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東漢末年,楊家也是“四世三公”,為何沒有像袁紹那樣成為諸侯?

不在於四世三公,而在於天下亂了,當代人又沒有跟上趟!論家庭背景,楊修(對,就是演義裡說“一人一口酥”的“大聰明”楊修),比袁紹有過之無不及。他的父親楊彪:漢末名臣,官居太尉。爺爺楊賜:東漢名臣,位居司空。

東漢末年,楊家也是“四世三公”,為何沒有像袁紹那樣成為諸侯?


對,就是他

一、楊氏的平和之路

祖父楊秉:東漢中期名臣,官至太尉。再往上扒,曾祖楊震也是太尉!妥妥的“四世四公”。《後漢書》: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代代為世之貴!何為德業相繼?拿現在的話講:具有良好的家風、政風傳承。

光武中興後,劉秀將原來一批打天下的權臣都“散官”回家——享受生活去了。而帝國的幹部體系則另起爐灶,提拔了很多儒生來做官。這批“儒生”組成的幹部隊伍又統稱為“清流”。從權力架構來說,清流的背景和權力不夠深厚。

卻從一開始就和外戚和宦官一道,共同支撐、維繫著東漢帝國的執行。憑什麼?最典型的例子:楊震擔任太尉期間,宦官弄權,為了在天子面前表達“真理”,他竟然選擇了“服毒自殺”。因此清流——就是這麼一群能為理想而犧牲生命的主。

東漢末年,楊家也是“四世三公”,為何沒有像袁紹那樣成為諸侯?


所謂清流,就像這樣

弘農楊氏自此也名動天下,成為了舉國皆認的賢良。這樣的家風,即使是到了漢末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漢靈帝時,這位有史聞名的昏君問楊家一位後輩楊奇,說:我比桓帝如何?楊奇道:“陛下與桓帝,就好比桓帝是堯,你是舜一般,毫不遜色啊!

意思是:如果把漢桓帝比成堯,那你肯定就是舜了——暗諷他倆:昏庸程度不相上下。一根軟釘子遞過去,噎得皇帝也無可奈何。這亦是清流彎酸人的家傳技藝。楊家“始太尉”楊震有“關西孔子”之譽。有人前來賄賂,附言之:“無人可知。”

楊震卻道:“天、地、你、我皆知,這便有了四知,怎能叫無人可知呢?”自律至斯!楊氏一門堪為直臣、清廉、尚德。儘管處事不夠圓滑,但這樣的風格又往往能贏得最高層的信任。兼之名動天下,靠的就是德業為本。

東漢末年,楊家也是“四世三公”,為何沒有像袁紹那樣成為諸侯?


儒家道德小故事

事實上在任何集團內。大多數人按道德、法令行事,小心謹慎、以法自固,這叫自我工具化。哪怕能力差點,把自己打造成放心的工具人,基本算無背景人士的晉身之路。哪怕有時說話比較衝,只要工作沒拉下,老闆也會認為那是對事不對人。

現在那些所謂推崇揣摩心思的理論,或許在短期內會有所收益。但時間長了倘若有1次失誤,遭遇到的絕對是來自老闆的雷霆之怒。對於人情世故方面不夠、又沒有跟老闆一起拼鬥過來的大多數人來,東施效顰,多半是弄巧成拙。

諸如此類的代表在漢末還有一位叫于禁,雖然不算曹家親將——非功臣、心腹集團。身為外姓,為人持重,也是早早地被封為“假節。”位列五子之首。倘若不是後來失了足,妥妥三公,尤其是在清平盛世。

東漢末年,楊家也是“四世三公”,為何沒有像袁紹那樣成為諸侯?


晚節不保

二、袁氏的雞蛋理論

《後漢書》:“袁氏(與楊氏)俱為東京名族。”袁家和楊家一樣,要成為“清流”代表,一開始也還得以德立業。袁家起勢於袁安,最有名的段子是:“袁安困雪”。說的是一年天降暴雪,把整個洛陽變成了“北境凜冬”。當救援隊救出袁安時。

東漢末年,楊家也是“四世三公”,為何沒有像袁紹那樣成為諸侯?


都是在京圈裡混的

人都快僵了。有人問他:為何不扒雪呼救?袁安回道:我是讀書人。怎能像普通人那樣去麻煩別人呢?需解救的老百姓還有很多啊!後來出仕任縣令,所轄之地民意甚高。期間還解決了一樁大冤案——楚王謀逆。起因是上一任官員誇大功績。

牽扯不少無辜進來,多達數千人。袁安知道後,還沒上任就去接了。審理期間,旁人皆勸他:此案事關謀逆是性質問題,沒必要為了功名而去折騰。袁安卻不為所動。說:“我按實際情況反映,有問題,我來擔。”之後整理卷宗上百份,上報明帝。

靠著自己的精彩陳述爭取了二審,使得400餘戶得以昭雪。到了和帝時期,外戚竇憲憑軍功跋扈,強買皇家土地,連公主也不放在眼裡。時任三公的袁安卻不信這個邪,頭鐵彈劾,協助皇帝了結了這個權臣,其浩然正氣堪稱神鬼不欺。

只是“袁始祖”去世後,袁家子孫卻沒能繼承好這份清直。家風、政風逐漸開始隨著時局的變化,而產生了偏移。到了袁隗這一代(第四代)。老大袁成便與外戚梁冀“私通”。洛陽時有潛語:“事不諧,問文開(成字文開)。”

東漢末年,楊家也是“四世三公”,為何沒有像袁紹那樣成為諸侯?


你現在說對

要知道,梁外戚可不是什麼善茬,漢質帝就是被他毒死的。對比袁安不折權臣、永保王道的道德實現,袁氏子孫和這樣的人打交道,還能算潔身自好、恥與為伍?後來梁冀被誅,受牽連者眾多。可唯獨袁氏被免了劫。為啥?因為袁家還抱了宦官的大腿。

其時的中常侍叫袁赦——袁家人,深得皇帝寵信。呵呵,不僅是同流合汙,已經開始學會走“四面下注”,謀求可持續發展路線了。當然了,逐漸和對手搭上聯絡,為了生存也好,適應時局也罷,也不算錯。

東漢末年,楊家也是“四世三公”,為何沒有像袁紹那樣成為諸侯?


要適應

在漢末兩次“黨錮之禍”中,無數名士清流、世家大族被宦官坑害。唯袁家穩坐釣魚臺。袁紹還待風聲之後,搭救和轉移了不少名士。學會把雞蛋放到幾個籃子裡,永遠是企業級文化,廣拉關係、多面討好、八面玲瓏的至聖至理了。

要知道,託賓可是諾貝爾經濟學學者。與之相比,楊震的兒子楊秉,面對梁氏的拉攏,抱病不出,採取堅決不合作的態度。楊秉的兒子楊賜,在黑暗的黨爭中,數次與宦黨搏命,差點被害。應該說,按照正統的人品官德方面來講,這才算有始有終吧。

東漢末年,楊家也是“四世三公”,為何沒有像袁紹那樣成為諸侯?


不離不棄的楊家

三、不同風格帶來的不同結果

扯了這麼多,無非是想把兩家的家風理清楚。而不同家風又會影響政風。這便是本文的主題:到了東漢末年,袁氏與楊氏的後人——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袁紹和楊修,為何會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同樣是四世三公,到了東漢末年,袁紹這一輩在幹啥?

《袁紹傳》: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結交各類才俊,擴大影響去了。以至於當時什麼阿貓阿狗都想和他扯上關係,去袁府送禮走關係的需要排隊,弄得一時洛陽交通甚至出現了因袁府而堵塞的盛況。

東漢末年,楊家也是“四世三公”,為何沒有像袁紹那樣成為諸侯?


這是袁紹發起的

頗有如今去三甲醫院掛號和給孩子搶學區的感覺。到了後期實在忙不過來,袁紹也開始不斷提高接見門檻,設定高階會員了,曰:非海內知名不得見。沒點影響不見。惹得當時的宦官頭子亦評價,袁紹這小子養了這麼多人,他到底想幹啥?

他確實是想幹點啥。針對自身出身清流,存在的最大弱點——兵權。於是,大將軍何進亦變成了本初的目標。親自上門應聘,被其納入幕府。之後,被任命為中軍校尉,統領禁軍。何進死前,又提拔為:司隸校尉,假節,專命擊斷。

完全從廟堂層面,顛覆了東漢初年考慮的政治格局——外戚掌兵權,宦官保皇權,清流負行政。可以說,到了袁紹(包括袁術)這一輩。就完全不把什麼“四世三公”放在眼裡了,直接用來充當政治資源。看《三國演義》,我們可能會覺得奇怪。

東漢末年,楊家也是“四世三公”,為何沒有像袁紹那樣成為諸侯?


想的是私利

請外兵入境的是袁紹,起兵反董的也是袁紹、敢叫“吾劍未必不利”的是袁紹、圍而不救獻帝的還是袁紹。袁紹和宦官親為何還要誅殺宦官?他的目的就僅僅是為了太監手中的那點權力嗎?從後面的表現來看,他的胃口要大得多。而楊氏呢?

依然死抱著當年“自殺以明志”的起點和聲望,格正自守、保持中正平和的名節高潔。董卓入京後,帝國面臨崩解。這個時候,只有以楊彪為代表的弘農楊氏還在追隨獻帝左右,維持著最真摯也是最於事無補的忠誠。為啥說於事無補?

東漢末年,楊家也是“四世三公”,為何沒有像袁紹那樣成為諸侯?


可憐的公卿們

宦官亂政時,楊彪刺殺了當時的頭子王甫,名動天下又如何?改變不了宦官集體的整體成色。獻帝東迎時,楊彪為了保護漢帝,差點遇害又如何?曹操得手後,看你這個太尉不順眼,立馬就換了潁川荀氏來接班。倘若漢室旗幟能持續打下去。

楊家的生存方式倒不是不可以。但有一天皇權不再那麼過硬。工具人也就永遠不過一個工具人而已。但有一天連天子都扶持不住朝綱禮樂的時候,你手握再大的政治資源——“四世恩公”也好,不能兌現,也就只能坐等影響力消散、死節罷了。

東漢末年,楊家也是“四世三公”,為何沒有像袁紹那樣成為諸侯?


在武力前的儒生

四、小結一下

古往今來,“清流”一派之所以深受儒生、學者的同情,在於他們對道德實現的執著追求,其情其義令人欽佩。這些人在廟堂,是真的有可能不為名、不為利、甘願為實現自身理想而思江湖之憂患。但現實畢竟是複雜的,就好比近代的某些理論家。

在沒有和民眾交融之前,不也是滿頭磕鐵嗎?當士族面對軍閥、正義面對權謀,只講書生意氣、不談工作方式,亦有可能走向“不幹實事、空談、清談”的另一端。楊彪、楊修之流,明為繼承,卻在不經意間忘記了祖先臥雪不言救。

平冤敢擔當的可貴實質。名為效忠死節,實則成為了難逃舒適區的工具人——寄生蟲。袁紹在關東起兵,《資治通鑑》:(董)卓以紹之故,殺太傅袁隗等,及其族五十餘人。袁紹不知道自己起事,自家全族尚在洛陽敵手之中嗎?

東漢末年,楊家也是“四世三公”,為何沒有像袁紹那樣成為諸侯?


人為刀俎

對於陰謀家來說,禮義廉恥?只怕是翻臉連忠孝也不要了。扯下類似投機者的面紗,雖號稱清流之後,卻實為了保持體面而裝點門面罷了。捎帶著,這也算是給袁家秉承上百年企業級思想的最好回報吧。“不擇手段、利慾薰心”自不可取。

“惟物雕蟲、空談感傷”亦難作為。而相較於前100年軍閥亂世,後數百年南朝士族之無為。出身皆為寒族的魏、蜀、吳三家的開創者——曹、劉、孫,之所以能成開基立業,哪一個又不是集匡扶天下、而又實憐世人的真英雄。

東漢末年,楊家也是“四世三公”,為何沒有像袁紹那樣成為諸侯?


幹實事的人

他們既不是手握權柄的外戚軍閥,亦不是“空談誤國”的名士清流。只是他們比這兩類人更懂得,繼承不需要去裝點門面,口嗨也要落到實處。或許,這才是三國這段歷史之所以令人感懷的真正原因吧!

分類: 歷史
時間: 2021-09-29

相關文章

楊家界 烏龍寨 天波府

楊家界 烏龍寨 天波府
楊家界地處張家界以西,北鄰天子山,屬武陵源中湖鄉管轄.楊家界同張家界一樣,"藏在深閨無人知".可剛一露頭,卻又"一舉成名天下知".這都緣於它們的美麗.神奇.雄壯 ...

奮六世之餘烈—第四世秦昭襄王

奮六世之餘烈—第四世秦昭襄王
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並且在位較長的君王,秦昭襄王的一生也是非常精彩的. 上一篇寫到秦武王洛陽巨鼎英年早逝,膝下並無子嗣,所以才有了兄終弟及的傳位方式,不然在嫡長子繼承製之下,秦國王位對秦昭襄王來說 ...

楊姓的起源
一.楊姓起源 楊氏乃中華民族古老而偉大的姓氏,在全國姓氏中是排行第六的大姓,約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三點一,分佈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我們所有楊氏子孫都應瞭解自己文明始祖的歷史源流和豐功偉績,並以此激發 ...

從三國家族式人才聚集看東漢知識壟斷與軍閥混戰

從三國家族式人才聚集看東漢知識壟斷與軍閥混戰
三國的謀士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家族式人才."王佐之才"的荀彧所在的潁川荀氏,他的侄子荀攸被稱為曹操的"謀主",奇謀百出,輔佐曹操成就霸業:而荀彧的四兄勸說冀州牧韓 ...

東漢的滅亡,真的是因為桓靈二帝昏庸無能嗎?
說起皇帝昏庸無能的,那歷史上真的是數不勝數,不理朝政,任用奸佞,排斥忠良,致使國家動盪,以至於最終讓國家走向滅亡. 漢朝的桓靈二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諸葛亮就在<出師表>中說過,先帝在時,每 ...

你真的讀懂了楊修之死嗎?因其愛耍小聰明?其實有更深的政治邏輯

你真的讀懂了楊修之死嗎?因其愛耍小聰明?其實有更深的政治邏輯
對於絕大多數人們來說,都對<楊修之死>的故事耳熟能詳,因為這個故事曾收錄在我們的語文課本里,用來警示我們做人不能太鋒芒畢露.自作聰明,要懂得韜光養晦.謙虛低調. 明代李贄點評<三國演 ...

門閥士族的誕生和消亡,古代世家大族知多少

門閥士族的誕生和消亡,古代世家大族知多少
一.姓氏來源 先聊聊姓氏,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氏族社會.氏族,也可以理解為部落,不同的部落生活在不同的區域,有各自的地盤.什麼叫部落?簡單說就是有血緣關係的人生活在一起. 比如張三他大爺爺.二爺爺.三爺 ...

都說晉惠帝是白痴,但是晉武帝不是白痴,他為何傳位給晉惠帝呢?
在中國曆代開國之君中,晉武帝的名聲不算太好,其實他在位期間並沒有犯過什麼大的錯誤,唯一失算的就是將皇位傳給了太子司馬衷,司馬衷即晉惠帝,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初中學習歷史的 ...

中國十大頂級姓氏

中國十大頂級姓氏
中國的姓氏數量特別多,據統計,記錄在文獻中的姓氏有5662個,其中單姓3484個,複姓2032個,三個字的146個. 如果你熟讀百家姓,自然知道有"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q ...

為什麼大家指責司馬氏取代曹魏?是產生了嚴重的後果嗎?
人們對曹魏代漢沒有太大的意見,但為何對司馬氏代曹魏進行指責?司馬氏代曹魏產生了哪些後果? 其實,司馬氏奪取曹魏政權主要造成以下三個後果:世家大族權力地位達到新高峰,魏晉風度盛行,五胡亂華教訓慘痛. 接 ...

一言亂天下的賈詡能在曹操手下善終,到底有什麼本事

一言亂天下的賈詡能在曹操手下善終,到底有什麼本事
魚羊史記.看新鮮的歷史 撰文:風林秀 編輯:吃硬碟吧 插畫:發達蚊 神人無功,達人無跡. 東漢末年,實際是看出身的年代. 諸葛亮雖然謙稱布衣,但當時的諸葛家和司馬家一樣,也算是名門大族.諸葛瑾事吳國, ...

袁紹的麾下有一人比顏良文丑還強,卻被他自己斬首

袁紹的麾下有一人比顏良文丑還強,卻被他自己斬首
東漢時期,袁紹的名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雖說不是最後的勝利者,但也是三國鼎立之勢未形成前實力最強大的軍閥. 在袁紹的麾下不僅有許攸.田豐這樣的文將謀士,還有顏良.文丑.張郃.高覽河北四庭柱等絕世武將. ...

《三國演義》:智者善動,愚者妄動,庸者不動,行動決定人生走向

《三國演義》:智者善動,愚者妄動,庸者不動,行動決定人生走向
三國時期,有縱橫捭闔的奇謀秘策,也有力拔山兮的武藝絕倫,有堅守不渝的仁義道德,也有死而後已的人格光輝.魯迅說:"三國時的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英雄們的"智術武勇&q ...

《三國演義》:愚者妄動,庸者不動,智者善動

《三國演義》:愚者妄動,庸者不動,智者善動
魯迅說:"三國時的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 英雄們的"智術武勇",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精彩紛呈的壯闊畫卷.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在這幅畫卷 ...

“不是蜀人的蜀漢,就滅亡好了!”益州土著為何如此仇視劉備?

“不是蜀人的蜀漢,就滅亡好了!”益州土著為何如此仇視劉備?
劉備稱帝 公元219年,劉備贏下了漢中之戰,並在當年進位漢中王,221年一鼓作氣登基稱帝.公元263年,以復興漢室為口號的蜀國最先滅亡.蜀亡以降,人們多對其滅亡的原因進行分析.原因大概有三,一是黃皓專 ...

品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相
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接天子,建都許昌.此前,學界多強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面.用一"挾"字凸顯曹操的政治野心,似乎迎天子.建都許昌,唯在獲取壓倒其他 ...

十常侍誅殺何進:引爆三國的線頭

十常侍誅殺何進:引爆三國的線頭
何進專權: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於是,以大將軍何進為代表的外戚集團與十常侍等宦官集團形成對立之勢.最終,十常侍合謀誅殺了何進. 公元189年9月22日,漢少帝的母舅.外戚大將軍何進帶著一肚子的密謀 ...

1950年楊得志返回株洲,得知父親和親人離世後,直言:兒子大不孝

1950年楊得志返回株洲,得知父親和親人離世後,直言:兒子大不孝
前言 圖|楊得志接待南陽橋鄉親 1950年1月,在戰場上摸爬滾打20年多年的開國上將楊得志,返回到了自己魂牽夢縈的家鄉--湖南株洲. 自從參加革命後,楊得志便再也沒有回到家鄉,這次,楊得志終於能夠有時 ...

楊白勞欠債不還,犯錯在先,為何最後揹負罵名的卻是黃世仁?

楊白勞欠債不還,犯錯在先,為何最後揹負罵名的卻是黃世仁?
1951年上演的電影<白毛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就算是沒有看過它的新時代觀眾也一定對裡面的劇情有所瞭解. <白毛女>電影中的主要戲劇衝突是圍繞著以黃世仁為首的地主階級,和以楊白 ...