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的孩子突然哀求您要呆在家裡不想上學了,您千萬別慌,看看美國專業心理醫生珍·曼是怎樣分析這一情況為你支招的吧:)
幾年前,一位母親為了她的女兒來諮詢我:她的女兒,勞拉,發脾氣拒絕去上學了。身為母親的她,弄不明白,為什麼早先勞拉似乎很喜歡她的老師和同學,並且上學一年級時過得很愉快,現在卻變了個樣?
經過一番溝通了解後,我理清了其中的頭緒。勞拉近日因為得了流感呆在家裡,在這段時間裡,她不但得到母親極為細緻的精心照顧,而且“因禍得福”般地享受到了看電視的自由——想看多少電視就看多少電視。現在病好了,該回學校上課了,勞拉一萬個不情願,於是她開始脾氣發作——因為她覺得與去學校相比,在家盡情地看電視會更好玩、更合她的意!
為了逃學而採用裝病、哭鬧、纏人或抗議脫掉睡衣等等行為,對於小學生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不足為奇。這通常可能只是孩子走向獨立的過程中的一個小退步,但有時也可能是孩子產生焦慮問題的標誌。不論原因是什麼,你都應採取一些適當的措施和對策讓您的寶貝重返學校。
認知孩子的恐懼
我們可能會認為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在人生的旅程裡是低層次的、初級水平的,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上學很辛苦!學習守規矩、練習新技能,這些都要付出辛苦和努力。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剛剛度過一個極輕鬆、極舒心的寒假,在這期間,他盡情享用最喜歡的美食,一整個上午都依偎在你身邊——或者像勞拉一樣,有了某種“念家”的理由——那麼,很有可能,他會毫不客氣地選擇在家的輕鬆,而決不希望重回學校辛苦奮鬥。
還有,從5歲起,當孩子們開始意識到身為人類的我們其實是脆弱的,焦慮就會自然地激增。無論他們的生活多麼穩定,孩子們可能會對死亡、受傷或失去父母產生恐懼——尤其是當新聞上播報有可怕的事情發生時。他們可能會擔心自己這邊在上學時,那邊一些不好的事情會發生在他們的父母身上——或者發生在他們自己身上——總之,他們覺得這樣不能互相保護彼此,從而產生焦慮。要知道,孩子們在這個年齡即享受他們新的獨立,但他們又害怕獨立。
減少不當的樂趣
正如勞拉的父母所遇到的情況那樣,有時孩子想逃避學校僅僅是因為他們覺得家是更舒適的環境,或者說是他們更喜歡呆的環境。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改變他們的想法,讓他們覺得上學是有趣的、而呆在家裡是很無聊、乏味的。
當孩子早上抱怨頭痛的時候,你首先要判斷他是否真的病了。如果沒有發燒、嘔吐或其它更確切的跡象表明他/她真的生病了,你就要堅定你的態度:敦促他/她去上學。你可以說:“寶貝,去上學吧,應該沒什麼問題。如果真的有事,你可以讓老師通知我,好嗎?現在,我們先去上學。”即使這樣的僵持過程讓你覺得像一場拉鋸戰,你也要堅定你的立場——堅持要讓你的孩子出門上學去。
但是,如果孩子確有生病的跡象,或因猶疑而選擇讓他在家休息的話——當然,你可能覺得他此刻很“脆弱”而多照顧他些——但是,請注意!不要讓他生病的一天變成玩樂的一天。不要讓他在這一天看電視、玩手機或大吃大喝。一旦他/她知道生病休息的一天很無聊、無趣,他們就會可能更迫不及待地想回學校課堂了。
弄清情況
你的孩子可能會擔心某個具體的問題,比如公交車問題或學校霸凌等等,但他那時可能還不能很好地表達或理解他想要避免什麼。如果他說因為肚子疼而不想去上學,你可以試著幫他把一些因果關係聯絡起來,對他說:“你知道,有時候我擔心某事會遲到時肚子也會疼。但如果我想到要準時些,我的肚子通常就不會疼了。那麼,你在擔心什麼?可以告訴媽媽嗎?”透過溝通交流後,你可能會發現有個孩子在課堂上對他很刻薄或威脅他,或者他害怕自己會像在新聞上看到的那樣被騙。如果他不能用語言表達出出了什麼問題,請及時地跟他的老師聯絡溝通了解一下情況。
一旦你發現了真正的問題所在,請儘快和他的老師(或學校輔導員)談談解決方案,尤其是霸凌問題的時候。通常,他的老師給予的一點額外的關注,或者早點送他到學校,或者自己增加多一些和孩子一起閱讀和交談的機會——問題可能就解決了。還有,一個小技巧,在孩子的小房間裡放一張全家福也會有幫助。
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一直抗拒上學,心煩意亂,哭個不停,或者表現出其他焦慮的跡象,比如做噩夢或害怕獨自一人,請及時向你的兒科醫生諮詢一下,以求助於專注於兒童焦慮的心理治療師。我認識的另一位母親在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意識到有些不對勁:安妮總是擔心自己會說錯話或做錯事。後來,她在一位悉心照料她的老師的幫助下還是成功了。當時,安妮在一年級時,她的焦慮有些相當嚴重,她試圖尿溼自己,希望她的衣服太溼而達到不能去上學的目的。經過兩年的心理治療,安妮進步很大,在學校表現得很好了。
記住,孩子每升學進入一個新的年級就是一大進步,但是在向前進步的時候也可能會伴隨著退步的風險。請多多鼓勵你的孩子說,“這可能有點難,但我相信你能處理好!你能做到!”讓她知道自己可以克服問題、戰勝困難,這可能是她在學校內外學到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我 @追新趕閱是一名教育工作愛好者,喜歡實踐與分享國內外事無鉅細的育兒、教育新知先見,期寄在這裡同您一起耕耘出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願華納百川:洋為中用、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