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這是一個在1955年才消失的名字,1955年以前,東北地區也稱為東四省,熱河省被拆分之後,才開始用東三省來稱呼東北地區,但在抗戰時期,東三省也屢次被人們提起,這是因為這三個省是抗日戰爭中最早淪陷的三個省,也是日軍花費最小代價得到的三個省。
原東三省面積有10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面積的十分之一,當時屬於東北軍的地盤,整個東三省在張作霖的經營下,工業水平堪稱全國之最,張作霖被日本人暗殺之後,張學良接手東北,改弦易轍,歸附國民政府,當時東北軍仍有20萬之眾,其中16.5萬人是正規軍,且大多都是百戰老兵,而當時日軍在東北的軍隊只有2.6萬人,不足三萬,其中正規軍1.5萬,很難想象,20萬東北軍會在不足三萬的日軍手裡丟了整個東三省。
20世紀30年代,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充滿動盪的年代,1929年10月24日美國華爾街股票下跌,迅速引起了全球範圍的經濟危機,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影響也最深刻的一次經濟危機,作為工業國家的日本受到了極其嚴重的影響,促使日本在內的德國、義大利三國走上了帝國主義道路。當時還以農業為主的中國也受到了影響,但真正讓中國感受到切膚之痛的還是國內從不曾斷絕的硝煙。
自1927年國共關係破裂之後,隨後三年,中國共產黨為了國家命運先後發起了上百次起義活動,著名的有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年關暴動等,內戰的硝煙覆蓋了湘贛邊境乃至整個南中國,1930年10月、1931年4月,蔣介石連續兩次調動地方軍閥攻擊革命根據地,1931年7月更是調集30萬中央軍對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三次圍剿。
不僅國共之間燃起了硝煙,軍閥之間也是混戰不斷,1930年的中原大戰,半年時間,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聯軍和國民黨軍隊總傷亡人數足有30萬人,嚴重消耗了國力。除此之外,1931年7月28日,江淮地區還發生了水災,本來經濟就十分堪憂的國民政府在這次水災中差點兒直接崩潰,財政赤字越來越嚴重,幾十萬民眾在這次水災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最後在飢寒交迫中死去,而日軍就在這個時候出兵侵佔了東三省。
在經濟危機影響下,本來就對中國有覬覦之心的日本更加迫切地希望佔據中國,以期緩解經濟危機為自己國家帶來的影響,並轉移民眾視線。一力促成東三省淪陷的日軍將領石原莞爾,雖然是戰爭罪犯,但沒人可以忽略他的軍事才華,在審視批判他犯下的罪惡的同時,也應該對他的戰略才華予以重視。石原莞爾在《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最終戰爭論”,認為日本光靠己身是沒法應付侵華戰爭的,唯有在中國尋找一個後方,才能對中國全面發動戰爭,這個後方就是東北。
張作霖在世之時,日本就多次想要擴大自己在東北的權力,但張作霖雖然是鬍子出身,也說不上有什麼愛國意識,但面對日本人,卻表現出了寸土必爭的決心,哪怕對內戰爭失利也不願向日本人妥協,張大帥在這一方面還是非常讓人欽佩。1928年不甘心的日軍在皇姑屯炸燬了張作霖的列車,身受重傷的張大帥不久之後就傷重不治,東北軍由少帥張學良繼承。
少帥張學良在歷史上譭譽參半,促成了抗日統一戰線,於民族有大功,但拱手讓出東三省也成為了他抹不去的汙點。
1930年的東北,可以日產子彈40萬發以上,年產大炮150門,炮彈20萬發,步槍6萬多支,機槍1000挺以上,如果東北所有兵工廠擁有足夠的原料,不停工地生產武器,一年時間足以裝備12個師,也就是一個月能生產一個師的裝備,這樣的生產能力不僅讓各地軍閥眼饞,也讓日本流口水。
當時對東北流口水的不僅是日本,還有蘇聯,不過因為中國共產黨的關係,蘇聯和東北還有合作,但日本不願如此,在1929年發生中東路事變之後,蘇軍先後出動數十架飛機對東北進行轟炸,因為這一事件,讓蘇聯和東北軍的關係近乎破裂,日軍則看到了謀奪東北的希望。
從1906年日本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時期開始,日軍就開始了對東北的滲透,這一會社在1920年徹底轉變為日軍在遠東的情報機構,在中國的日本間諜足有三千多人,很多日本間諜由於長期生活在中國,根本分不清是不是中國人,因為他們連方言都聽得懂,這些間諜傳遞到日本的關於中國的情報有50多萬份,在這些間諜的活動下,東北對日本幾乎沒有任何秘密,就連張作霖的大帥府都被日軍滲透,後來張學良曾試圖阻止日軍間諜獲取情報,但收效甚微。
有如此多的情報支撐,策劃侵略東北的石原莞爾覺得還不夠,曾親自三次來到東北收集情報,制定侵略東北的作戰計劃。1931年9月18日晚10時,日軍有計劃地趕到柳條湖,炸燬了一段鐵路,然後擺上了穿著中國士兵服裝的屍體,誣賴中國軍人炸燬了鐵路,然後有預謀地對東北軍北大營發起了進攻,次日凌晨4時,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五大隊自鐵嶺趕赴北大營,參與戰鬥,進攻北大營的日軍由關東軍一箇中隊增加到一個大隊加一箇中隊,到5時半,就佔據了北大營,東北軍傷亡三百多人,而日軍僅僅傷亡24人,傷亡比連10:1都沒有打到。
但北大營失利並不代表東北失利,東北軍20萬,關東軍在東北只有不到3萬人,而東北民風素來彪悍,張大帥積攢下來的家底又足夠豐厚,如果真打起來,鹿死誰手還尚未可知。然而在關東軍進攻北大營的時候,東北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就根據張學良的命令,發出了這樣的命令:
“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
這是一條直至今日依然能感到憋屈的命令,能夠想象到,當時北大營為何會犧牲300多將士,而日軍卻僅死亡24人的悲慘狀況,如此大的傷亡比,和這條命令不無關係。
當然,不能指責這條命令就是錯誤的,當時的中國內外交困,蔣介石的30萬大軍又在湘贛和紅軍打仗,江淮水災讓國民政府經濟瀕臨崩潰,北方閻錫山、馮玉祥等人又和張學良不是一條心,1930年的中國真的不適合發生對外的大規模戰爭,能夠用一個北大營換來和平,在張學良看來是值得的,他覺得日本不可能對東北發起全面戰爭,他的估計是正確的,日本確實不想和東北軍全面開戰,但他去估計錯了石原莞爾這個日本將領。
在張學良的命令下,北大營人數十倍於關東軍,卻以慘敗收場,隨後,日軍攻佔奉天、四平、營口等重要城鎮,在東北站住了腳跟。9月21日,日軍攻佔吉林,到11月19日,齊齊哈爾也被日軍佔領,東北三省將近一半國土淪喪。
918事件爆發之後,張學良就率部抵達了錦州,日軍雖然佔據了東北大片國土,但東北軍幾乎沒有什麼損失,面對不足三萬的關東軍,依然佔據絕對的人數優勢,日軍感於兵力不足,開始製造藉口,派出轟炸機轟炸錦州,並且厚顏無恥地發出宣告:
“張學良在錦州集結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將對日本權益造成損害。為了儘快解決滿蒙問題,關東軍有必要驅逐錦州政權。”
厚顏無恥的日軍早已忘了,是他們先發動了918事變,先攻打了北大營、奉天,先攻打了吉林,先攻打了齊齊哈爾,在此過程中,東北軍一直沒有主動攻擊過日軍。
東北大片土地淪陷後,南京也迅速反應過來,但考慮到當時中國不適合和日本開戰,於是為了及時止損,在1931年11月25日提出了將錦州設為中立區的提議,讓東北軍撤出錦州和山海關,希望英法美三國作為擔保。南京政府正在談判,但張學良卻不願意守東北了,在議案提出之後,張學良和南京都不打報告,直接和日軍展開了交涉,這讓南京方面非常惱火,而日軍則提出了東北軍全數撤出錦州的要求。
中立案或許有利於當時中國的國情,但卻是賣國議案,事件曝光之後,學生的遊行隊伍又開始出現在大街小巷,各行各業的人士也積極聲援,12月4日,南京政府迫於壓力,停止了中立案,同時宣告,如果日軍進攻錦州,中方將進行自衛。所以從錦州開始,南京政府就不再一昧實行不抵抗政策了,提出了“如果日軍進攻,應積極抵抗”的決議。
但這只是南京政府的一廂情願,張學良或許是出於儲存實力的目的,對“中立案”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給蔣介石回電說自己喜歡“中立案”,不僅和日軍私下談判,還開始將部隊從錦州撤出,張學良的這一行為幾乎遭到了南京所有人的反對,顧維鈞、宋子文等人接連發電報給張學良,勸張學良暫緩撤軍,12月5日,顧維鈞和宋子文聯名給張學良發電:
“現在如日人進兵錦州,兄為國家計,為兄個人計,自當力排困難,期能防禦。”
言辭懇切的電文並沒有打動張學良,其實不僅是宋子文等人,就連蔣介石也親自發電給張學良:
“錦州軍隊此時勿撤退。”
可是此時的張學良怎麼都拉不住,張學良以政府方針未定,不用錦州部隊防守和戰端一開,日軍會以海軍威脅錦州軍隊後方兩條理由,堅持撤退,一意孤行地將錦州部隊撤回了關內,正是20萬大軍倉皇入關,將東北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拱手讓給了不足三萬的日軍。
12月25日,日軍進攻錦州,南京多次電令張學良抵抗,但張學良始終不從,而且電令部隊不得抵抗,退到河北地區。1932年1月28日,日本又在上海發動了一二八事變,讓國民政府沒法再顧及東北,1932年2月5日,東北哈爾濱淪陷,東三省一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軍佔領。其實這是日本也沒有想到的,這場佔領東北的戰爭幾乎就是日軍將領石原莞爾以一己之力發動的,石原莞爾原計劃在1931年9月28日對北大營發動進攻,但因為日本大本營派人前來制止,石原莞爾才將時間提前了十天,結果卻出乎意料的佔領了整個東北。
918事變之後,縱使東北三省淪喪,國民政府依然沒有預料到日軍的野心,積極尋找和平解決的方法,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了國內,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
從1931年末到1937年,將近六年時間,日軍一直在儲備戰爭資源,以期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東北冠絕全國的工業基礎讓日軍如虎添翼,六年時間的發展,讓東北成為了日軍的大後方,在我國國土上造槍造子彈,然後又來打我國。如果張學良沒有撤退,如果東北軍堅決抵抗,哪怕最後敗北,也不會給日軍留下一個完整的東北,更不會給日軍六年的儲備時間,或許這樣,全面抗戰之後,我們的同胞會少犧牲一些,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作為後人,唯有銘記歷史,反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