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證、註冊金融分析師、註冊會計師、國家司法考試、教師資格證……大學期間,考證成了不少大學生們的必備之舉。但考得越多就越好嗎?
“實際情況是,大學生不需要考很多證,而是需要獲取更多高階能力的證據。”教育部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萬學教育董事長張銳認為,所謂證書,其實質是一種能力證據。
能力證據該如何理解?張銳進一步解釋,企業、行政機構和研招單位等各種社會組織選錄大學生,都會進行考察測評,而考測的主要物件是學科知識能力、核心通用能力和組織職務能力等三類高階能力及其十餘項細分指標。社會組織的選拔考測流程,主要是由“現場能力表現“和“歷史能力證據”兩部分構成。一方面在筆試和麵試現場直接測評高階能力水平,但現場考測時間有限,難以充分評估全項指標,因此還需要大學生提供更多證據證明高階能力的優秀程度。人的高階能力主要在完成相應活動的過程中訓練而成,活動成果與能力水平呈正相關。因此,社會組織會透過簡歷和麵試來分析大學生的各類歷史活動成果,以推斷其能力水平。
張銳表示,社會組織招錄人才的考測重點是三類高階能力,大學生應該認真參與相應活動,努力達成高水平成果,從而獲取表明自身優秀的證據。
“根據對1200餘家典型企業和研招單位招錄規則的系統研究,大學生需要在學歷和四六級等常規學業之外獲取的重要能力證據,主要有三類十一種:第一類是學科知識能力證據,包括參加科研課題的經歷及成果、參加學科類競賽的經歷及獲獎和發表某個學科領域的學術論文;第二類是核心通用能力證據,包括學生社團主要負責人資歷、組織較大規模校園活動的經歷和參加演講或辯論賽的經歷及獲獎;第三類是組織職務能力證據,包括參加創新創業或商業策劃大賽的經歷及獲獎、參與行業調研專案的經歷及成果、參與企業職能最佳化專案的經歷及成果、參與真實創業專案的經歷及成果和自身職業發展領域的職業技能資格證書。”
“我們獲取越多,核心競爭力就越強。”張銳強調,社會組織真正重視的高階能力證據體系,就是大學生應該努力準備與獲取的核心資歷。總計超過3000種的各類職業技能證書,只需在自己選定的職業領域考取一個即可,多考就是浪費時間,不僅無益,而且還會耽誤獲取真正重要的其他高階能力證據。
從投入時間和價值回報綜合考慮,如何才能實現合理報考?張銳建議,對於所有大學生,全國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和大學計算機等級考試是基本選項。對於有留學計劃的大學生,雅思、託福等英語測試可以根據目標院校要求選報。大學生應該透過行企調研與適配分析,鎖定自身最優職業發展領域,選報對應的職業資格考試。(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晉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