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教研員、高階教師 宗文革
週末,6歲半的大鵬住在我家,準備做飯時,我問他:“大鵬,你想吃什麼呀?”大鵬漫不經心地說:“隨便!”我心想:這孩子還挺有意思,像大人一樣說話了。晚飯後,我看大鵬在玩拼圖,問他:“大鵬,我們一起出去玩會兒吧?”大鵬說:“隨便。”我一愣,接著問:“那玩什麼呀?”他又一個“隨便”。我生氣了,說了一句:“你說隨便是吧?那就是不想去,那就哪兒都別去了。”大鵬一聽連忙說:“那就去看大飛機吧!”
大鵬的一句句“隨便”,引發我的思考。“隨便”的意思是指不加任何限制,不受拘束,不經心,是一種無所謂的心態或態度,幹什麼都可以。6歲半的孩子年齡特點正是自我意識增強、渴望被認可、願意自主探究學習的時候,為什麼愛說“隨便”這樣的話呢?
用“隨便”說話彷彿在說我長大了。兒童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6歲左右的孩子不僅好奇,更善模仿。日常生活中,父母、家人經常在交流中使用“隨便”一詞,那種無所謂的感覺很自在,很瀟灑,使得孩子有機會在生活中嘗試模仿、使用。這種表達方式彷彿在告訴大人:我長大了。
被打擾時應付一下,用“隨便”是最快捷的回應。當成人需要和孩子進行交流、商量時,不分場合,不看孩子在幹什麼,一心想要快速從孩子嘴裡得到回答。表面上是“尊重、商量”,實際上沒有給孩子思考時間,還打擾了孩子的正常活動。孩子無奈之下,只好用“隨便”打發。
不直觀,不具體,無從選擇時,“隨便”更直接。6歲左右的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當孩子需要選擇時,沒有範圍,沒有物件,孩子的生活經驗、認知經驗都不足以使他做出回答和選擇。如:“你想吃什麼呀”“你想到哪兒玩”等,問題過大,太寬泛,孩子很難選擇,只能說“隨便”。
知道不能滿足自己時,“隨便”是隱含的最大不滿。當孩子提出自己的需要時,有些家長會說:“我都是為你好,咱們還是……”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太少,一來二去,需要得不到滿足,也就不提什麼了。隨便是最好的順從,也避免了家長不必要的嘮叨、說教或批評。
成人包辦代替過多時,孩子唯命是從,交流中會用“隨便”表示無奈。現代很多家庭教育中,要麼是高控型,要麼是溺愛型。他們過多地包辦了孩子的一切,從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到做事、學習中的興趣、需要、選擇和判斷。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重要,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面對問題沒有自信。孩子愛說“隨便”,不是因為真的無所謂,是因為他們總是“被隨便”。
“隨便”是一種交流語言,更是孩子心靈深處思想意識的外在表現。如果親子交流中或與人交流中“隨便”說多了,甚至變成了事事如此的口頭禪,會讓孩子更加沒有主意,缺乏自信和主見。
面對愛說“隨便”的孩子,家長應提供怎樣的幫助?
當孩子初次或剛使用“隨便”說話時,他更多的是模仿學習大人的語言。此時,家長可以跟他一起交流、學習什麼是“隨便”,什麼情況下說“隨便”。
當覺得要和孩子說重要事情時,要讓孩子放下玩具或等孩子活動後,坐下來面對面說。這時不僅是對孩子的尊重,而且也給孩子思考問題的時間,從而使得孩子認真傾聽、積極思考、正確使用詞彙表達想法和觀點,幫助孩子學會掌控自己的生活。
既然讓孩子選擇,就要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比如,問孩子:“你想吃麵條還是吃餃子?”之後,一定要認真傾聽,對孩子合理的需求一定給予肯定接納和滿足。如遇特殊天氣、事件時,要和孩子講清楚,努力說到做到。
心理學者克萊爾說:“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從生命中將孩子分離出去,讓他成為獨立的個體。而分離的前提就是,孩子要有‘自己做選擇’的能力。”多給孩子一些自主空間,讓他們自己選擇,為選擇承擔後果,這樣孩子才能長大,變成獨立自主、積極向上的人。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