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其他物種推向滅絕的過程中,人類也忙著鋸斷自己棲息的那根樹枝。
站在國家地理經典影像大展的這張照片前,看著生機勃勃的地球從荒涼的月球地平線上緩緩升起,有種莫名的感動。
“哦,我的天啊! 看那邊! 地球就在那裡。哇,真漂亮!”。1968 年12月24 日,阿波羅 8 號的宇航員在執行繞月飛行任務時拍下了這一歷史性瞬間,本來他們只需要記錄月球表面的資訊。
“我們出發去探索月球,卻發現了地球。”這是人類第一次看到了地球的全貌。
▲ 跨越 130 年·國家地理經典影像大展 ▲ 跨越 130 年·國家地理經典影像大展
1
這是一顆完美的星球
迄今為止,宇宙中已知只有一顆行星擁有生命,那就是我們的家園——地球。
1888 年 1 月美國華盛頓,由33 個科學家、探險家、外交官、軍官和律師等組成的國家地理學會成立。為了分享他們對地理知識的發現,《國家地理》雜誌同年誕生,目前已成為全球最知名的出版物之一。
《國家地理》自創立以來,對探索的渴望從未停止,他們的足跡遍及地球各個角落。在時隔 130 年的今天,從這一幅幅經典影像中,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探險家們對未知之境的熱情和渴望,他們將《國家地理》的旗幟插上了珠穆朗瑪峰,帶到了地球最深的海溝,揮揚在浩瀚的太空。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是一個美麗的星球,《國家地理》從人跡罕至的地方開始,用照片把我們身邊的地球之美一一記錄下來。這是英國蘇格蘭高地赫布里底群島,大自然的巨大力量沖毀了花崗岩丘陵,使這個地方看起來蒼涼而雄偉,優雅而寧靜。
說起自然歷史影像和紀錄片的製作,除了美國國家地理外,你想到的肯定還有英國 BBC,他們創作的《脈動星球》《藍色星球》《冰凍星球》《七個世界,一個星球》等星球系列,幾乎都是神作。
年初看了一部豆瓣得分9.6的紀錄片《完美星球》,為我們完美展現了自然力量如何推動、塑造和維持地球生物的多樣性。
沿襲星球系列,這部紀錄片的講述人仍然是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愛登堡爵士。喜歡看自然記錄片的朋友一定對這個名字不陌生,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自然博物學家,還是一位勇敢的探險家,他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努力拉近人類與大自然的距離。
▲已是 95 歲高齡的大衛·愛登堡爵士(紀錄片《完美星球》)
強大的自然力量,讓物種生生不息。
在我們的印象中,火山爆發是一種自然災害,有著摧枯拉朽的破壞力。但《完美星球》告訴我們,沒有火山,就沒有生命。
火山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是生命的基礎,所有植物都需要吸收二氧化碳才能生長;火山噴發產生的火山灰富含礦物質,使土壤變得肥沃;火山岩漿冷卻後凝固成岩石,最終風化成了能夠滋養生命的土地。
在過去的一萬年中,正是火山釋放出的熱能使我們的星球保持穩定與溫暖。
▲ 超過 80%的地球表面都是火山的傑作,因而火山也被稱為“地球建築師”(紀錄片《完美星球》)
火山孕育了生命,太陽提供了動力。30 多億年來,太陽恩澤如故,宇宙之初,陽光伊始,僅僅需要8分鐘,它的光芒就能穿越太空抵達地球,驅動我們充滿生機的世界。
陸地上的所有生命都與天氣息息相關。雲雨形成,強風帶著淡水環繞世界,讓大地重現生機。數千年來,大氣層的氣候狀態一直保持相對穩定,年均溫度變化不超過1℃,這為生命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大海奔騰不息,強勁的洋流連線了海洋,把養分帶到世界各地,促進了生命所需營養物質的迴圈。沒有洋流,大海如同荒漠。
▲ 數百萬年來,海洋讓我們的星球生生不息(紀錄片《完美星球》)
正是因為火山、陽光、天氣和海洋等諸多自然力量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微妙平衡,生命才成為了可能。
這是一顆完美的星球!
2
我們再也聽不到蛙叫了
但是,地球也是一個脆弱的星球。
過去的一年裡,在新冠病毒肆虐的大背景下,地球的各個角落惡性災害激增,極端天氣頻發:澳洲大火、蝗災蔓延、颶風洪災、火山爆發、印度氣旋、南極高溫、北極甲烷大爆發……
▲ 南極高溫20度!冰雪消融,曾經天使般活潑可愛的小企鵝成了泥娃娃
僅今年 7 月份,就有美國、加拿大遭受熱浪侵襲,數百人因極端高溫死亡;德國北部遭遇洪災,200 餘喪生,數百人受傷;鄭州遭遇特大暴雨,造成300餘人死亡,多人失蹤。
過去的20年裡,全球共發生了約1.2萬起包括熱浪、颶風、颱風在內的氣候災難,直接造成了全球約50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3.5萬億美元。
▲ 美國得克薩斯州特大龍捲風橫衝直撞,像是世界末日到來(國家地理經典影像大展)
過去的100年裡,撒哈拉沙漠擴大了相當於兩個法國大小的面積,荒漠化威脅著全球三分之一的陸地。
人類步入工業社會之後,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0倍!按此趨勢,到2050年,地球上或有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在這顆星球的生命發展史中,出現過五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距今最近、也最為著名的第五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白堊紀的尾聲,直接導致了曾經統治地球的恐龍的消亡。
▲ 肯亞婦女揹著沉重的水桶步行5個小時,卻只能取到骯髒渾濁的水(國家地理經典影像大展)
我們曾經以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還為時尚早,或者還在爭論我們是否已經處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之中。但從珊瑚表現出與地球最後一次大滅絕極為相似的“災難特徵”這件事上,很多科學家認為,新的物種大滅絕可能已經到來。
“那些蛙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再也聽不到蛙叫了,”
《大滅絕時代》作者伊麗莎白•科爾伯特痛心疾首,作為《紐約客》的記者,她足跡遍佈冰島、雨林、高山、洞穴、堡礁等,探訪各領域的權威學者,目之所及,是一個個如同巴拿馬金蛙一般已經或正在消失的物種。
她在這本獲得 2015 年普利策非虛構寫作獎的書中說:“金蛙走路緩慢而悠閒,它的眼睛非常深邃,彷彿是在警覺地打量這個世界。”
提到有點像企鵝的大海雀,她寫道:“繁盛時期大海雀曾經多達數百萬只,然而人們把它當做魚餌,羽毛填充床墊。1844 年 6 月,冰島上的全部大海雀似乎就只剩下一對夫婦和一個蛋了, 當它們看到人類時試圖逃跑,但跑得太慢了,幾分鐘之內,冰島人就抓住了它們,並把它們掐死了。那隻蛋破了,就被扔在了島上。”
“當前這樣的事件正在發生之中,甚至差不多就是在你的眼皮底下發生。也許是在你家後院,也許是在我家。”伊麗莎白•科爾伯特接著說道。
記得電影《流浪地球》中有一句話:“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3
人類忙著鋸斷自己棲息的那根樹枝
500 萬年前,人類登場。
作為一股新興力量,人類不斷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充滿智慧的創造給這個星球賦予了新的活力。
但這一力量的出現,也給地球帶來了威脅。
回望過去,地球經歷的物種大滅絕多源於火山爆發,奪走生命的不是熔岩或火山灰,而是火山釋放的二氧化碳。
自19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現了地表之下蘊藏的能源之後,開始改變大氣層的組成。如今人類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所有火山同時爆發的100倍,溫室效應導致近百年來地球平均溫度升高了1度。
比爾·蓋茨花了10年時間調研氣候變化的成因和影響,他在新書《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中發出警示,21世紀中葉,氣候變化對經濟造成的破壞相當於每 10 年爆發一次與新冠疫情規模相當的流行病,而到 2100 年,它的致命性可能會達到新冠疫情的5倍。
如果人類不著力減少排放的話,那麼到21世紀中葉,全球平均溫度可能會上升1.5-3度,到21世紀末將上升4-8度。
若全球變暖達到2度,人類和自然將會面臨嚴重而不可逆轉的影響,極寒極熱、乾旱洪澇、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低海拔島嶼和沿海城市淹沒等現象的出現,將迫使野生動物只能改換生存方式來適應氣候變化。
它們或爬上高山,或移向極地,但是還有許多物種發現自己無處可逃,最初是數百種,然後是數千種,而最終可能是數百萬種。
《國家地理》在傳播令人驚歎的人間奇觀時,也將鏡頭對準了氣候變化、物種瀕危、環境汙染等嚴酷的現實。
對北極熊來說,沒有了冰的北極就像沒有了泥土的庭院。北極熊母親與幼崽遠行狩獵,卻被隔離在冰雪融化了的玄武岩上。
是無獨有偶嗎?從北極熊的絕望中,彷彿能看到我們的未來。
鵜鶘的翅膀張開後長達3米,可以輕鬆的飛上天空,但是,這個作品中的鵜鶘,卻滿身油汙,眼神中透著悲傷,似乎在尋找曾經藍藍的大海和乾淨的海灘。
2010年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發生了原油洩漏事件後,當地公務員正在救助鵜鶘,《國家地理》因此對不斷推動深海油田開發的原油需求提出了質疑。
▲ 油田開發的代價:陷在油汙中的鵜鶘 (國家地理經典影像大展)
此前,不曾有別的生物像人類這樣改變著這顆地球上的生命。
愛登堡爵士感慨:“年輕時看到的景象,如今早已面目全非。人類活動如今成為了主宰,擾亂了自然力量,破壞了動物賴以生存的重要棲息地。”
在《大滅絕時代》的結尾,作者不禁問道:“在我們親手製造的滅絕事件中,我們自己會有怎樣的結局?
這個結局就是:在把其他物種推向滅絕的過程中,人類也忙著鋸斷自己棲息的那根樹枝。
4
每一個生命都同等燦爛
一滴海水裡也充滿了生命的故事。
在放大約 15 倍的海水中,可以看到長得像蟲子一樣的橈足綱、箭蟲、藍菌、魚卵、米粒大小的蟹類等。從巨大到微型,從人類到微生物,每一個生命都同等燦爛,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
人類正在重建自然界的微妙平衡:
130 年來,《國家地理》在用1500萬張影像探索世界的同時,持續關注大自然的迴音,贊助了超過 13000 個科學研究、環境保護和地球勘探專案,並堅持不懈地呼籲更好地守護地球:
說服美國政府去保護 14 萬平方英里海洋,“我們有改變海洋環境的力量”;
說服加彭建立了 13 個國家公園,“如果我們現在不做、今天不做,我們就會忘記。”
說服各國政府建立大型自然保護區,“我感到最自豪的時刻,是一個國家的總統簽署了保護這些自然區域的法令。”
阿萊奇冰川是瑞士最大和最長的冰川,也是阿爾卑斯冰川中最宏偉的冰川,它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不過,如果它繼續以現今的速度融化,以後我們就只能用這張照片來緬懷了。
4年的拍攝過程中,BBC 《完美星球》紀錄片用鏡頭記下了這些動人故事:
在肯亞,被救助的孤兒大象成功送回野外;
在撒哈拉沙漠,一項被稱之為“綠色長城”的防護林專案已經開展;
在亞馬遜雨林,擁有 7300 萬棵樹的新林地正在萌芽;
在美國聖迭戈動物園,收集瀕危動物DNA 樣本的“冰凍動物園”已經建立,一些或將滅絕的物種有了“復活”的希望。
我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還不僅如此,人類更需要繼續最佳化能源的獲取方式——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甚至核能等——地球豐富的自然力量可以幫助我們。這些力量不僅塑造了生命,也可能是我們走向未來的關鍵。
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紅鷹火力發電站外掛著一串串綠藻帶,它決定著替代型燃料的未來,這種綠色植物靠吸收火力發電廠的煙氣快速成長,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時,每年生產 1.25 萬公升生物柴油,是有寶貴价值的存在。
氣候變化危及人類生存環境和經濟社會,已引起國際社會普遍重視。2015 年 12 月,《巴黎協定》做出行動安排:將21世紀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2℃之內,並尋求將氣溫升幅進一步控制在1.5℃之內。
2020年9月,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鄭重承諾: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後,爭取在206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實現“碳中和”。
善待自然,自然亦會善待人類。
▲ 有趣的是,黑猩猩使用的手勢都跟我們人類一樣 (國家地理記錄片《向著遠方》)
面對前所未有的環境變化,大衛·愛登堡爵士發出倡議:
這一年 ,
可以是帶來積極改變的一年,
為我們自己 ,
為地球,
也為與我們共享這星球的
神奇生命!
(2021 年 9 月 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