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在蘇聯的支援下,北朝鮮向南韓民國發起了統一半島的朝鮮戰爭,由此遠東局勢一下子又變得硝煙瀰漫。
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此時此刻,剛成立一週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預料到了未來局勢的發展,為了避免當年“甲午海戰”的歷史在這個新生的國家重演,中央將四野最精銳的幾個軍緊急調往東北組成了“東北邊防軍”,而“欲知兵者,必先選將”,入朝參戰非同小可,更何況是同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參戰,於是中央點名要求三野的代司令員粟總擔此重任,隨時做好入朝參戰的準備。
然而,由於粟總的身體卻讓他無緣朝鮮戰爭,早在朝戰爆發之前,粟總便著手準備“金門戰役”,可是在“金門戰役”前夕,粟總突然暈倒,自此之後回到青島調養,雖然和在南京時候相比,症狀已經減輕了不少,可是他的手還是抖得厲害,每日閱讀不能超過20分鐘。
也因此,粟總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前往朝鮮之後,中央啟動了第二套方案想讓林總前去朝鮮指揮作戰,可是林總一是不同意打這場戰爭;二來身體也是出了點狀況。
也因此,最終這個艱鉅的使命落到了彭老總身上。
當然,我們今天考慮的問題是為何當年中央首選的是粟總,而非林總呢?
我們從表面來看,林總擔任志願軍司令更適合:
- 首先第一條四野的兵都是林總的老部下,林總對他們也很熟悉,因此彼此之間也能夠密切配合;
- 其二林總在東北有過三年的指揮經驗,當時的四野之中也有不少朝鮮將領,因此和朝鮮方面之間的聯絡也會很順暢。
可是,中央偏偏選擇讓粟總擔任,這當然不是說粟總的軍事能力就比林總強,坦白來說兩人的指揮能力各有千秋,可是當時朝鮮戰場上的實際情況去考慮確實是粟總更合適。
粟總擅長打逆風仗
林總的打仗特點是精於算計,指揮作戰非常謹慎,力求穩紮穩打,不打無把握之仗,也正是因為此林總的四野是四大野戰軍之中戰損最小的,可也正是因為此一點也不再首選之列。
就拿遼瀋戰役來說吧,就攻錦州一事就和中央產生的分歧,當時林總的意見是先打長春次打錦州,因為攻打錦州屬於長途奔襲,同時呢?關內的國軍部隊有隨時增援的可能,固守瀋陽的衛立煌軍團也可能在攻打錦州的時候半路襲擊,因此秉著萬事求穩的方法林總想要先攻打長春再攻打錦州。
然而,事實證明是林總想到的對面的衛立煌也想到了,他想引誘衛立煌從瀋陽出兵的圖謀也最終破產,因此林總不得不放棄攻打長春執行中央的戰略攻打錦州。
的確,林總的謹慎性格讓四野的軍隊幾乎無往不利,可是也正是因為其過於謹慎,對於朝鮮戰爭他持反對態度,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不一定能打得過美軍。
抗美援朝我們要面對的是當時世界第一號的強國美國,有許多的惡仗和硬仗要打,林總的這種過於謹慎的性格反而可能會坐失戰機,因此只有派遣一個膽大心細的指揮員反而可能會好一點。
而善於打硬仗惡仗的除了彭老總之外,粟總也是這方面的天才,和林總穩紮穩打的作戰方式來說,粟總的作戰方式是能打、會打、敢打,他的作戰特點是膽大心細,而且往往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因此華野是三大野戰軍之中殲敵數量最多的。
就拿孟良崮戰役來說,當時所有的人都為粟老總倒吸了一口涼氣,外圍國民黨的24個師45萬大軍正朝著孟良崮開來要來個中心開花,而我解放軍戰士在兵力上僅僅只有27萬人,又沒有攻堅的重武器,面對孟良崮這樣地形險要的山區其實是很困難的。
可是就是在這麼困難的情況下,張靈甫的整編74師硬是被粟總打下來了,整編74師號稱“御林軍”是精銳中的精銳,事後林總也稱讚道:“粟裕盡打神仙仗”,事後主席也曾經評價道:“你殲滅74師有兩個人沒有想到,一個是老蔣,一個就是我。”
之後的淮海戰役更是如此,徐州戰場上有將近80萬老蔣的軍隊,而且其都是老蔣的精銳美械師,華野加中野加起來才只有60萬人,武器裝備還不如人家。
可是,就是在這麼困難的情況下,粟總居然硬是把這鍋“夾生飯”給吃了下去,先是來了個小淮海戰役包圍了黃百韜兵團,並在預定的期限內覆滅了黃百韜兵團,這一下直接把老蔣打懵了,前來救援的黃維兵團不但沒有達成救援目的,自己還被包圍了。
在達到了戰略的第一期的戰略目的之後,粟總將小淮海打成了大淮海,以24萬疲憊之軍包圍了杜聿明30萬大軍,之後分割包圍讓杜聿明各部隊之間無法協同作戰。
縱觀粟總在解放戰爭之中的戰鬥來看,其每一場仗幾乎都是在絕境之中翻盤的,所以才會才會稱讚道:“這鍋夾生飯硬是讓他吃了下去。”
朝鮮戰場,志願軍要面對的是裝備精良的美軍,就從對手的等級來說,志願軍就要做好打硬仗、惡仗以及逆風仗的準備,林總的大兵團指揮能力不亞於粟總,可是就在這一點上不如粟總。
而彭老總和粟總就是非常擅長打這一類仗,而且比起彭老總來說,粟總也更會打巧仗,之所以粟總是志願軍司令員的第一候選人就是因為其軍事上的成就。
粟總本人也同意入朝作戰
抗美援朝最終林總失之交臂的原因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不支援志願軍入朝作戰,而且他認為就算是入朝作戰也只是小規模的小打小鬧,也正是因為此一點最終才由彭老總擔任。
不過,很多人對於粟總在入朝前夕病倒的情況感覺很“耐人尋味”,認為他和林總一樣,也不支援入朝作戰,可是事實上我們從資料整理來看,在入朝作戰這方面,粟總在戰略上和中央是高度保持一致的,我們就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一點就是當年粟總和陳老總的談話之中,朝鮮戰爭爆發之後,中央在1950年7月10日召開了會議,會議上通過了東北邊防軍的組成以及粟總擔任志願軍司令的決議,這是中央第一次點名粟總擔任志願軍司令。
會後不久,主席親自打電話給當時擔任上海市長的陳老總傳達了中央的精神並交代了任務,其中一個任務就是向粟總傳達隨時入朝參戰的準備。
事實上,當得知美國入侵朝鮮和派出第七艦隊的時候,粟總也已經留意到了方方面面的情況,在和陳老總的交談之中,他也高度認可中央的想法:
“來者不善!中央指出的對,防人之心不可無,特別是美帝國主義,它的侵略本性是不會改變的。”
也就是說和林總明確表態反對出兵的態度相比,粟總本身在戰略上也是認可中央考慮問題的角度的。
在得到了中央明確要求他擔任志願軍司令的時候,粟總也積極聽從中央的調遣,在入朝作戰前,粟總專門收集了美軍的作戰資料,這其中包括了聯合國軍的作戰特定、武器裝備等等,尤其是美軍的空軍粟總尤為關注。
在收集資料的同時,粟總還特地要求中央配合9兵團入朝作戰,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和四野部隊之間的協調問題。
從這幾件事情可以看出,在戰略上粟總是和中央高度吻合的,在對入朝作戰上,粟總也專門做了詳細的準備。
中央也考慮到粟總和四野的同志可能不熟悉,為此特地派了一個四野出身同時又和粟總共過事的肖勁光大將擔任粟總的副手,在紅軍時期,肖勁光曾經擔任紅七軍團的政委,粟總則擔任過參謀長,兩人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很好。
入朝作戰前夕,唯有粟總抽的開身
在當時,我軍經過了20多年的武裝革命鬥爭,新中國開國之初可謂是名將雲集,可是在這千千萬萬的將領之中,擁有大兵團作戰經驗的人可謂是寥寥無幾,從當時情況來看唯有粟總、徐帥、劉帥、彭老總、林總以及陳賡大將,然而從1950年6月至7月的情況來看,當時能夠抽的開身前往朝鮮的唯有粟總。
彭老總在解放戰爭後期率軍挺進大西北,以摧枯拉朽之勢打垮了西北馬家軍,在這之後致力於西北五省的經濟建設;徐帥的身體一直是一個大問題,在解放戰爭太原戰役的時候一直要坐在擔架上才能指揮戰鬥,之後更是因為身體實在負擔不了高強度的工作只能在這之後交由彭老總指揮;林總的身體也是如此,相較徐帥他的身體情況稍微好一點,可是當年38年的那次意外讓他的身體一直落下了後遺症,怕光、怕水、怕風,同時當時他也進入了軍委,工作比較繁重,也確實抽不開身;而陳賡大將當時和劉帥挺進大西北,之後又奉調支援越南抗法;而劉帥此時此刻經略西南,同時也奉中央的命令組建軍事學院來應對未來的戰爭。
所以從1950年6月至7月的情況來看,當時能夠迅速抽身前往前線的唯有粟總,因為金門戰役的失敗,東南方面暫時陷入了停滯狀態,而且三野離開了粟總同樣有陳老總可以坐鎮,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
所以經過多方面比較,無論從軍事方面、人員排程方面以及思想上面,粟總無疑是當時最合適的人員,對於入朝參戰他也表現了很高的積極性,在入朝前線他針對美軍的戰術和空軍等問題都做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
不過就在入朝作戰的前一刻,繁重的工作又讓粟總病倒了,此時朝鮮的戰火已經快燒到鴨綠江邊了,而林總又不支援入朝作戰,於是中央最後不得不啟動第三套預警方案,此時西北的情況也已經明朗,中央火速調集彭老總進京擔負援朝作戰,這個最艱鉅最困難的任務又一次落到了彭老總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