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我生兒子的時候,剖腹產,兒子的呼吸系統不太好,出生母嬰分離。三天後送回,發現兒子手腕上有這樣手圈 ,XX房間X床XX之子,手圈很難解開,直到出院回家用剪刀才剪開。
圖片是網友所發的照片(借用),當時我們孩子用的手圈跟他類似。線是農村人用來納鞋底兒的,很結實。
從這些實物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醫院即便沒有手環也是有手圈的,而且手圈是特別結實,不容易被解開換掉的。
大家看到眾多網友的評價,我們就知道手圈這個東西確實是存在的。而且在眾多的醫院都是這麼做的,這麼多的醫院都是用它來識別新生兒的身份。怎麼淮河醫院就不承認手圈了呢?他們認為嬰兒手上沒有手環,沒有手環就給他們錯換嬰兒創造的條件,那綁在嬰兒手上的紗布手圈就不是手環嗎?
綁在手上的手圈跟手環的作用不一樣嗎?如果沒有作用,為什麼在手上綁上紗布的手圈呢?
1982年衛生部就頒佈了工作流程。明確要求新生兒出生後帶上手圈送入嬰兒室。手圈是用於識別嬰兒身份的重要標誌。衛生部頒佈實施了10年管理規定,一個評上三甲的淮河醫院,竟然沒有按照衛生部的要求去做,這怎能不讓人生疑呢?
9月18日的庭審結束,杜新枝郭希寬非常滿意,“錯換,錯換,不錯,不錯,就是錯換。”他們為什麼要否認紗布手圈就是手環呢?
承認紗布手圈就是手環,也就是承認有偷換的可能性。淮河醫院的醫護人員已經否認了在洗澡的環節將嬰兒錯換可能性,這個紗布手環又綁得那麼結實,怎麼能夠隨隨便便的被開啟呢?承認手圈就是手環,那必然是偷換 ,非偷換不可能出現錯換。
手圈≠手環,杜新枝和大藥房的否認,難道就可以為所欲為?比他們等級低的醫院有紗布手圈,這個紗布手圈,就是用來識別嬰兒的身份手環,否則的話,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
比大藥房級別低的醫院都有手圈,爭評三甲淮河醫院怎能沒有?大藥房管理制度應該沒有問題,否則評不上三甲。管理制度沒有問題的大藥房,孩子卻出現了錯換,那隻能是偷換了吧!否則制度就是形同虛設,評三甲評的手段不正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