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王季老,就沒有我毛澤東的今天。”
1950年9月22日,毛澤東在中南海豐澤園設宴招待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把身邊的工作人員和李敏、李訥等人喊來,指著這位老人對他們說:“這是我的九哥,他家住在湘鄉十四部,是我的姨表兄。 ”“沒有他,就沒有我毛澤東。”
這位老人名叫王季範,是毛澤東的姨兄,二人的母親是親姐妹,因此,毛澤東自幼便和姨兄王季範十分親近。
這之後的十月一,毛澤東邀請王季範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觀禮活動,王季範置身於歡樂的海洋中心潮澎湃,毛澤東卻顯得有些心事重重。
過了一會兒,毛澤東拉著王季範的手,哽咽著說:“九哥,有件事我給告訴你,你把德恆交給我,我沒有保護好他,難辭其咎哇......”
說完,毛澤東流下了兩行淚水。
王季範的雙手微微顫抖著,他已經60多歲了,王德恆是自己唯一的兒子,老年喪子的悲痛自不待言。但自從他把兒子送到延安那天起,內心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思想準備。
看著毛澤東充滿內疚的臉,王季範反過來安慰他:“潤之老弟,快莫這樣講!為了革命,你幾十年東奔西忙,又把岸英大侄兒送到了朝鮮戰場……若論犧牲誰比你大!德恆以你做榜樣,為天下人的幸福作犧牲,他當含笑九泉,家人亦為他光榮!”
王季範的深明大義,令毛澤東十分感動。而因為王季範的鼎力相助,毛澤東的命運兩次得到改寫,這使他一生都無法忘記姨兄的恩情。
毛澤東從3歲起就寄養在外公家裡,王季範為了讀書,也在外公家裡上私塾。當時,身為姨兄的王季範,常常帶毛澤東去私塾玩耍,耳濡目染之下,毛澤東對讀書識字產生了濃厚興趣,成為了一名小小的“旁聽生”。
王季範發現姨弟的聰慧以後,常常在苦讀經書之餘給毛澤東一些幼兒古詩,後來乾脆把在課堂上學到的古文一字一句教給毛澤東,從這個層面上講,王季範相當於毛澤東的啟蒙老師。
1898年,王季範考入了湘鄉東山書院,臨行前,他將自己珍藏的書籍全都送給毛澤東,叮囑他好好唸書。出發時,年幼的毛澤東攙扶著年邁的外婆,依依不捨地送了姨兄一程又一程。
1902年,9歲的毛澤東離開外婆家,回到韶山沖進入南岸私塾讀書。父親毛貽昌對兒子的教育問題不甚上心,毛澤東在讀書之餘要承擔很多農活。一有空閒,他便立刻把隨身攜帶的書本掏出來埋頭苦讀。
在毛貽昌的眼裡,讀書是為了能夠做生意記賬,在毛澤東13歲時,他強行終止了他的學業,讓毛澤東留在家中務農,農閒時幫忙做糧食和生豬買賣。
面對專橫的父親,少年毛澤東感到無計可施,王季範聽說了姨弟的困境,匆忙放下手頭工作,專程趕到韶山沖替毛澤東說情,反覆在毛貽昌面前強調“不讀書就沒有用”。他磨破了嘴皮子,終於說動了毛貽昌,毛澤東的學習生涯得以繼續前進。
這是毛澤東命運的一大轉折點,如果沒有王季範,他可能就終生呆在閉塞的家鄉,過上兩畝地一頭牛的農民生活了。
除了精神上對毛澤東的鼓勵外,王季範還實打實地拿出了真金白銀資助毛澤東上學。據湘鄉市《文史資料》記載,因為父親不捨得為兒子支付昂貴的學費,王季範便慷慨解囊,一次性就贊助了100塊大洋。
走出小山溝的毛澤東,唸了一年半的小學後來到長沙念中學。在人生地不熟又身無分文的難過時刻,是王季範將他接到家中,把本就不富裕的住房分一間給毛澤東居住,家裡僅有的一張書桌,也是先讓毛澤東做功課,等他完成後自己才開始伏案批改學生作業。
毛澤東掏不出昂貴的書本費和學雜費,當時王季範只是位教書匠,微薄的薪水要養活一大家子人,他就採用類似分期付款的方法,向學校預支了工資送給毛澤東,然後欠款從薪水中按月扣除。
後來幾經輾轉,毛澤東考取了一所不收取學費和膳宿費的官辦學校——湖南省省立第四師範。1914年,省立第四師範被併入省立第一師範,王季範正好擔任學監,協助校長管理學校,兄弟二人又有了一層師生關係。
毛澤東和王季範關係親密,遇到什麼困難都會直截了當地求助。有一天,他來到王季範的辦公室:“九哥,我沒錢了,又要請你幫幫忙呢。”
毛澤東的家境在韶山沖還算不錯,但到了長沙便顯得十分窘迫。他平素花錢十分節儉,但有些開支不可少:除了每月交納學雜費外,還要買點紙張文具和書籍;他參加和領導進步學生組織,也得捐助一點活動經費;有時候,還要接濟一下班上比他更窮的同學。
王季範十分了解姨弟的情況,二話沒說慷慨解囊:“潤之,以後用錢找我,從我的薪水裡勻給你。”
毛澤東除了在經濟上得力於王季範的幫助外,在學業上也受益於他的教誨。王季範熟讀經書,有著深厚的古典文學基礎,毛澤東經常登門求教。他做的文言文作文和詩詞輓聯之類,總要先送給九哥批閱修改。
毛澤東的讀書生涯並不平順。1915年,湖南省省議會公佈了一項決定,從秋季開始,每名在校學生都要額外繳納10元學雜費,校長張幹立刻表示擁護並堅決執行。
這項決定在學生中引起了軒然大波。讀師範的學生多數是學習成績優異但家庭條件較差的,10元錢可不是小數目,他們的生活原本便捉襟見肘,這下簡直是雪上加霜。
大家壓抑不住心中的怒氣,一致反對校長的做法,並開展了一場頗有聲勢的“驅張運動”。有位同學效仿昔日的駱賓王,寫了篇《討張檄文》,毛澤東讀完後認為文章內容不夠理想。
文章中通篇都是在攻擊張乾的私德不好,並沒有切中要害。文字功底極好的毛澤東拿起筆來揮毫潑墨,重新寫了篇《驅張宣言》,歷數張幹辦學無方、在其位不謀其政。
毛澤東的文章才氣滿滿、語言犀利,是難得一見的妙文。《驅張宣言》完成後,被同學們連夜印發,同學們幾乎人手一份,張幹為此暴跳如雷,堅決要把以毛澤東為首的17名學生全部開除。
一向有進步思想的王季範認為張幹做事太過分,他認為這些學子都是志向高遠、抱負不凡的人,為了私怨開除他們實在不公平。於是王季範立刻找到楊昌濟(楊開慧父親)、徐特立、方維夏等教師,倡議召開全校教職工會議。
會上,王季範等人慷慨陳詞,為學生們鳴不平,他們都是學校最出名的教師,平素便相當有威望,說話分量十足。在王季範的力保下,張幹被迫收回成命。
1918年,毛澤東和蔡和森等人成立新民學會,引起了學校的當局的注意,又是王季範挺身而出,四處疏通斡旋,使毛澤東平安渡過難關。
這是毛澤東命運的第二個轉折點,他能夠順利完成學業裡併成長為革命的領導者,王季範功不可沒。
1925年8月,毛澤東帶病回到韶山,積極開展農民運動,被軍閥趙恆惕追捕數次遇險,只能秘密轉移到長沙。
到了長沙,毛澤東立刻拜訪姨兄王季範,將自己面臨的險情和準備趕赴廣州的事情告訴他,拜託王季範幫自己準備幾套換洗的衣服和盤纏,還委託王季範通知楊開慧,要她攜孩子岸英、岸青共同趕往廣州。
王季範是個膽大心細的人,考慮到自己和毛澤東的親戚關係在湖南盡人皆知,他擔心毛澤東借住在自家會有危險,安全起見,他將毛澤東護送到湖南私立平民女子職業學校,安排在一位信得過的老鄉譚洋泉處住宿。
第二天一大早,毛澤東打扮成商人模樣,由株洲經衡陽南下後順利脫險,到達了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積極投身於革命大潮中。
1927年2月,毛澤東在領導秋收起義前,曾專程回到長沙向王季範告別,因為保密工作的需要,他只說自己次要出趟遠門。兩人在長沙輪船碼頭依依惜別,他們都沒有料到的是,這次分別竟然長達23年,等到再次相見時,已經是1950年了。
儘管兄弟兩人天各一方,但王季範惦記著姨弟的事業,他們始終保持著書信的往來。有時形勢過於緊張,王季範便會透過報紙來了解毛澤東的諸多情況。
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後,毛澤東帶領隊伍上了井岡山。身為毛澤東的姨兄,王季範的職業生涯遭到了嚴重打擊,一些官員大肆叫囂:“再不能讓“一師’的那個王季範教書了!”
忍痛離開辛勤耕耘了十幾年的湖南第一師範後,王季範並沒有在家賦閒。在湖南省教育界,王季範有著非同一般的聲望,人人都欽佩他卓越的組織才能和別具一格的辦學方針。很快,王季範便出任了長郡中學校長一職。
長郡中學在湖南也是聞名遐邇的名校,王季範從接管學校的那天起,便全身心投入到辦學中,吃住都在學校。他錄取學生和管理校內事務從不畏權勢,全憑考試成績評定學生,並對家境貧寒的學生給予扶持。
王季範的心血沒有白費,從長郡中學先後走出了10名“兩院”院士。一所學校,如果能培養出一名院士,那都是喜大普奔的事情,長郡中學能有如此成就,王季範功不可沒。多年以後,那些享譽中外的大學者,每每提到老校長王季範,都會尊敬地稱他為“恩師”。
教學之餘,王季範不忘關注時政。他精心收集和分析了來自各界的資訊後,給毛澤東發去電報,認為“湖南和平起義可望促成”。為了使家鄉免遭戰亂,他積極說服唐生智等社會賢達與名流,大力推動湖南的和平解放工作。在多方的努力下,程潛和陳明仁領導的湖南和平起義終於獲得了成功。
王季範本人雖然沒有直接參與革命,但他積極鼓勵獨子王德恆前往延安參加抗戰。透過長沙辦事處老同事徐特立的安排,王德恆揹著一隻小篾箱踏上了征途。
王德恆來到延安見到了毛澤東,並帶來父親的親筆信,毛澤東感慨地說:“你父親向我推薦了你,這是相信我哩。”“可是你要曉得,到延安來,一要吃小米窩窩頭,二要住窯洞,三要劈柴背米,四不發餉銀......”
1940年,為了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中央組建了八路軍南下支隊,奔赴湖南、廣東等地。王德恆得知訊息後,立即提出參加支隊的請求,並在延安機場同萬名戰士一起接受了毛澤東和朱德的檢閱。
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後,王德恆過家門而不入,日夜兼程趕赴桃源開闢工作。沒多久,他的行蹤被特務獲悉遭到秘密逮捕後被殺害,未能與父親見到最後一面。
噩耗傳到延安,毛澤東當場便淚流滿面,但因為事關軍事機密,王季範始終不知道獨子已經犧牲的訊息。在以後的10年間,他依舊給王德恆寄去很多信,反覆告誡兒子要聆聽教誨,不要懈怠,為國家爭光。
10年後,王季範得知兒子去世的訊息後自然心痛難當,他強壓下悲痛安慰毛澤東,也安慰妻子和兒媳:“德恆是為尋找光明而死的,死得其所、死得其時。”
解放後,毛澤東第一個想到了這位德高望重、可親可敬的姨兄,派表侄女章森洪到湖南接王季範北上。23年後,兩人的手再度緊緊握在一起。
宴請王季範時,毛澤東親自給王季範倒酒,王季範趕忙推辭:“你是主席,讓你敬酒,豈敢豈敢。”毛澤東立刻接上:“九哥,你是我的老師,學生尊敬老師,應該應該。”酒席上,二人同吃紅燒肉和辣椒,談古論今酣暢淋漓。
王季範謝絕了周恩來請他出任教育部要職的邀請,認為自己的教育思想過時了,應該讓有新思想的人來幹。他擔任了政務院參事,利用淵博的學識,為祖國的建設獻計獻策。新中國數條鐵路幹線的規劃與設計,就凝聚了精通地理知識的王季範大量的心血。
王季范進京後,居住在宣武門頭髮衚衕,毛澤東經常派秘書前來問候。當時,王家一共6口人,王季範本人工資不高,每月除去必要的開支便所剩無幾。毛澤東常常派秘書送錢過來,他知道毛澤東的花銷也很大,內心感到十分不安。
王季範是一位淡泊名利之人,對吃穿相當不講究。他愛穿一件灰布長衫,這長衫有10幾年的歷史了,早就褪了色,還打著不少補丁。毛澤東看在眼裡:“君子固窮咧,我看你這個長衫該換換朝代了 。”說完他詳細問起長衫的尺寸,王季範不明原因,一一仔細應答。
過了幾天,秘書給王季範送來一件嶄新的米黃色呢子大衣,王季範穿上十分合身,這時他才明白毛澤東問自己衣服尺寸的原因。以後只要參加會議,王季範都會穿上這件外套,回家後細心地放在箱子裡。去世後,家人按照他生前的囑咐,將這件衣服給他穿在身上。
按照王季範的級別,他可以有配車和一位文字秘書,王老認為國家經濟正處在恢復期,能節省幾個錢就節省幾個錢。每逢開會,王季範便拄著柺杖步行。有一次下大雪,他也拒絕了會務處派車的建議,自費找了輛黃包車。
1972年7月11日下午,王季範病逝於北京,終年88歲。毛澤東聞訊後非常悲痛,專門敬獻了一個花圈,飄帶上寫著“九哥千古/毛澤東敬輓。”那一整天,毛澤東都神情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