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是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瀾滄江西岸,北起臨滄、耿馬,南至瀾滄、孟連等縣,其中瀾滄是我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全國有50%的拉祜人居住在該縣。其餘的拉祜族人大多分佈在瀾滄江以東的景東、鎮沅、景谷、思茅、普洱、元江、墨江、江城等縣,以及西雙版納和紅河自治州地區。
拉祜族在我國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在河南和山東分別有數千人。
除了我國,拉祜族作為一個跨界民族,在緬甸、泰國、越南、寮國等中南半島國家也有分佈。
拉祜族在我國境內約有485996人(2010年資料),在國外約有20萬人左右。
拉祜族的語言是拉祜語,與彝族、傈僳族、納西族、哈尼族的語言有近似的地方。
拉祜族有自己的文字。
拉祜族,“拉祜”一詞是拉祜族的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拉祜族”的意思是“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非常有拉祜族特色。
拉祜族婦女,其地位不如男子,但在坐月子期間,丈夫要天天殺雞或煮松鼠乾巴新增草果給產婦補養身體。
拉祜族的死者出殯,其墓地是用“丟雞蛋”的方法選定的,帶有一種神秘色彩。
拉祜族婦女,無論已婚或未婚,在長輩前不能取下頭巾,更不能披頭散髮。
拉祜族以前大多居住在山林裡,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才出來定居。
拉祜族的食物分生食和熟食兩種,熟食主要是烤和煮,尤其有吃烤肉的習慣。
拉祜族不論男女,都習慣飲酒,酒是用玉米或野果釀造的。
拉祜族崇尚黑色,服裝大都以黑布為底,用綵線鑲繡各種圖案。
拉祜族的房屋結構比較簡單,一家人住在一塊。
拉祜族人擅長歌舞,日常生活以歌舞表達感情,有自己獨特的樂器。
拉祜族人擅長藤、竹編織,編織篾席、箱子、桌子、椅子等生活用具,除自用外,也用於出售或交換,深受其他民族歡迎。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多種,其中原始宗教在拉祜族的信仰體系中占主導地位。
拉祜族把葫蘆視為吉祥、神聖之物,認為人類源自葫蘆。
拉祜族的文學主要是口頭文學,創世紀的《牡帕蜜帕》具有史料和學術研究價值。神話史詩《扎努扎別》,體現出拉祜族人征服自然的堅強性格。
拉祜族人的風俗,也過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端午節。
拉祜族的住房多為雙斜面木樓房,,以茅草或木板蓋頂。
拉祜族在兩漢時期居住於今甘肅、青海一帶,屬古羌人的一支,後來南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