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2018年國家卷地市級:
“給定資料6”提到了老子關於“有”與“無”的觀點,請你圍繞給定資料反映的城市建設理念中的問題,聯絡實際,以“ 試談“有”與“無” ”為題寫一篇文章。
申論分析:「申論寫作」2018年國家卷地市級《申論》寫作分析
文章: 試談“有”與“無”
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城鎮化人口迅速提升,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城市日益“臃腫”:單元樓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壓迫感十足;社群景觀只重“景”,忽視“人”,活動場地缺乏;商業開發缺乏合理規劃,居住環境每況日下......城市如何建設?歷史文化保護、商業發展和居民人居環境三者之間關係如何協調?這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老子》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以人們居住的屋子為喻,將“門窗”、“四壁”視為“有”,將房間“虛空部分”視為“無”,“有”是基礎,“無”是作用,“有”、“無”相結合構成了房間完整的功能。老子的話不僅適用於房屋建設,同樣適用於城市化建設:商業、樓房、交通是城市的“有”,為市民提供基礎的物質保障,綠地、文化、交流是城市的“無”,改善城市觀感、彰顯城市價值,帶給市民幸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
只重視基礎設施的“有”,忽視人居環境的“無”,是當前城市建設的主要問題。一些社群在建設中為了景觀的生態性,將小區進行分割,導致景觀雖好,卻無賞景處,出現了“鮮花朵朵惹人愛,空地稀稀無處尋”、“有景無人”的尷尬局面;一些地區過度重視商業開發,暴增的人流量擠佔了傳統文化發展的空間,居住環境不斷惡化,致使出現“經濟上去了、文化卻下降了”的困境;有些城市大肆擴充套件私人權益,公共空間被擠壓,最終“個人有了,大家沒了”......如此,城市建設難以健康持續。
城市建設應平衡文化與商業、“造景”與“化人”,充分揮“無”的價值,讓“有”與“無”相得益彰。對城市治理而言,建設“有”只是一個基礎,其塑造和養成不只在“造景”,更要充分利用好“無”,藉此“化人”。最佳化社群空間佈局,約束商業發展空間,利用好公共空間,提供足夠場所,向全體市民開放,彰顯的是城市價值。就像獨墅湖月亮灣商務區,將水管、供電電纜、通訊電纜安放於地下空間,就能夠留白足夠的空間,供人的發展;而一些國家將線網懸於半空,如同蜘蛛網一樣繁雜,這樣的城市難以得到持續發展。
我們在關注經濟發展的“有之利”時,還要兼顧歷史文化、人居環境的“無之用”,讓“有”、“無”和諧共生,讓人民群眾更好地享受城市發展的福利。
---------------------------------------------------------------------
關於我:95後,體制內工作人員。去過私企、國企,立志於傳播一些知識,訴說一些想法,引發一些關注。有茶有德有品有味,約否?我在微信公眾號“一盞燈的修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