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一個不算新的網路流行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為了讓孩子在內卷中取得優勢,家長們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拉著孩子一起投入了無休止的內卷之中。
內卷卷一切,從學習到容貌到興趣愛好,只有想不到,沒有卷不到。
7歲女兒,16個興趣班
北京衛視曾拍過一則紀錄片《起跑線》,其中有這樣一個家庭。
女孩7歲,家住在北京三環內,有房有車,爸爸工作穩定高薪,媽媽為了照顧她選擇做家庭主婦,為她安排了十幾個興趣班。
事實上,雖然不算錦衣玉食,但她的出生條件已經十分優越,優渥的家境也足以支付她的培養費用。
從女孩2歲開始,媽媽就踏上了報班之路。
對此,媽媽表示,“我告訴你這不多,我有朋友的孩子從週一上到週日呢。”
家裡的板子上詳細列出了一天的行程,時間安排滿滿當當,密不透風。
這對母女的週末是這樣過的——
8點起床,9點到10點,尤克里裡彈奏課。
11點到12點,聲樂課。
12點到13點,在催促聲中匆匆扒幾口飯。
13點到15點,舞蹈課。
15點到17點,西班牙語課。
結束後,又在忙碌中趕車。
這一天中,聽到最多的詞就是“快點”。
其實,女孩爸爸並不是很贊同這樣的教育方式,他認為讓女兒開開心心就行,不需要這麼累。
但顯然,媽媽並不這麼認為。
一週十幾個興趣班,成年人都難以承受,更何況一個7歲的孩子呢?女孩自己也有不喜歡的課程,但是不敢告訴媽媽。
媽媽的道理總是很多,這些年來花在興趣班上的錢已經有二十多萬,而這個數字,還在繼續上漲。
長高2cm,逼出骨垢炎
在“顏值即正義”的當下,很多家長在容貌焦慮的壓迫下,已經開始將孩子扔入容貌內卷的漩渦。
這則新聞應該很多人都有看過,
媛媛今年13歲,上初一。由於不愛運動,又愛吃零食,接近60kg的她比同齡人要稍胖一些。
這可愁壞了媛媛媽媽,她為女兒制定了詳細的變苗條長高計劃,讓女兒每天跳繩3000個。
一開始媛媛還咬牙堅持,後來實在堅持不了,跟媽媽說自己膝蓋疼。
媽媽一口咬定是女兒想偷懶,直到去醫院就診之前,母女二人都還在爭吵:
“為什麼你就是不相信我呢?我的膝蓋真的痛,連走路都隱隱作痛。”
醫生診斷後確定,媛媛是脛骨結節骨骺炎。這種病,嚴重的話需要止痛藥、理療甚至手術治療,不容輕視。
這件事上熱搜後,很多網友也表示,被媽媽逆天改命的計劃嚇懵了。
“身高難道不是受遺傳影響的嗎?”
“肉蛋奶營養跟上了嗎?”
“為了健康就算了,為了變美,就離譜。”
有身高焦慮的家長不在少數,市面上還曾流行過“增高劑”。然而這種昂貴的“增高針”,大多數並不適合還在生長髮育期的少年兒童注射。
它的本質還是生長激素,注射後會出現甲狀腺功能暫時性減低,以及疲勞、乏力、虛胖等副作用,甚至出現糖尿病,股骨頭滑脫、脊柱側彎等併發症。
即便如此,依然阻擋不了家長們“望子長高”的心願。
長高腺樣體近視,關關難過
光長高還不夠,家長們還得操心腿型好不好看。
甚至於3個月的寶寶,家長已經開始發帖問怎麼糾正腿型。
科學知識告訴我們,1歲以內,嬰兒的腿部會呈橢O型腿,3-6歲會呈X型腿,7歲左右才會確定和變直,這都是正常的發育階段。
如果兩腿之間的距離不超過6釐米,並且沒有嚴重長短腿、變形的情況,是無需矯正的。
顯然科學也說服不了焦慮的家長們。
且不說孩子受罪,這種綁法,力度大了的話還會造成發育性髖關節脫位,髖臼變淺、股骨頭變形,嚴重情況下甚至需要手術治療。
不僅是身材焦慮,腺樣體和近視,最近也捲了起來。
腺樣體是指什麼呢?它又稱為腺樣體面容,是指一種牙列不齊,上牙突出,缺乏表情的“痴呆”面容。一旦形成,難以恢復。
那怎麼才能讓孩子避免陷入這樣的困境呢?口貼。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帶孩子去做過腺樣體檢查,如果貿然貼住的話,是有可能造成缺氧甚至窒息的後果的。
不光操心自家的孩子,還愛操心別人家的。只要睡覺張個嘴,就提醒是不是腺樣體有問題。
家長為何要主動將孩子投入內卷呢?說到底,還是焦慮。
在網上看到一位醫生分享了這麼個故事。
他那天遇到一位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來配角膜塑型片。
每個人的眼睛敏感度都不同,這個孩子就屬於比較敏感的型別,折騰了一個小時,才總算在驗光師的幫助下戴了進去。
但他還是覺得不舒服,於是小聲嘟囔了幾句。就是這幾句嘟囔激怒了家長,大聲斥責孩子:“你就不能忍忍,你們班第一名的**都帶了,也沒你這麼矯情!”
原來,家長去接孩子的時候,驚覺班上考第一的孩子竟然沒戴眼鏡。成績比不過,竟然連顏值也比不過嗎?
這位家長怒從心上起,暗暗決定一定要在顏值上追回來。
誰料孩子自己竟然不配合,這才讓家長如此大動肝火。
心病根源是自己
事實上,我們並非不能理解家長們的焦慮和內卷。
畢竟自己能力有限,甚至可能遭遇過容貌歧視、學歷歧視等,不能護孩子一世周全,於是只好希望他們變得更強更完美,不要遭受自己曾經遇到過的那些糟心問題。
自己既然沒有完美的基因可以送贈孩子遺傳,也沒有強大的羽翼替孩子遮風擋雨,那麼只好在後天努力努力再努力,來讓孩子更符合完美的定義,不要輸在起跑線。
然而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種完美的定義。
老一輩曾經執著且自豪的“扁頭”,如今被年輕人吐槽“難看”。
我們無法去迎合所有人的審美,我們能做的只有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更何況,生活豐富多彩,人生不止一個賽道。
每個人所擅長的領域各不相同,教育的目的正是讓孩子去發現自己的特長,發揮自己的長處。
沒有某一項標準能夠衡量所有人,是否有團隊意識,是否有自控力,是否能夠學會反思,這些能力和分數、身高、相貌一樣,都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人生之路。
與其盯著孩子的弱點,不斷放大焦慮,不如去培養孩子的優點,起碼讓孩子擁有內心的充盈,思想的豐富和健康的體魄。
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有能力去選擇自己生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