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馬銘悅 | 北京報道
在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有一棟五層西式風格的古典建築,建築通體紅磚砌築,紅瓦鋪頂,故稱紅樓。因曾是北京大學所在地,又被稱為北大紅樓。
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之際,北大紅樓重新布展,對外開放。這裡有李大釗工作過的圖書館主任室,有陳獨秀工作過的文科學長室,有毛澤東工作過的第二閱覽室等六處舊址。走進這裡,就走進了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中國共產黨在北京早期組織也在這裡誕生。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百年紅樓,見證革命歷史,重溫覺醒年代。
8月1日起,修繕後的北大紅樓開放個人預約,吸引了不少遊客市民前來參觀。
《新青年》雜誌自1915年9月創刊至1926年7月終刊,共出版63期。從第八卷第一號起,雜誌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宣傳刊物,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陣地,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理論上的準備,深刻影響了大批進步青年。
1917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他提倡“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為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開拓道路。
魯迅先生設計的北大校徽,採用了中國傳統的瓦當形象,將北大二字上下排列,猶如一人揹負二人,又有三人成眾之意,象徵著北大人肩負開啟民智的重任。在魯迅先生看來,北大學子有責任、有義務成為推動國家民主進步的脊樑,北大精神也凝聚在這枚古樸的校徽上。
1917年1月,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1918年8月,北大紅樓建成後,陳獨秀就搬到這裡辦公。這裡左右著思想界的風雲變幻,為學生運動提供精神燃料。
1918年8月到1922年12月,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李大釗就在這裡辦公,這裡擺放的是當年使用的書櫃、辦公桌、電話等物品。
1920年4月,李大釗與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就在這間會客廳進行交流,商討建黨問題。1920年10月,位於北京的共產黨小組在這裡成立,一個月後,共產黨北京支部成立,李大釗任書記。
第二閱覽室是北大圖書館日報閱覽室,又稱新聞紙閱覽室。毛澤東曾在這裡擔任圖書館書記員,登記新到報刊和讀者姓名,管理著15種中外文報紙。在這裡,毛澤東積極參加北大學術團體,研究各種主義,尋求救國真理,成為一名馬列主義者。
這是紅樓內面積最大的一間教室,能容納七八十人同時上課,李大釗在這裡為學生講授《唯物史觀》《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等馬克思理論課程,魯迅也曾在這裡講授中國小說史,這間教室裡常常擠滿了求知若渴的進步學生。
這裡原本是北京大學第一個進步學生社團——新潮社的編輯部。五四運動前夕,北京大學愛國學生聚集在此,趕製旗幟,書寫標語。學生領袖羅家倫在這裡起草了《北京全體學界通告》,通告中寫道:“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
1920年3月,李大釗與鄧中夏等人經過多次醞釀討論,在北大紅樓發起成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這個研究會當時是秘密成立的,直到1921年11月17日在《北京大學日刊》上登出《發起馬克斯學說研究會啟事》,才對外公開。
責編 | 周琦
版式 | 孟凡婷
(版權屬《中國經濟週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