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道德經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

[原文]

準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 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譯文]

“道”永遠是順其自然的,卻又好像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若能遵循道的原則, 無為而治,天下萬物就會按自身規律正常發展。當它的自生自長產生貪慾時,我就用道的真樸去整 治它。用道的真樸來鎮服它,就不會再起貪慾之心了。沒有貪慾自然會清靜無為,天下萬物將自然 而然走向穩定、安寧。

[解析]

這一章是老子《道經》的最後一章,《道經》共三十七章,主要講述了大道的概念、形狀、意 義、價值和規律。本章與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基本相同,中心議題是“無為而無不為”,即老子的樸 治主義思想,也是老子思想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的命題。老子認為最完美的治世之法是“無為", 即順著道的法則自然而為。能順道而行,就會自然走上正軌。

在本章中,老子再次強調,治國的根本在於無為,治民的根本在於使民無慾。當老百姓違反 天道、犯上作亂時,統治者儘量不要施加刑罰,更不要利用武力進行征討,而應以淳樸和無慾去教 化和感化他們。老子認為,治國者只有遵循大道,無為而治,百姓才會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在第 二十五章中,老子曾提到過“道法自然”,意思是說自然是無為的,所以道也是無為的。什麼是無 為?就是靜、樸、無慾。治國者如果能夠遵循道的法則去處理政事,就不會危害百姓,而百姓也不

會滋生貪慾,這樣他 們就會過上自然、平 靜的生活了、

無為的思想在老 子《道德經》中多次 被闡述、解釋。本章 第一句說“道常無為 而無不為”。如何理 解老子的道呢?道與道宗教裡的神不同。

宗教裡的神是具有人格 的,它有意志,也有 慾望;而道則不具有 人格,但是它卻創造了萬物,主宰了萬物,並順任自然萬物的繁衍、發展、淘汰、新生,所以無為的確切含又應是不妄 為、不強為。第二句老子引人人類社會,談道的法則在人類社會中的運用。

由於自然界的“道常無 為而無不為”,所以老子要求侯王能守道而行,即在朝政方面,也要按照“無為而無不為”的注要 來治理國家,從而導引出“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的結論。這裡所說的“鎮”。是鎮看 的意思,而不是用武力手段來鎮壓

怎樣在人類社會中運用道的法則呢?老子說,治國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則,遵循“無為面無不 為”的法則,就會達到“天下將自定”的理想社會。大道無為,始終按照自己的軌道執行,可使整 個宇宙和諧有序;治國者無為,始終遵循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可使國家大治,百姓安定;自我 無為,始終遵守自然之道和人生法則,可使自己健康長壽。

在這裡,宇宙、社會、人生是“實” “有”,自然法則、社會法則、人生法則是“虛”、“無”,實與虛、有與無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因此 欲治實、有,必先守虛、無。自然法則是永恆不變的,所以無為的目的在於尋求“樸”,也就是合 乎自然法則的社會法則和人生法則,治國以法,治身以樸,這樣才能夠實現“無為而無不為”的 境界。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1-10-01

相關文章

老子《道德經》五十七章:取天下的三個原則

老子《道德經》五十七章:取天下的三個原則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主要講了"以無事取天下",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只有少私寡慾,才能夠享受清淨悠閒的生活. 慾望沒有這麼強,目標定得沒這麼大,那麼就輕鬆了, ...

天機可以洩露一一《道德經》第五章密碼破譯
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於中. 譯文: 天地沒有仁慈不仁慈,任由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沒有仁慈不仁慈,任 ...

紅林悟道《韓非子-八說》第十七章 推政

紅林悟道《韓非子-八說》第十七章 推政
紅林悟道<韓非子-八說> 第十七章 推政 紅林悟道<韓非子-八說>上一章韓非子給我們講述了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面對競爭與爭鬥所採取的應對方法.韓非子總結概括為三句極為簡 ...

讀父與子 悟家教經——第三十七講:為自己負責

讀父與子 悟家教經——第三十七講:為自己負責
來源 青春健康委員工作室 01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第三十七個故事:<自己解決>. 兒子把父親的手杖扔進海里,狗狗立馬划水過去把手杖叼了回來. 一位路人看見了,誇讚說:"你的狗真聰明 ...

“三恩之道”解釋了為什麼“養不教父之過”
一對模範夫妻,兩人都非常負責任,他們生育了一個小孩,夫妻倆嘔心瀝血,共同把這個孩子撫養長大,並供養到了大學畢業,甚至成家立業.此時,這個完整的繁育後代的流程出現了三個父母恩情:生育恩.養育恩.教育恩. ...

老子開講道德經(第1章)—道、潤物無聲勝有聲
為了感性思維更深入感受道德經,所以老子的視角再理順道德經,希望能夠拋磚引玉. 老子講壇開講了,演講人就是本人,姓李名耳,字聃,悟道以後就是道的兒子,所以也叫老子. 現在開講了,這是第1章的內容,是整個 ...

學習道德經七十七章
春秋時期 老子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 ...

管理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實際——解讀《道德經》第29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讀: 每 ...

道德經 第四十三章 無為之益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人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2 益,天下希及之. [譯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騰躍穿行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中.空虛無形之物,能自由穿透任何沒有 ...

易明易懂的道德經(十四章)
(無狀無物)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摶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 ...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了以為不知道,高超啊.不知道以為知道,糟糕啊.只有把病當作病,因此才沒有病.聖人不病,是因為把病當作病,那就不是病. ...

學習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春秋時期 老子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與感悟 有勇氣直 ...

道德經的道與德
有人遞給你一個空杯子,問你這叫什麼,你一定回答是:杯子:有人遞給你一杯盛滿水的杯子,問你這叫什麼,你的回答一是:一杯水. 古人由此有了:形空則為器,器滿則為用的說法:有了形而上是學,形而下是器的思維. ...

道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道經最後一章告訴你

道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道經最後一章告訴你
#道德經##世界是否公平# 第三十七章 無名 道恆無名 侯王若守之 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將貞之以無名之楃 貞之以無名之楃 夫將不辱 不辱 以情 天地將自正 道的形象是非常像潛伏在敵後的情報人員,潛 ...

哈佛教授講“道”
老子是我國古代的一位思想家,我們知道老子通常是幾句話"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些聽起來很拗口,理解起來很深奧的話. 其實,在< ...

老子:不要試圖改變別人,連想法都不要有
個人原創,用不一樣的視角解讀經典!<帛書老子校注><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者不以籌策.善閉者不用關鑰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索約而不可解也.是以 ...

福盡災來,祿盡人亡

福盡災來,祿盡人亡
古語有言:"福盡災來,祿盡人亡." 世人皆想一出生便家世顯赫,高官厚祿,一生享盡富貴榮華. 殊不知,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定數,福享完了,災禍就來了,祿達到頂端,家門就會衰敗. < ...

道家教育思想總結對比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百家爭鳴,春秋末期老子始創道家學派,道家思想由此產生,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理論概述 道家的興盛是在戰國時期,道家分為兩派.一派:稷下黃老學派,主張採各家之長 ...

人生四境界:喜時不諾,怒時不爭,哀時不語,倦時有終!

人生四境界:喜時不諾,怒時不爭,哀時不語,倦時有終!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講:"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能夠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但能夠戰勝自己的定是最為強大之人. 人生路上,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情緒,任何時候,我們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