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房山十渡拒馬河畔,一座直插雲霄的建築十分醒目,那是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的所在。紀念館聳立於喀斯特地貌的陡峭山前,映襯得建築頂端的八路軍群雕更加鮮活:在嘹亮的軍號聲中,八路軍戰士高舉長槍勇猛衝鋒,護衛祖國的大好河山。在抗日戰爭年代,這裡曾是殘酷的戰場,英勇的平西軍民齊心協力,用鮮血和生命擊敗了日寇的一次次“掃蕩”,將敵人淹沒在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攝影:黃玉梅)
老帽山六壯士紀念碑亭(攝影:李念親)
老帽山六壯士
從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沿淶寶路行至鐵路橋下,再走過一段下坡的鄉村土路,就到了老帽山六壯士紀念園門前。山頂處,“壯士峰”三個鮮紅的大字分外醒目。那裡,是六位八路軍戰士為掩護我軍、黨政機關和老百姓轉移,與敵人奮戰到彈藥用盡、跳崖犧牲的地方。
老帽山六壯士紀念園(攝影:李念親)
1943年4月中旬的一天,房山南窖據點的300多個日偽軍攜輕、重機槍和迫擊炮,經霞雲嶺進犯十渡。當時,中共房淶涿聯合縣委、縣政府和八路軍冀中第10分割槽指揮機關、27團團部,及冀中10分割槽銀行、印刷所、兵工廠等都駐在十渡或附近村莊。接到日偽軍進犯的情報後,縣長郝紹堯立即組織人員撤離,27團派出一個排的戰士預伏在老帽山北側山腰和東北面巖山隘口處阻擊敵人,掩護我軍、黨政機關和群眾轉移。
4月的山中夜晚依舊有些寒氣逼人,但戰士們都靜靜地趴伏在陣地上,隨時準備戰鬥。第二天拂曉,日偽軍打著“膏藥旗”耀武揚威地出現在山谷中。日偽軍剛進入射程,八路軍的排槍和機槍就猛烈地射向了敵群。這突如其來的槍聲打得日偽軍暈頭轉向,一時間十幾個日偽軍就被消滅在河谷。但敵人沒有撤退,而是以輕、重機槍火力掩護,再次向山口撲來。八路軍戰士在排長的指揮下分成幾個小組,分別佔據山頭和山腰間的懸崖,再次打得日偽軍傷亡敗退。惱羞成怒的日偽軍仗著人多和武器裝備的優勢,開始輪番向八路軍陣地進攻。面對十倍於我方的敵人,八路軍戰士們越戰越勇,集束手榴彈屢屢擲向敵群,戰鬥形成拉鋸態勢。異常激烈的戰鬥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日偽軍倒下一片,八路軍戰士也出現了傷亡。
正當八路軍戰士完成了預定阻擊任務準備撤離時,不料背後卻響起了槍聲。原來,日偽軍正面進攻屢遭失敗正無計可施時,漢奸隊發現八路軍陣地北側山峰最高處並未設防,便帶著鬼子從背後包抄過來。腹背受敵的八路軍戰士且戰且退,經過一番激戰,大部分戰士撤離陣地,但掩護撤退的6名戰士卻被鬼子包圍了。面對兇殘的敵人,6名八路軍戰士繼續浴血奮戰,又幹掉了幾個鬼子。但有的戰士已負傷,子彈和手榴彈也全打光了。就在日偽軍嚎叫著撲上來的時候,6名戰士寧死不降,懷抱槍支義無反顧地跳下懸崖,壯烈殉國。
仰望著“壯士峰”頂,一路沿石階向上攀登,六壯士紀念碑亭出現在路的盡頭。6位跳崖犧牲的八路軍戰士長眠於此。碑亭旁的翠柏上繫著緬懷的白花,栩栩如生的六壯士雕塑前,擺放著束束菊花。環望四周,昔日慘烈的戰場,如今已是花草芳菲,靜謐旖旎,變成了當年戰士們憧憬的美好模樣。
1984年2月27日《北京日報》1版報道,房山團縣委在十渡隆重舉行無名六壯士紀念碑揭幕儀式
民兵“地雷陣”炸死侵略者
抗戰進行到1941年,平郊根據地進入極端困難時期。從1941年3月至1942年底,日偽軍在華北發動五次“治安強化”運動,實施“蠶食”“掃蕩”“清剿”和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給抗日根據地造成極大的摧殘和破壞。祖國河山,寸土必爭。平郊抗日軍民齊心協力與敵人展開拉鋸戰,採取機動靈活的地雷戰等戰法,多次粉碎日偽軍的“掃蕩”,陷敵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經過多年的戰爭實踐,平西抗日根據地的各村民兵已能用自己土法生產的地雷和敵人擺“地雷陣”,配合正規部隊打擊敵人對根據地的進攻。民兵們在日偽軍東齋堂據點外埋設了大量地雷,把敵人封鎖起來,還在公路上放大木頭,下邊埋地雷,敵人下車一搬起木頭,地雷就響了,當場炸死炸傷好幾個鬼子。民兵們還在公路上插牌子,上面寫著:“消滅日本鬼,我的威力大,敵人要敢來,叫他見閻王。”鬼子見到很生氣,用刺刀一挑,下面的地雷就炸了。敵人吃了不少這樣的苦頭,對民兵的地雷又恨又怕,就請來工兵探雷,剛開始也挖出了幾顆地雷,但民兵們很快就想出了新的辦法,發明了滾雷、掛雷、真假雷、化學雷,還大量製造石雷,使敵人的探測裝置失去了作用。化學雷是以一小瓶硫酸為引信,敵人起出雷後一傾斜就炸。一次,敵人起出了化學雷,日偽軍官非常高興,就與翻譯一起看,結果地雷突然爆炸,二人當場被炸死。
民兵在日偽“掃蕩”的路上埋設地雷
因為民兵戰鬥的屢次勝利,平西群眾認識到了自己的力量,老百姓對民兵的認識也發生了轉變。過去說:“軍隊有槍有炮,打仗容易辦。民兵只有鍬、鎬和斧頭,除了破壞交通、割電線,打仗就不沾。”現在是:“民兵能打仗,咱們的安全也可靠民兵。”過去說:“快槍、機關槍能打鬼子,舊土槍只是打獵的傢什,打仗不管用。”現在是:“土槍打去一大片,鬼子要躲很困難,以後拿土槍也和日軍幹。”平西民兵的直接參戰,為抗戰立下功勞。
平西抗日根據地人民在刻寫抗日標語
自制“飛雷”端炮樓
經過平西抗日根據地軍民反覆曲折的鬥爭,戰場上的形勢發生了改變。1944年,八路軍擴大解放區收復失地,進入攻據點、端炮樓的階段。
這時,前方部隊卻遇到了困難。部隊在信中說:日軍的炮樓很高,外圍還有又寬又深的外壕,用手榴彈只憑人的臂力扔不上去,擲彈筒彈的爆炸力也不夠,依靠炸藥包去爆破,隔著外壕又靠近不了炮樓,讓兵工廠想想辦法。
為了研製新武器,工人們反覆研究試驗,終於改裝出了一種滿意的武器。它是用白鐵製成的比一般地雷大的彈頭,比用生鐵製成的地雷輕得多,威力卻比地雷大。把它焊接在擲彈筒彈上,借用擲彈筒彈的推動力發射,既有射程又有威力。這種新武器誕生後還沒來得及命名,就被送到了前方戰場。在第一次使用時,只發射了3發,日軍的炮樓就被炸塌了,戰鬥也就此結束。那些驚魂未定的俘虜對八路軍戰士說:“你們打的是什麼傢伙?真厲害!簡直像個大飛雷。”於是,這種新武器的名字就被叫成“飛雷”傳開了。
巾幗英雄冒死保護八路
平西的青壯年都上前線打仗去了,支前的任務就落在了婦女身上。她們在婦救會的組織發動下,在家中做軍鞋,為戰士縫洗衣物,照護八路軍傷病員,痊癒一批送走一批;走出家門參加各項生產勞動,冒著生命危險為解放區送情報,募集糧食和物資,夜間偷偷穿過封鎖線送到解放區。
平西婦委擴大會議在淶水縣趙各莊舉行
在危急時刻,平西婦女不顧個人安危,嚴守黨的秘密,展現出堅貞不屈、不怕犧牲的巾幗英雄氣概。板鋪村楊懷英的丈夫參加八路軍被漢奸殺害,她毅然踏著丈夫的足跡參加了革命。1942年12月23日,她在送情報的歸途中不幸被捕。在日偽軍的據點裡,她被嚴刑拷問,受盡非人的折磨,卻始終不肯說出黨的秘密。後來,她趁一次辦廟會的機會,冒著生命危險逃出了據點。1944年,楊懷英被察哈爾省行政公署授予“民族英雄”稱號,還光榮地出席了晉察冀邊區群英大會。會後,她把政府獎勵的1萬元(邊幣)獻出來,慰問八路軍傷病員。
掩護八路軍,也是婦女支前的一大貢獻。秋後到韓村開展反搶糧鬥爭的淶涿縣青救會主任陳輝,扮作割穀子的農民來到地下黨員孫玉昆家。孫大媽剛端來白薯粥,一群鬼子就闖進了院子。老人急中生智,把陳輝摁到炕上拉過被子蓋上,又往地上倒了碗粥。面對頂著胸口的刺刀,老人說:“我兒子染上鼠疫啦!”鬼子一聽,嚇得拔腿就走。陳輝就這樣脫險了。
平西人民熱烈歡迎八路軍
能文能武的“神八路”
被孫大媽冒死保護的陳輝,是平西有名的“雙手能打槍,雙手能寫梅花篆字”的“神八路”。他17歲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原本在晉察冀通訊社當記者,寫了大量抗日通訊和詩歌。在採訪過程中,他目睹日寇“三光”政策的暴行,心如刀割,決心到前線去和敵人戰鬥。領導考慮他是“筆桿子”,開始沒同意。他再三請求,領導才批准他到平西淶涿縣工作。
八路軍戰士在十渡西莊幫助老百姓秋收
1943年,陳輝任淶涿縣4區區委書記兼區武工隊政委。這個地區的敵我鬥爭異常殘酷。武工隊手槍班班長張大個子犧牲了,遺體被日軍放在松林店偽警察署駐地文殊寺內。偽縣長王錫寵揚言將張大個子暴屍三日,再碎屍喂狼狗。他在文殊寺設下伏兵,妄圖誘武工隊上鉤。陳輝識破詭計後將計就計,3日後突然佯攻松林店火車站,調走守衛文殊寺的日偽軍,武工隊乘虛奪回了戰友的遺體。
1944年夏天,陳輝帶武工隊到平漢路東開展工作,10天中連續5次被包圍。一天深夜,陳輝指揮突圍後,發現丟了一個戰士,他冒著槍林彈雨兩次進村救出這個戰士。陳輝胳膊掛花,鮮血染紅了小褂,但他忍住疼痛,主持開會研究為什麼連續被圍。經過分析找到了原因,原來日軍懸賞1000塊大洋要陳輝的人頭,有個綽號“花姑娘”的特務,把武工隊的行蹤告訴了日軍。當天夜裡,陳輝帶著戰士闖進她家,把這個敗類處死在村外樹林裡。
1945年2月8日,陳輝因病未能轉移,和通訊員王厚祥住在了韓村堡壘戶王德成家。由於叛徒出賣,一百多個日偽軍悄悄包圍了小院。那時天剛亮,王德成的媽媽給病中的陳輝做了碗麵條。他剛端起熱氣騰騰的飯碗,兩個特務就闖了進來,槍口對著他說:“你跑不了了!”陳輝趁放下飯碗的一剎那抓起身邊的手槍,“叭”的一聲就打中了一個特務的手腕,兩個特務慌忙退出屋子。外面的敵人進不了屋,就把手榴彈扔進來,陳輝和小王都受了傷。陳輝扔出兩顆手榴彈想突圍出去,但敵人火力太強沒能成功。這時敵人又扒開房頂,把點著的秫秸捆扔進屋,房子燒著了,陳輝的身上也燒著了。他們最後衝出屋子的時候,被特務攔腰抱住,陳輝拉響了手中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祖國呵,在敵人的屠刀下,我不會滴一滴眼淚,我高笑,因為呵,我——你大手大腳的兒子,你的守衛者,他的生命,給你留下了一首崇高的‘讚美詞’……”這是陳輝1942年在平西創作的《為祖國而歌》。他的詩歌,詮釋了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用鮮血和生命寫就的抗戰史。這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將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