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活動是幼兒園的一項常見活動,其核心價值是滿足幼兒親近大自然的需要。種植活動益處良多,對一線教師而言卻並非易事。教師本身知識和技能的儲備不足,種植區域在空間、方位上的侷限是主要問題。那麼,如何真正讓幼兒親歷種植呢?我們在班級陽臺開闢種植地,試圖解決若干難題,探求有效價值。
種植前規劃——整合時空進行多樣化種植
班級陽臺大多狹小,為突破空間侷限,我們充分利用條件,嘗試立體種植。
“垂直—平面”立體空間的有效利用。垂直空間上,利用不同作物生長時間差,藉助懸掛材料進行交叉種植。如在陽臺柵欄邊放置馬槽,種植生長週期長的爬藤類作物,同時在柵欄上懸掛吊筐,在裡面種小青菜。青菜收穫時爬藤作物剛剛拔高,便可撤去吊筐讓爬藤植物繼續生長。平面空間上,種植區可與班級其他活動區域有效整合。如將美工區放在陽臺,讓孩子們在一片鬱鬱蔥蔥中塗鴉作畫。又如,透過觀察植物,孩子們用彩泥進行“陽臺的作物”“陽臺的顏色”創作。還可以在陽臺放置長桌,孩子們用採摘的葉子玩拓印,為種養的植物寫生、做觀察記錄等。
根據研究需要,還可以在陽臺創設實驗基地。如創設暗房,讓幼兒觀察對比不同光照條件下綠豆芽的生長變化;又如創設樣本基地,我們在班級陽臺和戶外菜地同時種植了一批玉米,湊巧的是,戶外菜地因光照遮擋玉米長得瘦弱,而陽臺玉米卻因光照充足而長勢旺盛,孩子們透過對比觀察充分感受到了陽光對玉米生長的強大作用。
“短—中—長”生長週期的有效銜接。植物花開各有時,能夠帶給孩子們豐富的感知體驗。短期種植的有水培和菌菇類,如水培豆芽,約兩週時間即可經歷播種、發芽到收穫的全過程。中期種植的有綠葉蔬菜類,如生菜,生長週期約一個月,也可種植土豆等地下根莖類作物,幼兒透過對比觀察,感受不同的生長和收穫。長期種植的有爬藤類作物,如絲瓜、南瓜等,它們在整個學期呈現出緩慢的生長變化。如會生長出攀緣而上的纏繞莖,對幼兒來說是有趣的現象。還有番茄、茄子等易照養作物,能讓幼兒充分體驗豐收的喜悅。
種植中跟進——解決親歷種植的幾個難題
種植活動的關鍵在於引導幼兒親歷種植,但幼兒總是會出現注意力轉移、行動懈怠等問題,如何支援幼兒更積極有效地投入其中呢?
落實到人,任務驅動。幼兒具有強烈的物權歸屬,我們應充分利用其心理特點,將種植落實到個人,並利用多種方式增進幼兒與種植活動的聯結。如種植前,孩子們透過家園配合調查,準備自己的小種子。接著是集體播種,有趣的是,相比苗種,孩子們對親手播種的作物更有耐心,他們賦予種子生命,見證生命的成長,這種歸屬和責任感是推進行動的有效力量。我們還和孩子們一起做標籤,畫上小種子收穫後的樣子,寫上學號,增強自我歸屬感和期待感。
精準定量,解決澆水難題。種植中對成人來說的簡單事兒,對幼兒來說卻並非易事。如澆水,種植初期孩子們可能熱衷於反覆澆水而澆死植物,後期又可能因倦於澆水而乾死植物,於是我們引導孩子們觀察澆水過多導致的爛根,以及幾天不澆水而導致的乾枯現象。同時透過家園合作,調查究竟要澆多少水、如何澆水。我們也改進澆水工具,從原來的成人水壺到兒童水壺,並精準定位到“澆幾壺”。如今,孩子們已學會一邊數數,一邊從根部給植物細心澆水。
及時捕捉,持續生成經驗。幼兒在親歷種植中總會有很多發現,教師應帶著課程的眼光及時捕捉有價值的發現,去支援幼兒持續性地生成新經驗。比如在照顧番茄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番茄苗倒了”,於是我們開展了給番茄搭支架的活動,這份經驗在之後為長豇豆、四季豆搭支架中繼續延伸,這讓我們看到幼兒的興趣和經驗在持續遞增。又如“菜葉被蟲子吃了”“葫蘆為什麼變黑了”等充滿童趣的發現和問題,我們據此展開捉蟲大行動、施肥堆肥等活動,讓幼兒的發現和課程、科學種養緊密聯絡起來。
種植活動中衍生出幸福文化
種植活動不僅具有科學探究和勞動價值,還可與具有儀式感的文化結合,衍生更多愛和情感價值。
這源於班級“生日餐”的嘗試。每個孩子生日那天,大家會採摘陽臺種植的作物,為小壽星做一份生日餐:4月份,豆芽、蘑菇和毛毛菜收穫,我們做了美味的長壽麵。5月份,我們用土豆做炸薯條,雖然每粒只有拇指大小,但小壽星說“很好吃”。6月份,四季豆和長豇豆成熟,乾菜炒豆角做的長壽麵獨具紹興老味道。我們還添置了美麗的餐具,增強用餐的儀式感,同時製作生日影片發到家長群中,讓爸爸媽媽共同見證孩子們分享幸福的時刻。
生日餐賦予了種植收穫更深層次的幸福味道,這味道不僅指收穫本身,更是孩子們透過親自勞動為他人帶去的美味和快樂。
(作者:俞潔 單位系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中心幼兒園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