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中植科學獎”評獎理事會決議將2021年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
本尼迪克特·格羅斯
(Benedict Hyman Gross)
唐·查吉爾
(Don Bernard Zagier)
本尼迪克特·格羅斯(美國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數學榮休教授)和唐·查吉爾(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數學研究所教授)共同建立了Gross-Zagier公式。該公式將Heegner點的高度與相應橢圓曲線Zeta函式的中心導數聯絡在一起,並推動Birch和Swinnerton-Dyer(BSD)猜想取得重大突破。此外,這一公式應用在諸多長時間懸而未決的問題上,對近幾十年來的數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尼迪克特 · 格羅斯
格羅斯教授在自守形式以及其他領域也作出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其中Gan-Gross-Prasad猜想已成為當今數學研究的核心之一。
唐 · 查吉爾
查吉爾教授在模形式和特殊函式上開展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工作,解決了從拓撲、模空間到幾何、數學物理等多個領域中的大量問題。
點選邊框調出影片工具條
“復旦-中植科學獎”由復旦大學和中植企業集團於2015年合作設立,用以表彰在生物醫學、物理和數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今年是第六屆“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數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每位獲獎者將獲得證書與獎盃,並共享由中植企業集團捐贈的稅前3,000,000人民幣獎金。
頒獎典禮將於2021年12月19日在上海舉行(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外獲獎人或需線上出席頒獎典禮)。
設獎初衷
“復旦-中植科學獎”設立的初衷是透過搭建科技創新的國際研討、交流和分享平臺,集聚全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提升中國科技競爭力,為世界頂級科技獎項儲備人才。
獎項的評選堅持“優中選優、寧缺毋濫”原則,候選人須為在世的相關領域科學家,不限國籍,其原創性、基礎性和突破性的科研成果能顯著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素質及精神文明,並能代表當今全球科技創新的最前沿水平。
歷屆獲獎人
2016年(生物醫學領域)
詹姆斯·艾莉森(James P. Allison)
本庶佑(Tasuku Honjo)
2017年(物理領域)
雷納·韋斯(Rainer Weiss)
基普·史蒂芬·索恩(Kip Stephen Thorne)
巴里·克拉克·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
2018年(數學領域):
英格麗·多貝西(Ingrid Daubechies)
2019年(生物醫學領域):
盧煜明(Yuk Ming Dennis Lo)
2020年(物理領域)
邁克爾·貝里(Michael V. Berry)
查爾斯·凱恩(Charles L. Kane)
薛其坤(Qikun Xue)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首屆“復旦-中植科學獎”獲獎者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和本庶佑(Tasuku Honjo)因“對腫瘤負性免疫調節的抑制治療方法”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7年9月,第二屆“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在引力波領域做出突出科學貢獻的三位科學家,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Thorne)、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三位科學家同年10月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評獎流程
2021年1月,評獎工作啟動
秘書處在評獎資深委員會的指導下,邀請八位海內外資深數學學家組成遴選委員會。
2021年7月,遴選委員會初審
遴選委員會召開線上會議。會上評委們進行多輪投票,產生了兩組候選人。遴選委員會起草的候選人報告正式提交由諾貝爾獎得主組成的資深委員會預審。
2021年8月,資深委員會終審
資深委員會主席、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主持終評線上會議。會上各位評委就候選人的工作價值、發展前景,以及各候選人獲得其他國際學術大獎的可能性展開討論。最終,資深委員會投票表決一致同意將2021年“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本尼迪克特·格羅斯(Benedict Hyman Gross)、唐·查吉爾(Don Bernard Zagier)。
2021年9月,全球公告2021年“復旦-中植科學獎”獲獎人。
2021年12月19日,舉辦2021年“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
(秘書處將密切關注疫情發展及國內外相關政策,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作出調整。初定頒獎典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邀請海外嘉賓線上出席大會。)
來 源
高等學術研究院
組 稿
融媒體中心
封面製圖
汪禎儀
責 編
汪禎儀
編 輯
卞凱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