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者梨木記者劉冰
6歲男孩兒沉默寡言,與外界發生衝突時,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卻養成了咬嘴唇的習慣。半年前,他上學前班兒,新的環境讓他無所適從,嘴唇常常被他咬得鮮血直流,可父母卻束手無策,不知他的憤怒和焦慮來自哪裡?
然而,當家長靜下心來,回溯過往,所有的疑問,均能在孩子幼年的成長階段找到答案。
現在一提起我兒子,我就心疼。那天去看了心理醫生,醫生說我兒子皮皮咬嘴唇的行為是因為他的焦慮無處釋放,他在攻擊自己。
一想到我兒子那麼小,那麼無助,我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淚。看到他一言不發,狠命咬嘴唇的樣子,我心都碎了。如果可以,我願意替他承受一切的壓力和痛苦,可我除了乾著急之外,什麼忙都幫不上。
我心疼孩子掉眼淚,皮皮的爸爸也心疼孩子,可男人表達擔憂的方法就是以暴制暴。每當皮皮咬嘴唇的時候,皮皮的爸爸都會厲聲制止,如果沒有效果,他就會打皮皮。
當時可能起到制止的效果了,可是我們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皮皮又會加倍地咬嘴唇,他爸看見了又會動手管教,就形成了惡性迴圈。
我今天把我兒子的情況說出來,就是想給廣大家長提個醒兒,儘量不要錯過孩子的成長階段。錢可以再賺,可是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我和我丈夫非常虧欠皮皮,皮皮四歲以前,一直是姥姥姥爺帶大的。我和他爸爸一直忙著做生意,直到皮皮能上幼兒園了,我們才把他接回來與我們同住。
當時就想著為了孩子辛苦點兒多賺一些錢,可如今看來,我們錯得太離譜了,竟然為了錢,失去了那麼寶貴的時光。
皮皮的姥姥姥爺都非常寵愛皮皮,但他們畢竟無法代替我和皮皮的爸爸。我們把皮皮接回家之後,首先就注意到他特別內向,不願意說話。
別人家的孩子,總願意提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可皮皮就連買小食品他都不會說出自己想要的,習慣了被動接受。起初我以為是孩子換了環境跟我們不親近,可一年過去了,仍不見有好轉。
這期間我也看了一些育兒的書,也諮詢過育兒專家。當時有一位專家提醒我,幼年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性格會很孤僻,而且在表達自身情緒方面不像普通孩子那樣順暢。聽後我就著急了,看了好多關於孩子情緒認知和管理這方面的書。
我這才知道,原來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表達情緒也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此後我格外注意在這些方面與皮皮溝通。
如今想來,多虧那位專家的提醒,才讓我和我兒子之間留下一扇可以溝通的窗戶。否則,後果更加難以料想。
我丈夫深信棍棒之下出孝子,他就是被我公公從小打到大的,他的眉骨上至今仍能看到一道疤痕,就是當初被我公公打的。所以皮皮一出現讓他無法理解的狀況,他就以為是孩子故意調皮搗蛋,他就動手打孩子。
之前,我攔過一次,他暴跳如雷,明令禁止我在他管教孩子的時候插手,他覺得這樣不利於他樹立威信。雖然我不贊同,卻也只能聽他的。
可我丈夫的棍棒教育只讓孩子越來越怕他,去年父親節,我帶著皮皮去給他爸爸挑選禮物。我問他你愛爸爸嗎?皮皮沉默什麼也沒說。我引導他,“爸爸那麼愛你,你也要愛爸爸啊。”皮皮卻說,“爸爸不愛我。”聽了孩子這樣說,我心裡很難過。
我們夫妻倆開始反省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缺失,是因為半年前,皮皮出了問題。皮皮有一個小毛病,他特別願意咬嘴唇上的死皮,之前我就發現過,那個時候很輕微,我只是單純地告訴他不應該這樣做。
情況變嚴重是在2015年11月中旬,我給皮皮找了一個培訓機構提前學一下小學一年級的課程,他認識了一些新同學和新老師。或許是新環境他不適應,有時候跟同學就會起摩擦。都是些你碰我一下,我踩你一腳的小事兒。
有時候老師看到了,就會處理,老師若不知道,他也不會跟對方交涉溝通,只知道生氣,咬嘴唇。有時候嘴唇都被他咬出血了,你問他怎麼了,他也不告訴你。我是又急又心疼,皮皮爸也著急心疼,可他除了動手揍孩子沒有別的辦法。
最近,我們全家做了心理諮詢,皮皮的狀況也有了改善。希望家長們,一定要引以為戒,千萬不要習慣性地以大人的思維來理解孩子,進而忽略了孩子的情緒問題。也要儘可能地多陪伴孩子,因為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是天下最好的禮物。
心靈面對面
先共情,再處理問題
長春大愛心理諮詢中心主任諮詢師尹航
記者:從梨木的敘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她丈夫粗暴的育兒方式以及他們夫妻二人並不平等的關係,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那麼他們夫妻倆當務之急要做出哪些調整?
尹航:對於我們自身沒有的東西,我們就給不出來,比如我們沒有錢,我們就給不出錢,我們沒有愛,也就給不出愛。當我們內在俱足時,給出的才是豐盛和圓滿。如果父母不能學會溫柔地對待彼此和自己,那孩子遇到困惑時也不會恰當地處理情緒。
這個孩子對外展露出不滿的情緒時,就會受到父親的暴力對待,受到壓制,這種情況下,攻擊就轉為對自己,父母失職沒有學會如何處理好情緒,所以孩子也看不到出路。
這對夫妻先要學會尊重彼此,尊重情緒,真實的面對種種發生,以疏導為主,傾聽孩子的心聲,要記得你給出什麼,孩子就會成為什麼,希望孩子不傷害自己,父母就先從學會愛自己開始吧。
記者:皮皮的案例給廣大家長提了一個醒兒,為了避免類似狀況發生,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應該怎樣分工?
尹航:一切的分工都以愛為前提,尊重為前提。父親將重點放在培養孩子有信心,勇氣,力量的品質上,母親將重點放在培養孩子慈悲,友愛,善良的品質上。父親在生活中充分發揮出陽效能量,比如處事果敢堅毅,不斷挑戰征服不同的領域等,滋養孩子的陽效能量。
母親充分發揮出陰效能量,比如溫柔如水來滋養孩子的陰效能量,當父母互相愛彼此,男人能像個男人的樣子,女人能像個女人的樣子,孩子就不會混亂,孩子就會將陽效能量和陰效能量整合在一起,生命變得完整。
記者:孩子在年幼的時候,需要學習如何表達情緒,那麼家長應該做出哪些努力與引導?
尹航:先共情,再處理問題。允許孩子自由順暢真實地表達自己,是我們作為家長要支援和引導孩子的重點。當孩子不能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時,很多委屈,憤怒,愧疚等負面情緒會壓抑在心中,對身心健康都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家長要引導孩子體驗完整的情緒,當孩子想哭時就允許他哭出來,釋放真實的情感,這個時候家長要做到的是共情,理解孩子情緒的發生,讓孩子學會面對這個情緒,引導孩子看到他的內在發生了什麼,讓孩子看到除了委屈流淚外還有更多的選擇,不是隻有流淚一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