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我們都知道,楊昌濟老先生是毛澤東主席最敬重的老師之一,他曾在給章士釗的信中評價自己的學生:“吾鄭重語君,二子海內人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信中這“二子”,其中一人就是毛澤東。而那個在楊老先生口中能與毛澤東比肩的青年,叫做蔡和森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楊昌濟

1895年,蔡和森出生於湖南省湘鄉縣永豐鎮,家中經營辣醬生意,但父親蔡蓉峰不擅長經營,這個原本還算富裕的家庭因此逐漸走了下坡路。

為了生存,年僅13歲的蔡和森來到了永豐鎮蔡廣祥醬店做學徒。這家醬店的老闆雖然是他的族兄,但也沒有看在親戚情面上給予他多少優待。

蔡和森自從進了這家店,每天除了幫忙打理店鋪生意,還得伺候老闆一家的吃穿,畢竟舊社會里的學徒和奴才的地位差不了多少。少年蔡和森天不亮就得起床,給老闆燒水做飯,然後去店裡看管辣醬生意,忙到深更半夜才能休息,一天裡至少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但繁重的工作沒有消磨他的心性,也沒能剝奪他的求知慾。

即使工作非常繁重,蔡和森依舊沒有放棄學習知識,他想盡辦法、爭分奪秒地擠出點時間唸書。比如,在白天,他的工作一般是坐在貨櫃前打理辣醬生意,所以在沒有客人來的時候,他就會取出書本學習。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蔡和森雕像

但有一天,蔡和森看書看入了迷,不小心把給客人的錢找錯了,晚上老闆清賬的時候發現了這個錯漏,他二話不說,直接扇了蔡和森一耳光。這一巴掌用了十成十的力道,蔡和森腦袋嗡嗡的,還沒回過神來,老闆就已經翻出他平時當寶貝一樣收藏的書撕了個粉碎,邊撕還邊罵:“我叫你看!我叫你看!”

蔡和森的人格尊嚴受到了極大的侮辱,他同樣認識到,在這個吃人的社會里,勤勞工作的底層勞動人民一直都忍受著這種羞辱,他們和自己一樣,為了一丁點吃飯錢不分晝夜拼命工作,面對“上層”人士的鞭打,甚至還得為了生存笑臉相迎。

蔡和森在看清楚這一點後,立即收拾行李離開了蔡廣祥醬店。當時他已經在店裡工作了好長一段時間,只要熬過三年學徒期,至少他吃飯不再是問題,所以蔡蓉峰在看到兒子擅自跑回來後非常不高興,命令他趕緊回去給老闆認錯。

但蔡和森已經決定了,哪怕餓肚子,他也要回到學校。因為只有讀書能讓他的思想不被這個封建黑暗的社會腐化,只有知識能讓他保全自己的尊嚴。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影視劇中的蔡和森

蔡和森對母親葛蘭英說:“我要念書,我絕對不要再受這種侮辱了。”葛蘭英看著傷痕累累的孩子,當場流下了眼淚,她勸說蔡蓉峰讓他點頭答應了這件事,接著不顧親戚朋友的反對,變賣家產硬是將蔡和森送進了學堂。

就在這一刻,蔡和森的人生改變了。

1911年秋天,那時候的蔡和森已經16歲了,他雖然認識幾個字,但在此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正規教育,所以他只能從小學開始讀起。

蔡和森先是就讀於永豐國民初等小學,身邊的同學譏笑他年紀大,所以給他取了一個外號,叫“太學生”,但蔡和森半點沒有在意,而是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只經過了短短半年,他就順利考入了雙峰高等小學。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蔡和森繪畫

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場革命不僅在政治上推翻了統治中國這片大地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讓進步思想在新一代年輕人的心裡萌芽。

蔡和森就是其中之一,他率先剪掉了腦後的辮子,接著鼓動身邊的同學、以及自己的家人“剪髮易服”,在他的影響下,妹妹蔡暢也沒有像舊社會女性一樣裹腳。

1913年,蔡和森前往長沙準備報考湖南鐵路學校。由於蔡和森當時並不具備高階小學的畢業證書,所以校方一開始拒絕了他的報考申請。但蔡和森條理清晰地提出了“學校招生應該憑學業成績而不是一紙證書”這個觀點,並闡明瞭自己特殊的情況,終於爭取到了一次考試的機會,後來更是以優異的成績被學校破格錄取了。

同年秋天,為了學習更多知識,也為了節省學費,蔡和森轉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在這裡,他認識了毛澤東,兩人志趣相同、理念相通,很快就成為了無話不談的至交好友。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毛澤東

1915年,蔡和森又考上了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文史專科,並於1917年6月順利畢業。此時距離蔡和森入學唸書僅僅過去了五年半時間,在這五年半里,他成功完成了從小學到高等師範專科的全部課程的學習。

要知道,普通人想要學完這些課程,少說也得花費十幾年,蔡和森只需要這麼短的時間,除了因為他天分過人,還因為他擁有一顆堅韌專注的心。

妹妹蔡暢後來在回憶蔡和森求學的這段往事時就說過:“要是哥哥手上有兩個銅板,他肯定要拿著一枚銅板去買書,然後用剩下那枚買點食物充飢。但如果哥哥手裡只有一個銅板,他寧願餓肚子,也要拿錢買書。

蔡和森這種艱苦求學的行為深深感染了一個人,那個人就是他的母親葛蘭英。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名字十分陌生,但如果提到她的另一個名字,可以說是如雷貫耳。

她就是有“革命的母親”、“女中豪傑”等美譽,開創憲法收錄“男女平權”先河的女革命家葛健豪

在蔡和森的動員下,葛蘭英於1913年秋天以葛健豪這個名字報考了湖南女子教員養成所,並順利入校學習。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葛健豪

畢業之後的蔡和森本來想學習恩師楊昌濟,也成為教員為中國培養下一代的人才,但這個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就被暫時擱置了,蔡和森在嶽麓()山下租了間屋子,帶著全家人一起搬來。毛澤東、陳昌等人常常來到蔡和森家中聚會。

為了更加深入地瞭解中國的現狀,蔡和森在1918年邀請毛澤東和自己前往洞庭湖區的農村進行調查研究,遊歷結束後,毛、蔡二人心中改造社會的志向愈加堅定。

我們要集合同志,創造一個新的環境。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嶽麓山

這一年4月,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的新民學會正式成立了。兩個月後,楊昌濟告訴了會員一件事:北京將組織一批有志青年去法國勤工儉學。

蔡和森在與其他人商討後,召開會議,並在會議上正式提出開展湖南組織赴法勤工儉學運動。蔡和森作為這次運動的負責人,特意乘坐火車前往北京,拜訪了當時華法教育會的主持人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為湖南青年爭取到了25個資助名額。

但蔡和森並不滿足於這25個名額,他希望湖南能有更多的青年學生走出國門,學習國外的先進知識。為了達成自己的這個心願,蔡和森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

8月15日,毛澤東帶領了包括李維漢羅學瓚在內的二十餘名新民學會會員來到北京,並作為負責人帶領大家參加留法預備班學習法文,為這群青年以後的留法生活打下基礎。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蔡和森

1919年12月25日,包括蔡和森在內的三十多人登上了前往法國的郵船,其中就包括了他的母親和妹妹,以及當時不願接受父母包辦婚姻的向警予

不久後,蔡和森進入蒙達尼男子公校,他像塊幹扁的海綿,一頭扎入知識的海洋中。但他在經過短暫的學習後,認為學校裡對於知識的講解還是過於淺顯,於是他訂購了法國當地的報紙,將書本與法國實際的情況相結合。

蔡和森越是深入地研究,未來所要追尋的道路就越是清晰。是的,他從沒有一刻忘記過自己的初心,當年還是學徒的蔡和森之所以憤然拒絕父親屬意的學徒工作,就是為了能夠讓所有中國人都吃飽飯、有尊嚴。

在書本中暢遊的蔡和森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新思想,這些思想最後都被一一推翻,直到他看到了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小冊子,才覺得眼前豁然開朗。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俄國十月革命繪畫

原本對法語十分生疏的蔡和森拿著法國詞典,逐字逐句翻譯出了大量馬列著作,不僅讓自己掌握的革命知識更加豐富,還影響了身邊其他的新民學會成員。

就在蔡和森致力於動員其他人走上馬克思主義道路的這段時間裡,他和向警予的自由戀愛之花也終於綻放。1920年5月,兩人在蒙達尼舉行婚禮,但他們堅持將這種結合稱作結盟,甚至結婚照上,蔡、向手中捧著的都不是鮮花,而是一本《資本論》

這張照片足夠證明兩人之間的感情雖然帶有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戀,但更多的是理想和事業上的相扶相持,這讓他們的革命情誼更加深厚,也為這段婚姻後來的慘淡收場埋下了伏筆。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蔡和森(左)與向警予(右)

1920年7月,新民學會的留法會員在蒙達尼中學的教室中召開了會議。蔡和森站出來,旗幟鮮明地反駁了會員蕭子升提出的“溫和的革命——以教育為工具的革命”這條意見。他認為,要想實現革命理想,就一定要“組織共產黨,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並給出大量有力的論據。

蔡和森的觀點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擁護。

同年8月13日和9月16日,蔡和森先後寫下兩封長信寄給身在國內的毛澤東,在信中,他提出“社會主義才是改造現在世界的一劑良藥”這一觀點,提議“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箇中國共產黨”,並詳細完整地寫明瞭建黨的理論、路線、方針以及組織原則。

“中國共產黨”這個名稱,就是在蔡和森這封長達六千餘字的信上第一次被提出的。

毛澤東仔細地研讀蔡和森寄來的信件,不禁心潮澎湃,1921年1月,他寄去一封回信,其中一句話足夠表明毛澤東的立場:“你這一封信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蔡和森

就在這張關係到中國共產黨未來的信紙漂洋過海、奔向法國時,位於長沙的新民學會會員召開了新年大會,這場會議就蔡和森的主張和“共同目的”討論了整整三天時間,耀目的智慧火花在青年們的唇槍舌戰中綻放。

毫無疑問,雖然黑夜還很漫長,但所有人都在這次會議中依稀看見了曙光。

這一年,蔡和森與周恩來趙世炎等同志一起籌劃建立中國共產黨旅歐的早期組織。

1921年9月,蔡和森、趙世炎共同領導一百二十餘名勤工儉學學生代表衝進里昂中法大學並佔領了一座樓房,對校方拒絕招收勤工儉學學生的惡劣行為表示抗議,要求與校方談判爭取學生權利。

這座大學是北洋政府駐法公使館和法國當局在歐洲各國募捐創立的,他們在接受捐贈時就已經承諾了會在法國招收一部分勤工儉學的學生,幫助這批貧困學生完成學業。但當大學建好後,校方卻翻臉不認賬,宣稱只收國內的富家子弟。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里昂中法大學舊址

對於蔡和森等學生的合理訴求,里昂大學不僅置之不理,還夥同法國當局派出警察拘捕中國學生。參與這次運動的一百零四名學生都被逮捕關押,其中就包括了蔡和森。

10月18日,法國當局以“擾亂治安”的罪名將這些學生壓上了輪船,把他們強行遣送回國。沒過多長時間,已經懷孕的向警予也返回了中國。

在上海,夫妻二人一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在中央機關內工作。蔡和森的生活雖然清貧又忙碌,但革命理想在他的胸膛裡熊熊燃燒,讓他擁有無窮無盡的力量。

1922年4月,向警予生下了一個女兒,取名蔡妮,她不僅是蔡向兩人血脈的延續,更是革命之火的延續。面對家中新生命的降臨,蔡和森心中除了欣喜,也有幾分憂愁。

當時他們的工資要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已經非常艱難,女兒的到來讓這個家庭的情況更加窘迫。夫妻二人只能咬牙租了一間租金十分廉價的舊屋子,接著再次縮減了自己的伙食費,以此保證女兒的成長。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老年蔡妮

除了照顧孩子,蔡和森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灌注到革命事業當中。1922年7月,他在黨的二大上被推選為中央委員,負責黨的宣傳工作,包括創辦和主編黨的機關刊物《嚮導》。妻子向警予則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

被組織寄予厚望的同時,沉重的壓力也施加在了蔡和森的肩頭,蔡和森看著尚在襁褓中的女兒,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和妻子已經無法兼顧家庭和工作了。夫妻在商討之後,決定由向警予把孩子送去老家湖南,拜託家人代為撫養。

和親生兒女分別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不止蔡和森與向警予,當年許多共產黨員幾乎都是含著眼淚送走自己的兒女、離開自己的家人,但為了革命,他們別無選擇。

1924年5月,向警予再次懷孕了,蔡和森帶著她回到湖南老家探親,並在家中生下了兒子蔡博。蔡博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比姐姐蔡妮還要短,僅僅一個月過後,蔡和森就將兒子交給了姐姐撫養,自己則帶著短暫休養的妻子回到了工作崗位上。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蔡博

顯然,工作已經佔據了蔡、向的全部時間,裂痕也因此產生了。

蔡和森平時工作起來,別說休息,經常連吃飯都忘記了。只有到了疲倦到連眼睛都睜不開的時候,才會不換衣服、直接倒在床上小睡片刻,等他一睜開眼,就又爬起來繼續工作。由於不講衛生,家中出現跳蚤是很平常的事,哪怕是和他友誼深厚的張國燾tāo)都說過自己與蔡和森生活的那段日子是很苦的。

更別提蔡和森自幼就患有哮喘病,這種晝夜顛倒、毫無規律的生活讓他的健康狀況更加大打折扣,誰都看得出,他必須得有一個賢內助照顧日常生活。

但作為伴侶的向警予也為繁重的工作疲於奔波。有時候她正在做飯,忽然想到了另一件十分要緊的事,就直接把鍋鏟一丟,回到辦公桌前,等忙完後再進廚房,才發現鍋裡的飯菜已經燒糊了。

誰都不能否認,他們依舊深愛對方,但夫妻之間過日子,像挑選新鞋,漂亮是一回事,合腳又是另一回事。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向警予

1925年年初,留蘇歸來的彭述之接替了體弱多病的蔡和森,擔任中央宣傳部的部長,而蔡和森則專注於《嚮導》週報的工作。誰也沒想到,在日常工作中頻繁接觸彭述之的向警予被深深吸引。

同年9月,由於哮喘病復發被中央安排前往北京療養的蔡和森返回上海,向警予在家中向他坦白了此事。中央聽到這個訊息之後,安排蔡向兩人一同前往莫斯科,希望他們能在這段時間裡修補夫妻間的感情。

但當事人已經清楚地意識到,這段夫妻關係已經走到了盡頭。經過莫斯科的相處後,他們理智而平靜地決定結束二人間已經名不符實的婚姻。但婚姻關係的斷絕並沒有影響蔡和森與向警予之間的友誼,“向蔡聯盟”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一直到他們生命的盡頭。

1928年3月,白色恐怖籠罩著武漢這座城市,為了黨的地下工作能夠順利進行而留在武漢的向警予被叛徒出賣,不幸被捕。敵人在抓住向警予後,為了順利套出共產黨的重要情報,對她進行了嚴刑拷問。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向警予繪畫

身在獄中的向警予由始至終都維持了自己身為一名共產黨人應有的氣節,她面對兇惡的敵人毫無懼色,誓死保衛黨的秘密。敵人經過一個多月的審訊,依舊沒有獲得半點自己想要得到的情報。

拿向警予沒有任何辦法的敵人最後選擇將她殘忍殺害,為了震懾普通百姓和隱藏在暗處的共產黨人,敵人特地挑選了5月1日在刑場處決了年僅33歲的向警予。

而蔡和森在得知前妻被捕後,就動用各方關係想要營救向警予,他甚至求助了當時在國民政府任職的蕭子升,可惜最後都以失敗告終。沒過多久,向警予壯烈犧牲的訊息傳到了蔡和森耳中,他呆坐很久,提筆寫下了字字泣血的悼文《向警予同志傳》:

“偉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沒有死,你永遠沒有死。你不是和森個人的愛人,你是中國無產階級永遠的愛人!”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向警予烈士墓

可惜的是,最先提出“中國共產黨”這一名稱,在一片黑暗中振臂高呼、帶領人們堅定不移走向光明的蔡和森與向警予一樣,沒見到曾在腦海中無數次出現的畫面。

他沒能看到,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31年3月,蔡和森從莫斯科回國後,接受組織的任務前往香港。他和夫人李一純隱藏在一家洋酒罐頭公司中,以該公司的職員身份作為掩護,暗地裡則進行著黨的地下工作。

就在這個時候,叛徒顧順章也來到了香港,他曾與蔡和森共事,所以一眼就識破了蔡和森的偽裝,並把這件事告知了國民黨特務。

6月10日,蔡和森為了參加一個重要會議必須出門,他站在門前,心中湧現出一股不好的預感,於是回頭對李一純說:“我一定會在下午一點之前回來,但如果我沒有回來,就說明我被捕了。”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李一純

果然,蔡和森才進入會場,就被顧順章帶著特務逮捕了。

國民黨特務知道蔡和森的重要性,於是以最快速度將他轉移到了廣州監獄。在獄中,蔡和森遭受了普通人難以想象的酷刑,以至於全身上下沒有一塊好皮,但他始終咬緊牙關沒有屈服,反而鼓勵其他被關押的獄友一起與敵人作鬥爭。

1931年8月4日,兇殘的敵人用長釘將蔡和森的四肢釘在石壁上,讓他不能作出任何反抗,然後舉起刺刀連捅數刀,直到他徹底嚥氣。

一名英勇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永遠地閉上了雙眼,但他對黨的貢獻,所有人都不會忘記!

楊昌濟稱他與毛澤東比肩,36歲時四肢被釘在牆上壯烈犧牲,他是誰


圖|毛澤東

後來毛澤東在與人談話時提到了蔡和森,他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似乎回想起在長沙讀書時的那段時光,最後,他緩緩地給予了一句至高評價:“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分類: 歷史
時間: 2021-10-01

相關文章

警衛胡昌保:犧牲在毛澤東懷中,死前留下5個字,毛澤東徹夜未眠

警衛胡昌保:犧牲在毛澤東懷中,死前留下5個字,毛澤東徹夜未眠
1931年10月,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迎來了大變動.原警衛班班長謝今古升任為警衛連連長,警衛班班長的職位空下後,組織上給毛澤東調來了一個叫胡昌保的年輕人.那一年,胡昌保剛剛17歲. 圖:參加" ...

她被稱“女版成吉思汗”,32歲嫁4歲丈夫,連生8子,名字很耳熟

她被稱“女版成吉思汗”,32歲嫁4歲丈夫,連生8子,名字很耳熟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山野火燒--白居易<出塞作> 黃金家族,即成吉思汗的後代,作為少數民族漫長而又慘烈的戰爭史中罕見的能征善戰且屹立不倒的家族之一,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塞 ...

葉挺之妻李秀文,因顏值超高被稱校花,18歲時嫁葉挺二人共育9子

葉挺之妻李秀文,因顏值超高被稱校花,18歲時嫁葉挺二人共育9子
你活著,我陪你走南闖北浴血奮戰:你被困,我陪你一路顛沛挨災受難:你被害,我陪你粉身碎骨我們黃泉路見--這是忠貞剛烈的李秀文內心最直觀的想法,也是作為葉挺夫人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家閨 ...

武則天背叛李治稱帝,82歲時被迫交出皇位,為什麼卻無人敢動她?

武則天背叛李治稱帝,82歲時被迫交出皇位,為什麼卻無人敢動她?
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過三大女強人,分別是呂后(呂雉).武則天和慈禧. 雖說三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但毫無疑問的是,在當時她們都掌握了王朝最高權力.做了一些有助於王朝穩定的事情,也做了一些不利於王朝 ...

抗日少女楊嶺梅:7天酷刑寧死不屈,被“釘”在牆上,折磨而死

抗日少女楊嶺梅:7天酷刑寧死不屈,被“釘”在牆上,折磨而死
1940年5月6日,正是中國軍民抗日戰爭的最艱難時期.在河北晉縣一位年僅19歲的花季少年楊嶺梅被瘋狂嚴刑拷問了7天后,扒去了她的衣服,割掉了雙乳.用特製的長鐵釘將她四肢釘在城牆上示眾,最終被活活折磨而 ...

張海迪:5歲時高位截癱,卻自學成才,官至正部級,被稱當代保爾

張海迪:5歲時高位截癱,卻自學成才,官至正部級,被稱當代保爾
保爾柯察金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的主角,他幼年家境貧寒,後來參軍,在戰場上受傷後開始建設國家,卻因過度勞累身體承受不住,最後高位截癱. 可他卻沒有被病魔打倒,把筆當做武器,開啟了新的 ...

你希望活多久?英媒稱人類能活到130歲,但機率只有百萬分之一

你希望活多久?英媒稱人類能活到130歲,但機率只有百萬分之一
人類到底能活多少歲一直是人類關心的話題,近現代的醫學也一直在追求提升人類的壽命,提升人的壽命的同時人類自然的生育率可能降低,這就減輕了地球的資源壓力,而且人的壽命長了可以在某一領域鑽研的時間更長,也能 ...

一大召開前後,毛澤東與“南陳北李”的交往

一大召開前後,毛澤東與“南陳北李”的交往
文/王樹人 所謂"南陳北李",是指陳獨秀和李大釗這兩位中國共產黨創始人.1919年6月11日晩,陳獨秀到北京前門外.新世界商場散發由他起草的<北京市民宣言>傳單時,遭北 ...

1964年,毛澤東與章含之散步,突然想起:我欠你父親的錢50年沒還

1964年,毛澤東與章含之散步,突然想起:我欠你父親的錢50年沒還
前言 1963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的70壽辰,他決定辦一個小型的家宴,邀請他的四位同鄉及好友程潛.王季範.葉恭綽和章士釗來家中做客,幾個人談笑風生,在知道章士釗的養女章含之在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任 ...

建黨前,蕭子升因何與毛主席決裂?晚年流亡海外,最終結局如何?

建黨前,蕭子升因何與毛主席決裂?晚年流亡海外,最終結局如何?
在毛澤東主席青年時期,曾在長沙第一師範學校讀過書.當時,他和摯友蕭子升.蔡和森同為楊昌濟老師的得意弟子,因為三人品學兼優,而且志氣相投,因此被當時的人們稱為"湘江三友". 在當時, ...

1949年,楊開慧哥哥楊開智給毛澤東寫信求官職,主席如何回信?

1949年,楊開慧哥哥楊開智給毛澤東寫信求官職,主席如何回信?
1949年,開國大典前夕,毛主席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來信,寄信人是革命烈士楊開慧的哥哥楊開智. 自從楊開慧去世,毛主席一直忙於革命事業,很少有機會與楊家人聯絡,這次收到楊開智的來信,毛主席非常欣喜. 圖| ...

毛岸青夫婦請毛澤東寫詩紀念,主席卻寫“我失楊花”,有何用意?

毛岸青夫婦請毛澤東寫詩紀念,主席卻寫“我失楊花”,有何用意?
在毛主席流傳度最高的詩詞作品中,<蝶戀花·答李淑一>是最具藝術性的一首,這首詞是毛主席寫給亡妻楊開慧好友李淑一的,其哀婉優美的語言令無數人為之動容,同時也讓人們深切感受到了他對髮妻的真摯愛 ...

23年後,毛澤東見到王季範,流著眼淚說:“九哥我對不起你”

23年後,毛澤東見到王季範,流著眼淚說:“九哥我對不起你”
"沒有王季老,就沒有我毛澤東的今天." 1950年9月22日,毛澤東在中南海豐澤園設宴招待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把身邊的工作人員和李敏.李訥等人喊來,指著這位老人對他們說:" ...

恩師王立庵幫學霸毛澤東糾正偏科,建國後,毛澤東接濟他8個兒孫

恩師王立庵幫學霸毛澤東糾正偏科,建國後,毛澤東接濟他8個兒孫
1950年,毛澤東收到了一封來自無錫的信,信的落款是"吳啟瑞".毛澤東拆信一看,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信中內容: "--萬乞主席睹世交之誼,垂念小兒等孤苦體弱,特予提攜,准 ...

毛澤東《論持久戰》首個英文版,有一段跨越國界的傳奇情誼
各種版本的<論持久戰> 抗戰全面爆發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步步緊逼,隨著戰局起伏,兩種論調甚囂塵上:既有鼓吹"戰必敗,再戰必亡"的"亡國論"者,亦有宣 ...

毛澤東借書遭同學刁難,主席妙對下聯,對方羞愧道歉:賢兄大才

毛澤東借書遭同學刁難,主席妙對下聯,對方羞愧道歉:賢兄大才
毛澤東一生交友無數,從少年到老年,很多人都被他的人格魅力和才華折服,成為一生至交. 在毛澤東的至交好友中,蕭三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說起蕭三,很多人沒聽說過,但他卻是中國共產黨黨內最早宣傳毛澤東生平事蹟 ...

楊開慧犧牲後,毛主席盡心贍養岳母至92歲,讓其與楊開慧同穴合葬

楊開慧犧牲後,毛主席盡心贍養岳母至92歲,讓其與楊開慧同穴合葬
1949年8月,長沙解放,人們爭相走上街頭,為這全新的時刻.為這新鮮又自由的空氣而慶賀. 79歲的向振熙等這一刻等了近二十年. 她的眼中飽含淚水,嘴唇哆哆嗦嗦地張開,對兒子楊開智說:"我還能 ...

青年毛澤東為什麼沒出國留學?

青年毛澤東為什麼沒出國留學?
導讀:五四運動時期,留法勤工儉學運動進入高潮,不少湖南學生在毛澤東和新民學會的幫助下走上留學之路.青年毛澤東是主張留學的堅決支持者,但他自己最後卻沒去留學,為什麼?是什麼讓他擱置了留學計劃? 值此建黨 ...

毛澤東有哪三件事閉口不談?

毛澤東有哪三件事閉口不談?
在湘江河畔,在奇妙的山峰下,湖南省第一師範學院城南書院校區可謂生機勃勃,熱鬧非凡.百年來,它彷彿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靜靜注視著動盪的形勢,傾聽著改革發展的浪潮,歡迎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 191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