要偷偷摸摸打撲克。
因為他們追求的是一種自由精神。
今天郭文紅老師寫的公眾號就是,小時候生病,她媽媽帶著她一起玩撲克的情形,讓她至今想起來依然溫馨。
我女兒小的時候做扁桃腺手術,在醫院閒的時候我們一家三口也是玩撲克,那時候女兒只是會“接竹竿”和“7鬼253”,但我們在那個簡陋的鄉鎮醫院卻玩的很開心。
女兒上大學後,有一次和幾個同學出去玩,在公園打撲克,她的一個女同學只會“接竹竿”,其他玩法都不會,她小時候難道不打撲克嗎?
我和女兒是經常打撲克,玩五子棋的,圍棋會下不精,象棋她沒有學會,對我來說有點遺憾。
最後,我的答案是打撲克應該和其他體育專案一樣,不要被歧視也不要被神話。看現在的家長重視足球,其實不是喜歡足球的精神,只是為了體育分數。
西方人對體育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不斷挑戰自我,不怕困難、敢於克服,相互合作的精神更加值得我們學習。
只要這個活動能讓孩子們快樂,能讓孩子在快樂的同時培養上面的精神,那麼就沒有必要把這些活動當成洪水猛獸。其實打撲克,下象棋,踢足球,都是和文化課一樣的東西,都是人類智慧和文明的結晶,沒有哪個更高階,哪個更正確,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罷了,只要不是玩物喪志,喜歡哪個都可以試試,說不定還會產生教育的奇蹟。
陳毅元帥是可以和棋聖聶衛平下圍棋的高手,周恩來總理是和棋王謝俠遜對過局的象棋高手,鄧小平則是打橋牌的高手(撲克的一種玩法)。
新中國成立後曾有小球推動大球的中美外交佳話,而中日圍棋交流在中日建交方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也許有一天,打撲克這項運動也會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做出非凡的貢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