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的郵箱收到程玉才發來的大郵件,是他創作的長篇小說《牛氏一家子》,他留言囑我寫個序。
這真是個時間久遠的期待----我指的是玉才的小說付梓。我記得,大概在中學時期,我們那時都還是十幾歲的天真少年。某日,程玉才神神秘秘地對我說,他要寫小說,而且是長篇。
白雲蒼狗,歲月倏忽。不覺間,吾等老之已至,玉才卻給我送來一個驚喜:他的首部長篇《牛氏一家》終於付梓。
寫小說,看來玉才不是說說而已。少年時代的夢想終於成真,我由衷地為玉才高興,也由衷地對他表示欽佩。高興地是,玉才數十年磨一劍,厚積薄發,將少年的心願付諸實際,終於奉出心血之作。首部長篇,就出手不凡,其質量之高,令人刮目相看;欽佩地是,玉才始終懷抱文學夢想,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其執著的創作態度,令吾等雖有夢想、卻多是坐而論道者汗顏。
說實話,剛接到他發來資訊,說寫了部長篇,請我給看看,我以為他的小說僅是圓夢之作,對其質量期望不高。待我陸陸續續讀完此書,我不得不讚嘆他數十年積攢的文學功力和社會觀察力。現在提筆給玉才長篇小說寫序,深感力有不逮。
我和程玉才是中學同學,相處時間不長,也就是一年左右,但結下的友誼卻是長久的。之前,我在西安西藏保育小學讀書,這個學校的學生基本都是進藏幹部的子弟。進中學,才讀了個把月,上面傳來“一號命令”,城市人口疏散,我由西安轉學到嬢嬢(我母親的妹妹)工作的地方,就讀重慶山區一個工廠的子弟學校。
這個工廠是“三線建設”的專案之一,位於華瑩山區的猴兒溝。廠區藏在一個小山凹裡,沿碎石公路兩側,則是工廠職工宿舍,樓房大都是三、四層,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周圍則是大片的水田和兩三個小村子。
玉才在班上個子最高,是籃球場的主力,我們工廠裡的子弟與周邊農村少年的打架是少不了的,而玉才在我們初二班,也是絕對主力。周未,我們幾個同學相約去遙遠的鄉村集市趕場,翻過山樑,走過田埂,繞過水田和池塘,惠風和暢,往事歷歷在目。
改革開放之後,猴兒溝的工廠整體搬遷到了成都郫縣(現在的成都市郫都區),原來的廠區廢棄。我們中學同學在成都也聚過幾次,每次見到外強內秀的玉才,閒談中感到他閱讀量很大。這大概就是他長期在為創作作準備吧。
《牛氏一家》是一部十來萬字的小長篇,寫的是牛世運、孟小娥夫婦因小娥不孕所產生的家庭矛盾、並由矛盾衝突帶來命運變遷的故事。背景是改革開放中農村的變革、城市的變化,農村人進城打工,城裡人到農村開農家樂等等。牛家的故事由龍泉驛這個城鄉結合部延伸到成都和深圳,從平凡日常的瑣碎生活,反映人們的心理和生活變化。小說敘述呈三部曲式遞進:詳和(帶有輕喜劇色彩)、衝突、傷感(悲劇色彩)。
我認為這部小說是成功的,所涉及的題材,也是近年來我國文學創作中所少有。說其成功,首先得益於語言。小說有濃郁的四川方言特色,濃濃地散發出民俗氣息,地方話語詞彙傳達出川人特有的詼諧幽默,透過對話,人物生動的形象躍然紙上。令人不由聯想到明清小說平實、娓娓道來的文字敘述風格。我很驚訝玉才對小說語言這麼到位的把握。現在很多小說,不是半文半白,就是晦澀難懂,讀玉才這部小說,平鋪直敘,如飲白開水,直接了當,解渴。著名小說家汪增祺的小說之所以受讀者歡迎,就是他小說語言都是普通生活中的大白話,通俗不失雅緻,直白不失委婉,讀來有弦外之音的領悟,也有出其不意的驚喜。賈平凹小說成功,很大程度也是得益於陝西方言的運用和描述,加之熟練地運用古典小說的敘事技巧,給小說人物增色不少,並使其成為一大特色。韓愈說“文之短長,聲之高下”,川人說話聲高,用語句短,表達直白,有時還很粗俗。玉才小說中大量使用四川方言中的俗話俚語,使人物鮮活起來,看來玉才也已深諳古典小說之道。
以家庭為主線的文學作品很多。如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巴金的《家》;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王朔的《我是你爸爸》等。還有一些反映家庭生活的影視作品如《瞧這一家子》《我愛我家》《都挺好》等,也給人深刻印象。
《牛氏一家》十個章節,前八個章節尚可,情節緊湊,後兩節稍有鬆散,人物命運變化尤其是孟小娥的由自主創業到“賣淫女”略有牽強附會之生硬。但整部小說仍然是成功的,跌宕起伏的情節是吸引人的,是近年來我看到寫現實題材的上乘之作。牛家的家庭矛盾是以牛百順兒媳不孕所引起,牛百順帶著強烈的“無後為大”“傳宗接代”的老觀念,強迫兒子與媳婦離婚。孝順的牛世運與通情達理的孟小娥勉強為之,本想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重歸於好,但社會的複雜紛擾和百變人生之叵測,使他們的命運向相反的方向發展。牛家以及周邊的人物都是生活在現今社會最底層的普通百姓,他們相互間的關係如蛛網般縱橫交織,可謂零零碎碎,一地雞毛。語言詼諧中帶有惆悵,故事平淡中總有莫測變化。最後,孟小娥雖有幸逃過汶川地震之難,卻陷於社會醜陋之災,其悲劇式結局令人唏噓。
或許讀者諸君以為我與玉才曾是同學,對此部小說不免有誇大、虛誇之辭,且慢,且請翻閱幾個章節,我想,你會有自己的審美判斷。期待玉才有更多的佳作問世。是為序。
劉偉(光明日報原副總編輯)
2021年8月16日於北京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