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原始人類的居住地點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位於洞穴,洞穴作為避開生存威脅的地方為原始人提供了保護。深居洞穴的原始人同樣也在長期的生活中創作了許多洞穴文化,最常見的便是壁畫。壁畫反映了當時原始人類的日常生活,還有對自然的崇拜,在研究早期人類文明的歷史演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少洞穴在後期的發展中逐漸演變成長長的隧道,以擴充成員的生存範圍。往後的文明發展中,隧道作用遠不止簡單地起居那麼簡單。不少文明的形成都對隧道有進行建設,在後來的變化中成為了下水道系統,或者地下工程成為大量財寶的存放地,甚至作為地下陵墓的基本建設,連通整個墓地。
神秘隧道
歷史上奇特的隧道並不少,以瑪雅文明來講,曾經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人在南美洲發現古老的瑪雅隧道。隧道建成歷史超過5萬年,工藝也十分精湛。不僅隧道深長堅固,深度也在地下200多米的位置,入口上千階級的臺階。關於這條隧道,很多人猜測是瑪雅人的一個大型聚集地。
同樣在南美洲的巴西,在2005年被人發現了上千個大大小小的隧道,形成歷史至少在13000年前。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容量上都讓人感到驚歎。隧道大小能夠和今天的煤礦、鐵礦隧道進行比較,上千個隧道數量足以證明這是浩大的工程。
有人可能會想到上世紀在墨西哥發現的隧道,目前受厄瓜多政府監管的墨西哥古隧道是曾經印第安文明的見證。隧道里面有大量的壁畫、文物、動物模型、石板,牆壁上還有類似釉一樣的物質而且光滑。墨西哥隧道現已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仍舊存在許多謎團。但與墨西哥的不同,巴西這裡上千條隧道似乎沒有發現太多人類的蹤跡,或者說隧道本身不太適合人類居住、活動。
謎團推測
說起洞穴隧道,在人類演變的早期,歐洲和歐亞大陸變化上的16萬年間存在過穴居人。現代人種大量遷徙以前,穴居人幾乎是大陸上最強的人種,擁有高等智慧和社會性。同時還有著很強的創造能力,穴居人制作的工具遠超同時期的現代人,而且在採集、狩獵上有著初級的生產能力。
為了避開自然侵害和野獸威脅,這群人類選擇洞穴挖掘。但在後來變化遷徙中,穴居人開始面臨的生存威脅。真正原因並不是氣候影響所致,而是後來現代人在非洲的不斷進化中,人種數量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是穴居人的10倍。遷徙到歐洲時,還發展出了比穴居人更加複雜的交流方式和早期貿易的雛形。在隨後的競爭下,穴居人被淘汰了。
反觀巴西的地理位置,巴西在南美洲東部,作為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有平原、盆地、高原等地形。隧道的位置緯度較低,靠近赤道,絕大部分屬於熱帶草原氣候,隧道也都基本在高原環境上。作為長期在歐洲發展的穴居人顯然不可能漂洋過海遷徙到南美洲,在過往十幾萬年的時間南美洲也只有印第安文明存在。如果說這是穴居人的作品,顯然是不成立的。
南美洲孕育出的文明也大都是河流文明,洞穴更多可能只是作為一個宗教祭祀地點存在,如此多且大型的隧道同時又是一個需要大量人力的工程專案,早期的南美州文明只會將農業、天文作為主要的活動。
隧道形成的可能性
熱帶雨林雖然降水充沛,往往也只集中在幾個雨季,如果說為了避雨而在高原上修建隧道,那完全沒有必要。以印第安文明的歷史來看,雨季會有更多的宗教祭祀活動和農業生產。
巴西高原的地形地理早在元古代就因陸地板塊的活動,透過“褶皺運動”,在新第三紀的斷裂上升後形成,已經有數百萬年的歷史。有了歷史演變的證據後,隧道明顯也不會是先於高原形成之前或者其中才有的。
在南美洲西部高原生活過的古文明帝國就只有印加帝國,印加文明的許多遺址在許多高海拔地區都有發現,大多都在3000米以上。這印加人的生活習性有關,印加人作為高原民族並不喜歡低地的潮溼氣候。
同時在高海拔地區開墾的梯田,修築的神廟都證明了此文明的生產方式和宗教信仰。印加帝國還有較為先進的冶煉技術,製作出了許多青銅器皿和農業勞動工具。印加人對太陽的崇拜,居住的地理位置和文明形成都不可能是隧道的修築者。
到了2010年,巴西地質學家艾德米帶隊到隧道群這裡進行了細緻的考察和記錄,發現了不一樣的地方。隧道的挖掘形成很粗獷,牆壁和天花板上還有大量的劃痕,看起來十分平滑,開鑿的方式也很原始。
對隧道進一步的測量後,探測人員也發現隧道深度僅有數十米,並不是很深。隧道的延伸範圍和分岔也有著明顯刻意佈局的行為,隧道好幾處都是互通的,這直接排除了自然形成的原因。
考慮到南美洲曾經連著眾多的大陸板塊,擁有豐富的物種,研究學者開始把目光投向於曾經在這期間可能存在的穴居動物,並且在經過研究後確認,建造者的確不是人類。
“巨型挖掘機”
考慮到隧道的形成時間和所在地點,研究學者們在動物的生活範圍和物種縮小在了南美洲,以穴居生物為主。透過對比發現在一萬多年的南美洲確實存在過一類穴居動物,那便是地獺。
關於地獺的發現還要從1796年說起,當時的法國巴黎的科學院收到了神秘的動物骨架素描圖。當時的古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在對這副素描骨架進行研究復原後發現,這副骨架和在美洲生活的樹獺有非常相似的外形,最讓人驚訝的是骨架體型比樹獺大出幾百倍不止。
地獺屬於貧齒總目的樹獺亞目,主要分佈在南美洲,和今現存的樹獺是表親,同屬貧齒目。只不過地獺能夠長到6米,身型能夠和大象一樣,身高和長頸鹿一般,重達5噸。是冰河時期除猛獁象、乳齒象外第三大的陸地獸類。
由於體型太過於巨大,加之腳部的爪子巨大,地獺基本要藉助後足行走。前肢的巨爪能夠達到40釐米,巨大的爪子能夠幫助樹獺抓下整個樹枝,食用樹枝的樹葉。面對其他動物的威脅,樹獺同樣也能夠用爪子把動物牢牢地按在地上。
地獺除了長著堅硬的巨爪外,身體構造也同樣結實。地獺身上有著像熊一樣的毛髮,厚實的皮毛下還有硬化的面板層,即便面對大型肉食動物的威脅,樹獺也不會受到太多傷害。偶爾會開葷的樹獺,有時還會成為最恐怖的捕食者。
地獺在貧齒目中和如今的犰狳、穿山甲一樣同樣也是穴居,巨爪能夠非常輕鬆地挖掘出大型的隧道洞穴,來給地獺提供居住環境。
為了抵禦冰河期寒冷的氣候,地獺便會在隧道里過冬,透過一代代的繁衍擴建,隧道就形成了互通的結構,同時變得更深更大。地獺的生活方式和生物特徵解釋了巴西的神秘隧道是誰所建,這類傳奇的生物也在以後的變化中變得岌岌可危。
紀元更迭
歷史上出現過多次生物大滅絕的事件,樹獺所處的時代也不巧處於最大的一次滅絕事件中——第四紀滅絕事件,一直過渡到全新世。此次的滅絕基本都在於大體重的哺乳動物,除了寒冷氣候的影響,人類也在這個期間快速發展。
以人類獵殺的假說來看,人類在早期的進化中發明了工具,生產力的提升讓人類有了能力開始遷徙至其他地方。這個時期挖掘出的巨型動物遺骸不少還伴有人類的狩獵工具和遺骸。
支援該說法最大的的依據是澳洲的滅絕事件遠早於冰期和氣溫的改變,離此最近的紐西蘭也在期間不斷髮生滅絕。而北美洲、南美洲以及馬達加斯加雖然沒有遭受氣候帶來的惡劣影響,卻也有滅絕性的事件,與其他地方存在的共同點都有人類的活動。
更新世時期的氣候變化劇烈,北半球的大範圍的冰川活動,讓冰期和間冰期多次交替,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冰河期導致大量的素食動物得不到更多的食物,美洲大地獺也在這個時期適應寒冷氣候生活在美洲大陸。
到了兩萬年前,人類進入美洲後,開始了大範圍的活動和發展。對許多哺乳動物進行獵殺,其中不乏猛獁象、地獺這類巨型動物,人類活動的影響也加速了動物們滅絕的程序。這類大型生物和猛獁象一樣沒能逃脫滅絕的命運,安地列斯群島的地獺雖比美洲地獺生存時間更長,但大約在8000年前,地獺便消失了蹤跡。
最後的發現
美洲作為人類最後涉足的大陸,美洲大陸的物種滅絕對比其他地方似乎也顯得沒有那麼迅速。地獺滅絕的時間並不算長,除了有大量的化石外,在南美洲一些地區的洞穴和火山口還有天然形成的地獺木乃伊。直到今天,還有關於地獺的目擊傳聞,不過考慮到這些傳聞大多都是當地人的一些未知描述,如此龐大的生物在南美洲雨林裡活動不可能完全隱藏蹤跡,地獺的滅絕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結語
第四紀元的大滅絕除了惡劣的氣候影響,從生存條件的另一方面來說,還有人類的演變發展,各種假說的推論也建立在人類活動之上。不管是病毒侵害一說還是過度捕殺一說,人類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視。美洲大地獺在數萬年間的生存中最後也只留下曾經居住過的洞穴,上面的劃痕見證過這個族群的繁盛。
到了今天,人類已經是地球上最強大的物種,有著高科技和強大的生產能力,但我們依舊生活在地球上。對於人類來說,地球就像曾經樹獺生活過的洞穴一般。未來瞬息萬變,如果沒有應對辦法,那麼人類世界也可能在未來面臨曾經這些物種所經歷過的問題,做出正確的改變,才能應對不同的變化得以繼續生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