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朋友們一定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不管你怎麼說怎麼叫他,他像沒長耳朵一樣,還是在那裡磨蹭。
這時候,我們很容易一股怒火衝上來,前一秒還是溫柔的媽媽,後一秒就變成了“河東獅吼”,甚至做出讓我們後悔不已的行為。
而孩子呢,可能當時迫於我們的怒威做了我們讓他做的,但事情過後,孩子還是那個磨蹭的孩子,而且,孩子的心靈因為我們的怒吼又蒙上了更多一層陰影,對孩子的人格發育產生非常消極的影響。
解決這個矛盾的關鍵點,在於溝通。我們究竟該如何與孩子有效地溝通,才能真正地促動孩子呢?
為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今年年初我特地讀了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的書作《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的含義是: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和平而高效地溝通。怎麼理解這句話呢?就是要傳遞愛,而不是傷害,這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
作者在執行層面上也給出了4個具體的溝通要素:
1、客觀地描述你觀察到的現象;
2、客觀地說出你的感受;
3、表達你的需要;
4、用請求的語氣請溝通的物件支援你。
這4個要素是有先後順序的,基本按照上面1、2、3、4的順序來表達。
當然,瞭解到這個方法,不等於我們就掌握了這個方法,還需要我們反覆地實踐。實踐幾次下來,就會習慣成自然了,慢慢就會體驗到這種溝通方式所帶來的好處。
就比如昨晚,娃一直磨磨蹭蹭地寫作業,等到寫完作業已經10點多了,可是他卻抓起一本書看了起來。我提醒了他好幾遍,他像壓根沒有聽見我說話一樣,沒有半點反應。
說實話,我忙碌了一天,到了這個點已經相當疲憊了,要換作以前,我肯定馬上就失去耐心提高嗓門發火了,但這次,我沒有這樣做,而是用正常的語調對他說:
“現在已經很晚了,你第二天上學的東西還沒收拾準備好(客觀描述現象)。媽媽真的很累了(表達我的感受),需要馬上休息,第二天還要早起工作(說出我的需要)。抱歉我明天早上不能叫你起床,請你儘早收拾整理好也早點睡覺,明早自己起床好嗎?(提出請求)”
當我這樣表達完之後,就像施了魔法一樣,娃抬起頭看著我說:“媽媽,那你先去睡吧。”之後,我進了我的臥室,支起耳朵聽他的動靜:聽見他開始收拾第二天上學的東西,然後洗簌,還將換下來的髒衣服放進了洗衣機裡,接著就熄燈睡覺了。今天一早,他聽見鬧鈴響後就自己起床、自己做早餐,吃好早餐就去坐校車了。
等他放學回來時,我發自內心地肯定了他昨晚的自覺行為,也由衷地感謝他能配合我,讓我昨晚睡了一個好覺、今天一天的狀態都很好。當我這麼說的時候,我看見他的眼睛裡有亮光。
當你和你的孩子溝通、你說他/她不聽時,不妨也試試這個“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