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看起來沒什麼,有嘴就能說。但仔細想想,還真不是那麼容易。
因為相聲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第一當然是口齒伶俐清楚;第二要腦子靈活反應快;第三必須不斷的琢磨新包袱;第四受觀眾群體水平的影響;第五人品要好,不能鬧那些亂七八糟的醜聞;第六才是所謂的規矩。
口齒伶俐不用說了,沒有基本功肯定搞不成。不過這也並不只是相聲演員的專利,主持人行業也有很多嘴皮子非常利索的,如李詠、華少等等。特別是華少,那嘴皮子跟快嘴李伯祥比起來一點都不差。
至於腦子反應快,別以為楊少華孟凡貴李建華等看著蔫,其實說相聲的沒有一個傻子。沒有個機靈勁,根本不可能說幾十年相聲。
只有不斷琢磨新作品才能保持長青,否則天天八扇屏報菜名的,即使聽眾給面子不煩,恐怕自己稍微要點臉,都不好意思把一段相聲說幾十年吧。
說到受觀眾影響,主要是觀眾的文化程度欣賞水平。比如說建國初,文盲佔了大多數,只有葷段子才能迎合那時候的受眾。即便到現在,如果不會幾個成語,臺上說搭檔媳婦叫軒然或者有容,一頭霧水怎麼可能會樂呢。
人品好也是必須的,像那些吸的,天天換老婆的,偷偷摸摸睡粉絲的或者偷稅八個億的,絕對不可能活躍在舞臺上。
接下來,重點說說所謂的規矩。
其實相聲和過去的其他技術類工種一樣,都需要拜師學藝。還別說這些技術工了,就是在某個商店賣東西,都需要學好幾年,飯店跑堂的,一開始都沒有工資拿。
只不過放在當下,你讓一個十幾二十歲的小青年當學徒,好幾年就管吃喝不給錢,恐怕不可能吧。所以從這點來理解,曹、何出走單幹,應該是沒毛病。假如說不是郭老闆網上發表意見,大家有事當做沒事,大機率這倆人三節兩壽還會去看看師父師孃。只是這麼一鬧,把後路斷了,再想相逢一笑泯恩仇可就難了。
有人說他們走的不是時候,有釜底抽薪的嫌疑。這點不多做評論,因為具體什麼情況咱也不知道,聽他們公說公的,母說母的,一個說管吃管住管喝沒收過錢,一個直接曬發票,孰真孰假孰是孰非無從考量。
劉雲天大家也比較熟悉,一個從來不張揚的演員。但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他可是正兒八經的孟凡貴徒弟,卻跳槽佔了個雲字,這是不是壞了規矩呢?
那麼劉跟王彤不一樣,王彤師從馮鞏,後拜郭德綱學評書。而劉雲天跟孟凡貴學相聲,轉頭卻拜師郭德綱,這也難怪孟凡貴挽胳膊擼袖子的要打架。再加上返場不過三的老規矩,確實讓老郭給別人留下了口實。
不過按照相聲演員的能言善辯,返場一二十次,可以推脫說觀眾喜歡,天大地大都不如觀眾大,但總歸有點過了。
還有拜師時候的引、保、帶,無非就是兩個因素。一是師父對徒弟的人品性格什麼的不清楚,有人引薦擔保。二嘛,就是萬一出了問題,當老師的也可以推卸點責任。
相聲還不像其他行業,比如說建築砌牆,徒弟先跟著和泥搬磚幹一段,然後兩頭老師把著牆角,徒弟在中間壘不重要的,當然了,這樣的徒弟必須能幹活才行。還有一些確實需要從小跟著師父學的,吃住都在師父家,學成後給白乾幾年確實很多。
但是相聲界的拜師,我們會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就拿郭德綱來說,拜師侯耀文時候已經小有名氣了。他們收徒拜師,肯定不是為了學藝。至於侯三爺能教這位徒弟多少東西,那就只有他們倆知道了。再比如說王彤,比郭年齡還大,居然也能跪倒在地砰砰叩頭,那個之厚,恐怕城牆拐角處都自嘆不如啊。
歸根結底,規矩都是人定的,主要還是看這個規矩對自己合不合適。合則可用,不利則棄,沒必要一味死心眼的一成不變的守著這些所謂的規矩。
還別說這個了,就是改朝換代後,前面的人定的合同,對自己不利的一概不認賬。有好處的嘛,就是史實和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