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史記》《水經注》《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孫子兵法》……在歷史長河中,先人留下了對自然、對歷史、對社會的認識和精粹總結,成為中華民族人文社科領域的經典。這些典籍因其重要價值被傳播到世界各地。
從今天起,“悅讀空間”版推出“中國典籍在海外”欄目,讓我們細數這些經典之美,看它們在異域開出的花。
——開欄的話
沐浴在數千年曆史輝光下的中國人,是幸福的!
《史記》給予中國人的精神滋養,就是一例。史學界讚譽司馬遷開創紀傳體史學正規化,文學界感嘆《史記》的文辭長短相錯、文采風骨盡在。在世界觀、人生觀的角度,司馬遷提出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人生價值觀,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也成為影響世界的一種中國文化精神。
筆者以為,司馬遷對後世的最大影響,莫過於實現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人生目標。這種“立言不朽”的榜樣力量,激勵後人以創新、傳世意識著書立說,成為貫穿2000多年中國文化發展史的一種特質,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罕見的。
身為魏晉帝王的曹丕有“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之論;南宋自學成才的鄭樵,隱居夾漈山編纂數萬字的紀傳體通史《通志》;明代李時珍“蒐羅百氏”“採訪四方”,歷經40年完成《本草綱目》:清初顧炎武,以“明道”“救世”為宗旨,歷經30年編成反映明末清初思想風貌的學術專著《日知錄》。揚雄的《方言》、班固的《漢書》、王充的《論衡》、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洪邁的《容齋隨筆》……今天中國人能讀到的絕大部分經典著作背後,幾乎都有司馬遷的影子。
《史記》在亞洲世界
《史記》在亞洲傳播有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幾乎與中國大陸同步。
處於漢字文化圈的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國家,社會主流階層從國王到大臣、再到貴族子弟的教育,均閱讀和學習《史記》,並歷經從抄寫、刻本傳播到用當地語言選譯、節譯、全文翻譯傳播的歷史階段。
公元600-604年,《史記》由遣唐使帶回日本。公元701年日本頒佈《大寶律令》,規定專攻史學紀傳的學科需學習《漢書》《史記》等。平安時代,《史記》是嵯峨、清和等4位天皇學習的中國典籍之一,明治天皇每逢二、七日專門攻讀《史記》。奈良、平安時代,《史記》是日本宮廷教育的必修課,室町、江戶時代,《史記》是日本政治家和各藩王開設的子弟學校的必讀書。據覃啟勳的研究,《史記》直接影響了日本歷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誕生。1978年日本明德出版社出版的《史記研究書目解題》記載了670部研究專著。筆者日前查閱日本國會圖書館書目,發現以“司馬遷”署名的圖書有199種,包含《史記》的日語譯註本、點校本和日文翻譯本。
《史記》約在東晉時期的317—420年間傳入朝鮮半島,並以漢文文字的形式傳播。據《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記載,公元372年,高句麗“立太學,教育子弟”,除講授“五經”外,還講授包括《史記》的“三史”。公元1425,朝鮮鑄字刊印《史記》,頒贈文臣。之後刊刻崔岦編纂的《漢史列傳抄》和以朝鮮國王名義編纂的《史記英選》木刻本。
1965年,韓國玄巖社出版了第一部韓文選譯本《史記列傳》,韓國漢學家崔仁旭譯。其後《史記》以文學作品形式在韓國廣泛傳播,突出趣味性和教育性,影響從社會主流階層深入到大眾傳播層面。1992年,中國文學研究學者丁範鎮帶領成均館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進行《史記》全書的韓文譯註,1996年出齊全部7冊。
《史記》在歐美世界
在歐美,《史記》傳播翻譯的主體先後歷經傳教士、學院派漢學家、中國研究學者幾個階段,故影響多在學術研究領域。
《史記》法譯本由法國漢學家沙畹主持的。1889年,24歲的沙畹以法國駐華使團譯員身份來到北京,在清朝駐法使館參贊唐夏禮幫助下,著手翻譯《史記》。沙畹翻譯的《史記》屬節譯本,由導言、註釋和極為詳盡的附錄組成,考證嚴謹,在註釋中進行大量發揮。沙畹的學生、法國漢學家馬伯樂評價它是“自理雅各《中國經典》以來歐洲漢學界最重大的著作”。
俄國東正教使團團長比丘林在1851年出版的三卷本《古代中亞各民族資料》中,翻譯、使用了《史記》中“匈奴列傳”和“大宛列傳”為底本翻譯成俄文。後蘇聯科學院院士阿列克謝耶夫節譯《史記》17篇,多為各篇總括性內容。影響最大的是蘇聯科學院中國學研究所副所長越特金的《史記》俄文全譯本,翻譯過程中越特金與顧頡剛等中國學者通訊交流。2010年越特金誕辰百年之際,俄譯註釋本《史記》第九卷問世,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歐洲語言全譯註釋本。
迄今為止,《史記》尚無英譯全譯本,目前7種單行本中,影響較大的是華茲生的《史記》英譯本。該譯本打亂《史記》原有順序,按漢朝歷史和漢武帝時代特徵編譯出可讀性強的80篇,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後作為世界文學經典譯本,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代表性著作選集“中國系列叢書”。從OCLC資料庫檢索來看,世界各地收藏華茲生譯《史記》1961年版的圖書館多達823家,是世界上紙質版《史記》譯本中收藏館數最多的。
已出版8卷本的倪豪士英譯本,保留了《史記》原著寫作順序,譯本內容有紀年說明、度量衡對照表、譯文等。每頁譯文下附有詳盡的考證與說明,每章後附有譯者相關評註,每卷譯本後附有參考文獻目錄等。中外學術界認為這是一部嚴謹求實、考證全面、最富學術價值的《史記》英譯本。世界各地藏有倪譯《史記》的圖書館多達412家,擁有倪譯《史記》電子資源的圖書館達1233家。
中國文化精神獨特的價值
中國文化精神獨特的一個方面,就是將有限的生命價值與歷史結合在一起,將立功、立德、立言,作為不朽的標準。即透過“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的道德建樹、“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的社會貢獻、“言得其要,理足可傳”的思想文化創新,使個體載入史冊獲得永恆。這種人生價值觀,超越了以滿足個體私慾為目標的自然階段,實現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文明化階段,卓然不群。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認為,中國人雖然樂意收集歷史材料、記載歷史事實,但缺乏“反省”的態度,更沒有“精神”的貫穿,因而是“原始的史學”。實際上,無論是司馬遷將著述視為生命最高價值的態度,還是他記錄歷史的視角,都閃耀著精神的光輝。
以此觀之,《史記》給予漢字文化圈的亞洲國家的影響最大,而在宗教情結濃厚及長期抱有西方中心主義的歐美世界,蘊含在歷史敘事中的中華文化精神的魅力才剛剛開始展現。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