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100年前的青年,他們在做什麼?
1917年9月,留洋七年,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成歸來,年僅27歲的胡適受蔡元培之聘,出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胡適接課後,重新編寫講義,改變了中國哲學教授內容,極大地衝擊了當時學生“三皇”“五帝”的哲學思維,開啟了中國哲學的新篇章。
同樣是1917年9月,一位19歲的青年在遠赴日本前寫下了這樣的詩篇:“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這位青年最終成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他就是周恩來。
1917年,年僅24歲的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的筆名,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體育之研究》。文章寫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也是1917年護法戰爭期間,這位青年表現出出色的軍事才能,在長沙城內秩序混亂的情況下,為保衛學校,率領100餘名學生主動出擊,包圍了長沙城外的潰敗湘軍先頭部隊,誘降了潰軍。
100年前的這批新青年,是第一批接受新思潮的青年。此後,他們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中堅力量,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鮮血液。當下,21世紀的新青年,又有怎樣的時代機遇與困惑呢?
當代的青年,曾被貼上“垮掉的一代”的標籤,他們曾因獨生子女的身份被稱為“自私的一代”,他們曾因長輩的愛護被稱為“溫室裡的花朵”,他們曾因應試教育的壓力成為“高分低能”的代名詞。然而,偏見沒能阻擋當代新青年前進的步伐。中國億萬有膽識、有血性的年輕人,有著寬鬆的社會環境,多渠道的資訊來源,自主的擇業條件和優質的教育資源,正以開闊的視野、豐富的知識、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魄,在各行各業中發光發熱。
一條河要繞過多少高山、多少峽谷,才能看見海洋?當代的青年同樣充滿著困惑和迷茫。面對高昂的房價、拉大的貧富差距、日漸分化集中的資源,他們也常常懷疑人生的方向和努力的意義。
作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當代新青年,應肩負起時代的責任。《覺醒年代》的熱播,使得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和毛澤東這些歷史人物成為年輕人的偶像;清華大學圖書館統計,2020年,學生們借閱最多的書籍為《毛澤東選集》。當21世紀的“90後”,開始讀20世紀的“90後”的書籍、瞭解前人的思想時,當代的新青年也變得愈發清晰、愈發堅定。“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負重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吾輩青年當自強。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