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武志紅 張罐子
責編 | 陳沉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我們生活中,有兩類完全不同的人。
一類是,想的多,做的少。
跟這類人聊天,會發現他們聊得非常精彩,有很多想做的事,很渴望去展現自己。
但事實上,他們的現實生活一團糟。
因為他們往往只是停留在「想」,非常缺乏行動力。
所以他想的東西都沒實現,總被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消耗著。
這時就形成了「內耗」。
另一類是,做的多,想的少。
這類人,會把注意力放在怎麼實現上。
想做什麼,很快就會去執行,行動力非常強。
所以即使在執行時遭遇挫折,也很少會留下遺憾,整個人過得酣暢淋漓。
據我瞭解,很多人都處於第一種狀態:
想的比做的多。
但實際上,能果敢地把內在想法「外化」到現實的人,往往會活得更舒展,也更容易在外部世界獲得成就。
所以,想要“反內耗”,活得更舒服,「外化」很重要。
所謂「外化」,簡單來講就是:
把內心想做的事情,轉化成外部現實。
例如,有的人在不喜歡的行業呆了很久,每天都過得很煎熬,也沒什麼成長,非常想換新工作。
但遲遲不開始做準備,始終耗在裡面。
這就是心靈沒有外化的表現。
相反,如果他們行動起來,去了解其他行業和市場需求,去總結自己的經驗,更新簡歷。
這種把自己的內在想法付諸現實的過程,就是「外化」。
總的來說,就是做的比想的多。
但為什麼很多人只能想想,總是沒辦法付諸行動呢?
在這背後,隱藏著2種心理機制。
① 逃避「外化」失敗後產生的羞恥感。
② 追求對自己和對外部世界的可控感。
我曾有一位男性來訪者,一直很難建立戀愛關係。
對於他來說,追求女生,只能袒露一次“我喜歡你”。
如果對方表達了一點拒絕的意思,他就會退縮回去,不會再袒露第二次。
但於正常人而言,如果不深入交流,不加深瞭解,戀愛是很難成的。
後來,和他交談才發現,原來他曾旁觀自己的朋友,苦追一個女孩,三四年都沒有成功。
這個過程,讓他覺得太可怕了。
所以他一直告訴自己:決不允許這種命運落在我的頭上。
據我觀察,很多人都會抱有這種願望。
表面上,這的確能讓人生處於一種可控之中。
不會讓人經歷大起大落,從而避免體驗那些嚴重的羞恥感、失敗感。
然而,一旦習慣甚至依賴這種可控感,不把自己重要的內在動力「外化」出來,會出現很多問題。
具體來講,有以下3個後果。
首先,這會造成嚴重的內耗。
我特別贊同一個說法:
如果希望自己心理健康,要多去外部世界做一些事情,減少自己的內在對話。
如果沒有這股勁,會變得非常封閉,和現實產生一種割裂感。
這指的就是,當「外化」得不到基本實現,會變成大量的自我對話。
我曾有位來訪者,不工作,不社交,但每天都累到不行。
因為,雖然她什麼都不做,但想法非常多。
一方面,她要控制源源不斷的想法;
另一方面,還要接受想法和現實的差距。
行動起來,特別沉重,特別難。
所以,她內耗尤其嚴重。
其次,很難體驗到特別美好的東西。
一個總是不敢去追逐重要動力的人,的確會避免體驗到嚴重的失敗感和羞恥感。
但同時,也很難體驗到人生中那些特別興奮、美好、激烈的東西:
因為害怕不確定,遲遲不做換新工作的準備,只能待在原地,很難獲得新的工作體驗;
因為害怕被拒絕,不敢追求喜歡的人,對方很難知道自己的心意,自己也很難體驗到戀愛的美好;
因為害怕去冒險,不敢去想去的地方旅遊,永遠也看不到它的特別,也感受不到旅途的愜意……
因為,唯有去「外化」自己的重要動力,才是太多美好事情的開始。
我們才有機會體驗那些令人興奮又美好的事物。
最後,人會變得非常脆弱。
當人的一個具體想法,總是實現不了,其實意味著一種精神死亡。
這是很多人,不敢開始去做事,行動不起來的重要原因:
不想體驗這種死亡感。
然而,如果一個人的動力,完全沒有「外化」到外部世界,這意味著它僅停留在心靈層面。
它就像一顆種子,但根本沒有發芽,沒有成長,沒變成參天大樹,也沒經歷死亡。
沒有得到什麼錘鍊,精神生命自然虛弱。
我們真實的人生,需要把自己各種重要的種子扔出來,表達到外部世界,經歷出生、發展、高潮、衰落和死亡的過程。
這樣一來,才會深深感覺到,「外化」一個又一個具體想法後,自己的精神生命得到了錘鍊。
並且,當一個人執著、努力地把各種內在動力,向外展現後,會發現:
自己的動力,其實很多是可以得到回應的。
當形成這種感覺時,人才會變得堅韌,不輕易被打倒。
講到這,也許有人問:
要怎麼做,才能很好地把內在想法,「外化」到現實世界呢?
我特別喜歡“得到”CEO脫不花的一個說法,叫魯莽定律。
如果你感覺到自己內心想做的事情是對的,
那麼不要總想著達到萬全之策時,才去做這件事。
只要你覺得自己想做,且基本上可以做成,
你就可以開始帶著一定的魯莽性,試著把自己這些想法,表達到外部世界。
具體展開講,有2個比較現實的做法:
① 試著從小事著手,行動起來。
比如,當有一個小願望時,我們可以魯莽一點,去實現它。
想去看一部電影,就起身出門去看;
想給自己做一頓飯,就著手準備材料;
想約朋友一起出去散心,就立馬聯絡對方……
我們可以儘量在這些小事情上,去體驗這樣一種感覺:
我的內在動力,變成了一個外在現實。
如此一來,我們就會有更好的行動力,去「外化」更多重要的動力。
② 和現實構建一種聯結感。
人之所以不敢「外化」自己的想法,在於他們想太多,和現實有了一種分裂感。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人待著無所事事時,經常會嚴重內耗的原因。
要知道,人所有的動力,都發生在關係之中,我們要嘗試向外界敞開自己。
有位讀者,曾講過她的經歷。
她原本是個內耗很嚴重的人,沒什麼朋友,總是自己一個人待著。
後來,她終於鼓起勇氣,去敞開自己的想法,主動交友,真的認識了一位很好的朋友。
兩人很合得來,互相包容,也很幫助彼此。
這讓她慢慢變得開朗,也交到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一起去做很多精彩的事情。
這樣的關係,也讓她很好地「外化」自己的動力。
想做的事情馬上去做,從未像現在這樣熱愛生活。
可以說,和現實構建聯結感,能讓我們呈現出一種生命力蓬勃的狀態。
寫在最後
能很好地做到「外化」,非常不容易。
這也是我們人生充滿挑戰的原因之一。
但如果一個人完全不「外化」,看起來避免了各種考驗,同時卻也意味著:
他的生命力,永遠不會被光照亮;
他的人生,根本就沒有展開;
當然,「外化」並不意味著,人的一切意願都能得到實現,畢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但,這個世界如此豐富,如此開闊。
我們只有在現實中,透過各種碰撞和感知,得到基本滿足,才會減少自己的內在對話,才能基本展開自己的生命。
作者 | 武志紅,資深心理諮詢師,得到熱門專欄《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暢銷書《為何家會傷人》、《為何愛會傷人》等,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
張罐子,假想非正常人類。
B站:@武志紅講心理
影片號:@武志紅 | 抖音:@武志紅
(此處已新增小程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